旱作農業技術創新為西北地區鄉村振興提供“加速度”

2018-11-07 11:09:44|來源:新華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太好了!我找的就是它!”

  在農高會的展館裏轉悠了半天,51歲的陜西省宜川縣秋林鎮果農范軍紅突然眼前一亮,興奮地不停搓手。“我家的10畝蘋果園都在旱垣上,澆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飯。用上滴灌技術,省水節肥,蘋果的品質也能上去。滴灌是精準灌溉,還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和肥力下降。”

  正在“農科城”陜西楊淩舉辦的第25屆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一批服務旱區農業的新技術受到參會農民的追捧。讓范軍紅興奮不已的是楊淩“錦川管業”公司研發的一款節水灌溉設備:滴灌管連通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將水分和肥料直接送達作物根部。農民坐在家中,用手機APP就可以操控水量和灌溉時間。

  雖是種了30年蘋果的“老果農”,但范軍紅的思維卻並不老套,他期待著新技術能夠帶來新生活。“想要鄉村振興,産業先得富起來。農民靠啥富?靠老辦法肯定不行,還得靠科技、靠技術。”

  乾旱缺水是困擾西北地區農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主要障礙之一。在本屆農高會上,1963項集中亮相的最新農業科研成果,多數也與旱作農業有關。

  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區”,陜西楊淩被賦予了建設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的“國家使命”。農民對科技愈發渴望,來自楊淩的旱作農業技術和人才也在不斷輸往旱區。

  位於楊淩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近年來就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先後建立了包括小麥、玉米、蔬菜、蘋果、獼猴桃等在內的26個實驗示範站和45個示範基地。“我們結合不同産業區域的生産實際,將實用技術進行集成組裝,形成技術規範和標準。專家生活、工作在示範站裏,做試驗、搞科研、從事技術推廣,做給農戶看,引導農戶幹。”西農大校長助理霍學喜説。

  旱作農業技術創新的種子,已在多地結出纍纍碩果。深秋時節,秦嶺腳下的陜西省眉縣金渠鎮田家寨村景色宜人,一片祥和。這個獼猴桃産業村剛剛經歷了一場豐收,今年的果子果形勻稱、成色好,大受市場歡迎。

  “用時髦的話説,是‘科技+農業’讓農民抱上了金果子。”田家寨村黨支部書記孫樂斌説,過去他們村種的獼猴桃技術含量低、品質差,時常賣不上好價錢。後來,眉縣與西農大開展合作,一支由西農大專家劉佔德帶隊的獼猴桃專家團來到村裏,不僅教農民改良品種,還教授測土配肥等“洋氣”的技術。經過多年標準化、規模化的種植試驗,當地的獼猴桃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

  這個十年前人均收入還只有2400元的村子,如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200元,其中獼猴桃收入佔80%以上。村民因科技而富,村子因創新而美,許多人蓋起了小洋樓,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家務農。

  “接地氣”的旱作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推廣,正在為西北地區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動能。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劉天雄説,截至目前,楊淩在國內18個省區市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312個,累計開展農業科技培訓40萬人次。近千名科教專家將農業科技推廣至農民的田間地頭,近20年間累計推廣新技術、新品種2700多個。2017年,楊淩的旱作農業技術在全國示範推廣面積達7186.98萬畝,示範推廣效益212.22億元。(新華社記者陳晨、姚友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