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珍寶:驚世發現串起文明“珠鏈”

2018-11-29 09:04:52|來源:陜西傳媒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法門寺博物館(法門寺珍寶館)擁有眾多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罕見(11月21日拍攝)。本報記者劉強攝

  唐代八瓣團花紋藍琉璃盤(11月21日拍攝)。本報記者劉強攝

  11月21日,法門寺博物館唐代茶文化陳列館,工作人員權飛正在佈置展品。本報記者劉強攝

  11月21日,在法門寺博物館大唐珍寶陳列廳,來自江蘇的遊客正在欣賞展品。本報記者劉強攝

  1987年,考古專家正在開啟盛裝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寶函。資料照片

  這是歷史的偶然。1981年,屹立了數百年的法門寺塔因地震和陰雨而半壁坍塌;1987年,法門寺地宮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承載盛唐時期燦爛文明的數千件稀世文物震驚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瑰寶讓世人對中華民族的開放基因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沉睡在地下1113年的法門寺地宮,記錄了大唐煙雲,以及中國古代文明交流融合的空前盛況。再次現世的法門寺地宮,見證了一個民族對自身歷史的深情呵護。親歷了新時代更為頻繁的文明交流後,它煥發出了別樣的光彩。

  唐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2009年10月,著名考古學家、法門寺地宮考古隊副隊長韓偉做客《珠海文化大講堂》時,回憶起22年前推開塵封地宮門的那一刻,他告訴觀眾:“當時我的感覺,就是唐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是震驚世界的“氣息”。

  除了佛指舍利,還有眾多的佛教法器和供養器,考古隊在31.48平方米的地宮中,發現了直至目前大唐宮廷文物的唯一集群性留存。

  1986年,經原文化部批准,陜西省政府決定重建法門寺塔。1987年初,31歲的任周方,這位後來的寶雞市文物旅遊局局長,正忙於為法門寺塔的重修測量數據。他説:“當時根本沒有想到這裡會有地宮,更不要説想到會有這樣的考古發現。一個考古工作者,一生能遇上這樣一次重大的考古發掘,可算是極其幸運的。”

  一套制、儲、飲金銀茶具,是世界範圍內發現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13件宮廷專用瓷——秘色瓷,是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700多件絲織品,是世界範圍內古代絲綢品類和工藝品種最多的一次考古發現……

  據發現于法門寺地宮第二道石門前的物帳碑記載,鹹通十五年(西元874年),地宮封閉時,共有各類寶物“計二千四百九十九副、枚、領、張、口、具、兩、錢、字等”。一幅鮮活生動的大唐皇室生活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因為法門寺地宮歷史背景複雜,出土文物數量眾多、內涵豐富,《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編纂歷時長達20年。

  法門寺地宮迅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説,千年前的國之重寶今日再現,使我們有了今之視昔的機會。我們要保護好這批國寶,使子孫們後之視今時,對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感到滿意。

  1987年6月5日,陜西省政府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明確提出了“妥善保護稀世珍寶,集中反映它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就地保護和利用”的原則,決定“建設法門寺旅遊區,重修法門寺、建立法門寺博物館”。

  1988年11月9日,法門寺博物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典禮。

  1996年,國家文物局評定法門寺博物館國寶級文物27件(組),一級文物139件(組)。“中國宮廷文物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和法門寺博物館。在中國大陸近5000座國有博物館中,法門寺博物館等級以上藏品及國寶級藏品數量,佔全部館藏文物數量的比例排在第一位。”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説。

  2003年,法門寺博物館《寧靜的輝煌——法門寺文化文物陳列》榮獲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項,填補了陜西省文物精品陳列的空白。

  補齊燦爛文化的缺憾

  11月21日,並不是一個旅遊旺季的日子。10時左右,法門寺博物館已經人頭攢動。

  金銀器、秘色瓷、絲織品……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紛紛為地宮出土文物的典雅華貴所震撼。但可能不為大眾所知的是,展廳展示只是這些珍寶很細微的一項“工作”。

  季羨林説:“法門寺的每一種文物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需要各方面的專家研究十年、二十年或幾十年,才能取得比較圓滿的成績。我相信,同敦煌學一樣,研究法門寺文物,也將成為一門國際學科——法門學。”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代表了大唐時期工藝製造的至高水準,可以幫助我們解開很多歷史謎團,補齊我們對唐文化,甚至於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缺憾。”姜捷説。

  圍繞地宮珍寶進行的多學科研究已經持續了30年。

  1987年4月9日地宮開啟時,絲織品幾乎遍佈各處,有綾、羅、綢、緞、繪、繡、紗等30多種品類。唐代高級織物繚綾和織金錦首次出現,填補了中國絲綢史的空白。同時發現的還有武則天繡裙等。

  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認為,這一批涉及了唐代絲織物品精華的發現,不但為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史、紡織史和織造技術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而且從中可以探究我國古代絲織品在當時世界上産生巨大影響的原因。

  這批絲織品讓很多人牽腸挂肚。

  曾在馬王堆考古發掘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專家王是法門寺地宮絲織品發掘保護的關鍵人物。法門寺博物館原館長韓金科回憶説:“法門寺地宮發掘完成兩年後,我去看望病重的王。他仍唸唸不忘那些無法揭開的絲綢。王去世後,他的妻子專門把一個箱子交給前去弔唁的我,裏面是王寫的關於怎樣保護法門寺出土絲綢的卡片。”

  王(予予)未了的心願在一點一滴地完成。

  2002年,中德聯手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建立了絲綢保護實驗室。專家們逐漸總結出了卷取、揭取出土絲綢的方法。“地宮中的絲織品層層粘連結合,分、離、揭、展的難度很大。一名專家一天最多只能揭取不到1平方釐米的面積。”姜捷説。

  2011年7月,《中國文化報》刊登文章稱,經過多年研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護專家近日以創新的保護技術重新揭開了法門寺地宮絲織品的神秘面紗:過去稱為“捻金線”的實際上應稱為“纏金線”。

  “含15%左右銀成分的金箔被打制得很薄,再被裁成金箔條,然後纏繞在芯線上。金箔只有2.4微米至5.8微米厚;大多金箔條的寬度在240微米至800微米之間,極少超過800微米;纏金(銀)線的直徑在0.3毫米至0.6毫米之間。喘口氣就能把金箔、金箔條吹飛了。這是唐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實證。”姜捷説,“我們還在繼續研究唐代的這種工藝技巧對周邊乃至中亞、東歐地區的影響。”

  “通過對法門寺地宮出土香具和茶具的研究,我們對唐代的香料貿易、香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地確認唐長安在唐代茶文化發展史上所具有的源頭地位、中心地位和關鍵作用。”姜捷説。

  文明交流互鑒的使者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特別提到了陜西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琉璃器皿。法門寺地宮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20件琉璃器皿是晚唐僖宗的宮廷用品,除中土樣式的茶盞和茶托外,有11件是典型的伊斯蘭琉璃器皿;其餘7件,有的具有東羅馬元素,有的具有波斯風格。“地宮中的文物是開放的唐王朝多元文化和諧共存、合作交流、互鑒發展精神的重要體現,見證了那個時期文明交流的輝煌。”姜捷説。

  1987年地宮開啟至今,法門寺的諸多文物又見證了中華民族擁抱世界的熱情和力度,也成了陜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窗口。

  30年來,法門寺諸多文物30余次跨出境外,在瑞士、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以及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展出。

  1993年6月至9月,法門寺文物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我國為申辦2000年奧運會,而在瑞士洛桑舉辦的“中國古代珍貴文物展覽”。鎏金鴛鴦團花紋雙耳圈足大銀盆作為參展的9件國寶級文物之一,在歐洲引起轟動。

  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法門寺及唐代文物精華展”在日本舉行。參展文物共計120件(組),其中法門寺文物80件(組)。這是法門寺文物首次大規模、比較全面和自成體系的海外展出。展覽共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30年來,法門寺諸多文物20余次參加境內展出,為陜西的開放和發展創造了更多機會。

  1988年3月,“法門寺珍寶展”首次在北京展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了展出盛況。

  1988年5月,“法門寺地宮珍寶展”在西安碑林展出。展覽歷時3個月,接待中外遊客40多萬人次。

  法門寺文物每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當地報紙、電視臺等媒體都會重點報道,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參觀。法門寺文物因此成了陜西對外交流的友好使者。

  法門寺地宮的開啟,讓這裡還承擔了一項重要任務。韓金科主編的《長安學叢書·法門寺文化卷》記錄了1987年,時任陜西省副省長的孫達人給省政府常務會議的一份報告。孫達人在報告中分析:我省有可能在東線兵馬俑之外,形成以法門寺為龍頭的具有極大吸引力的西線旅遊區。

  時至今日,法門寺在西線旅遊的龍頭作用已經顯現。姜捷説:“博物館最大的遊客承載量為每天4800人次,現在幾乎每天都達到飽和。”《法門往事》自2017年1月首演至今,接待觀眾超過12萬人次,節假日期間往往一票難求。陜西法門寺文化景區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代昕説:“景區2009年開放後,接待量顯著增長,2017年接待遊客達到173萬人次。”由該公司發起,包括陜西西線30余家景區的“陜西大西線旅遊聯盟”也于2017年成立,並計劃拓展至甘肅省的景區。

  法門寺博物館于2010年、2016年兩次進行産品專利和商標的申請工作。現在,法門寺博物館共擁有76項註冊商標,24項註冊專利。法門寺博物館將文物形象、文創衍生品進行商標和專利註冊,尤其是立體商標的註冊在全國文博界屬於首創,也為以後文博産業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觀察

  地宮秘色瓷找到“娘家”

  文物和文物,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它們各自蘊藏的信息能夠在連接、交流、融合中,最終顯現出人類的勞動和智慧,從而幫助我們解開一個個歷史的謎題。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長期以來,陸龜蒙的這首《秘色越器》讓人們對越窯秘色瓷心馳神往。但宋代以後,秘色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長期只存在於文獻之中,無人得見。

  由此很多人心存疑問,秘色瓷是否真的存在過?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一批完好無損的青瓷。物帳碑詳細記載了這些瓷器為“瓷秘色”。沉睡千年的珍品重見天日。

  “1995年,在法門寺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聯合召開的越窯·法門寺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有老專家只是用手觸碰一下秘色瓷,就激動地説此生足矣。”法門寺博物館原館長韓金科説。

  專家們分析這批瓷器的風格、造型、胎釉,最終確定是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一帶的越窯産品。2012年8月,慈溪市的聞長慶、聞果立父子燒制出了較為理想的秘色瓷,恢復了失傳千年的越窯秘色工藝方法,獲得了國家專利。2013年,法門寺博物館特聘聞長慶、聞果立父子為研究員,幫助他們開展秘色瓷研究,同時建立了長期的研究合作夥伴關係。

  新的疑問産生了,上林湖一帶窯址眾多,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是在哪燒制的?

  2015年至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對上林湖中部的後司岙窯址進行考古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不僅與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徵上十分接近,而且裝燒方法幾乎完全相同的秘色瓷産品。由此證明,後司岙窯址正是秘色瓷的産地之一。也可以説,法門寺地宮沉睡千年的秘色瓷終於找到了“娘家”。

  “考古意義上的研究不是終極目的。以秘色瓷為例,我們一直在集多方力量,力圖真正復原其製作工藝。”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説。(記者譚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