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西向樹豐碑

2018-12-11 10:53:1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編者按

  60多年前,西遷前輩們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以愛國、忠誠、奮鬥、奉獻為主的西遷精神。60多年過去了,西遷精神像大樹一樣紮根黃土地,隨著時代發展更加枝繁葉茂。西遷群體奉獻至今,西遷故事感動至今,西遷精神薪火相傳至今。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重要的精神標識和價值指引,激勵著新一代知識分子不斷譜寫新時代愛國奮鬥、建功立業的新篇章。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一週年之際,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特別報道,敬請關注。

  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旨在改變一窮二白麵貌的工業建設在全國大規模展開。156個重點項目大量在內地部署,工業投資的三分之一在西部安排,開發建設大西北形成高潮,深刻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

  西遷這股洪流,因國家和時代的脈動而奔涌激蕩。在隨後的10多年時間,一大批來自工業、交通、基建、財貿、文教、衛生、軍工等行業的西遷人紮根關中平原、秦巴深處,為陜西、為西部的經濟恢復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交通大學主體從上海西遷西安,鋪展開西遷壯舉中波瀾壯闊的畫面。62年來,交大人用信念與信仰、奮鬥與擔當書寫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慷慨向西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交大彭康校長勘探校址。(資料圖片)

  在西安交大西遷紀念館裏,有兩張拍攝于1955年5月10日的照片:一張是彭康校長與程孝剛、朱物華、鐘兆琳、朱麟五、周志宏5位教授以及總務長任夢林、基建科長王則茂,他們8人前後相隨,正行走在一片波浪起伏、成熟在望的麥田中;另一張是大家駐足田壟,面朝廣袤的黃土地,在指點和擘畫著學校的未來……

  1955年4月,國家作出交通大學從上海內遷西安的重大決定。交大人用行動給出了堅定的回答——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時任交通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的彭康和校領導成員,接到上級指示的當天,就開始研究和部署遷校工作。

  按照國家部署,西遷西安後,新交大一年之後要在西安正常開學。新校址按1.2萬名學生規模建設,需要徵地1200畝。

  一年多時間建一所高品質大學,時間之緊,可想而知。

  王則茂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在西安,迎接交大人的是滿面春風,滿腔熱忱。陜西省、西安市兩級政府絲毫不打折扣,予以全力支持……西安市城市規劃局安排局裏一位年輕科長開上局裏唯一的小車,為尋覓最理想的校址,先後跑了城東、城南五六處地方反復進行比較。”

  彭康和教授們最終選中的新校址,位於西安東南城角以東不遠處的一大片農田中,恰好處於唐朝興慶宮遺址範圍內,向南不遠處則是長安名勝青龍寺、樂遊原、曲江池故苑。

  “我們當時在田野考察,在麥田裏一邊走,一邊看。大家都很滿意,鐘兆琳、朱麟五兩位教授看了這塊地方後,高興得都跳了起來。”王則茂回憶當時的情形時寫道。

  他們一行8人,一路步行,穿過麥田中斜插的一條小路,走向即將開發的新交大。

  那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南望天際一抹微雲,終南山隱約可見;大地上良田千頃,麥浪輕翻,一望無垠。

  這是1956年交大師生西遷時所使用的乘車證,正面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字樣(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1956年8月10日,上海徐家匯火車站,首批2000余名交大師生背負行囊,與送行的人群道別,攜老帶幼,滿懷豪情登上西遷的第一趟專列,慷慨西行。

  交通大學歷史長卷中最壯美的一章自此書寫,歷時數年的大規模遷校拉開帷幕。

  當時,一輛輛飄揚著交通大學旗幟的車輛來回穿梭在西安解放路、咸寧路上,忙著運送從上海搬過來的教學設備和教職工的行李、傢具。那些穿著背帶褲的交大人,成了街上的一道風景。

  西遷的師生中,既有享譽盛名的教授,也有初出茅廬的教師,還有炊事員、理髮師等。他們有的把自己上海的洋房捐獻給國家,有的辭別年邁的父母。6000余名師生和家屬就這樣踏上西遷的征程,滿懷創業的抱負和熱情來到了西安。

  飲水思源碑。(資料圖片)

  大樹西遷,紮根唯艱。在不到兩年時間,在一片廣闊的麥田裏,一所規模宏大的現代化高等學府拔地而起,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交大奇跡”。

  “如果問我,愛國是什麼?就是奮鬥,就是奉獻!”

  西安交大退休教授馬知恩第一批隨學校遷到西安,當年弱冠,今已耄耋。回望62年前的西遷,他感慨萬千地説:“作為交大西遷的見證者,我們以青春、熱血參與書寫了這段難忘的歷史。62年來,我們堅守在這片黃土地上。我為此感到自豪!”

  交通大學的西遷,與國家的需要同向同行,勢不可擋;交大人以“舍小家、顧大家”的家國情懷,弦歌西向,拓荒耕耘,成為西部開發建設的中流砥柱。

  紮根創業 這是我們最大的光榮

  自從1956年交通大學主體部分西遷以來,一代代西安交大人懷揣著“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曾經一片荒涼的黃土地上甘於寂寞、樂於奉獻,用激情、熱血和青春芳華,鑄就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戰略佈局調整的成功範例。這是西遷後的交大校園一角(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

  在當年的交大校園裏,流行著一句話:“黨讓我們去哪,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

  西安交大退休教授胡奈賽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

  我們這些年輕人,寫著詩、唱著歌,手裏拿著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乘車證,踏上前往西安的列車。現在讀起同學們當年寫的詩,依舊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張家喜同學寫道,“到西北去,一定要到西北去。我愛上海,但更嚮往西安。我讚美祖國的現在,但更讚美祖國的未來。”趙智成同學寫道,“我們是祖國忠誠的兒女,為了祖國,為了黨,決不吝惜自己的一切力量。”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祖國的每一塊土地都是我們安家的地方。我們不但要安心愉快地遷往西安,而且將以更堅強的意志向科學堡壘進軍!我們最愛唱的歌是“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在當時交通大學17名黨委委員中,16人來到西安,西遷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佔全校教師總數的70%。

  彭康校長遷校時已經55歲,上級本來對他有新任命,當時家人認為西部艱苦,勸他最好不去。他只説了四個字:“我應該去。”就這樣,他率先垂范,親自踏勘校址,領導遷校,為西安交通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奮鬥了15年,直到把忠骨埋在西部。

  1957年,作為交大西遷教授裏最年輕的一位,38歲的陳學俊和夫人帶著4個孩子隨西遷專列來到西安。

  三線建設時期,科研人員的辦公環境非常簡陋。(資料圖片)

  遷校初期,新校園一片荒蕪,馬路不通、電燈不明,野草叢中兔子亂跑,入夜以後可以聽到狼嚎。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陳學俊和西遷前輩們一起將西安交大動力係建成了國內最具學術影響力的係,先後創建了國內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國內唯一的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成果在我國能源、動力、石油、化工及環境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而陳學俊院士最終長眠在他奮鬥了一生的熱土——西安。

  為了支持國家“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西遷初期,一批教師在承擔繁重教學工作的同時,在交大迅速建起計算機、原子能、工程力學、應用數學等新專業。

  創辦工程力學專業的朱城教授,是20世紀50年代初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西遷初期辦學條件艱苦,為了讓新專業儘快開辦起來,他把黑板搬到家裏,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工作,在短時間內制定出了新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他本人卻積勞成疾,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39歲,是交大西遷後身殉事業的第一人。

  出身名門的唐照千教授,父兄都是愛國實業家。1980年唐照千赴美留學期間,他二哥問他是否願意留在美國。他回答:“我是國家派來進修的,當然要回去!”他把在香港的大哥給他買小轎車的錢,全部用來購買當時國內很難買到的書籍資料和實驗設備。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裏,他忍受著癌症晚期的劇烈疼痛,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通過口述,讓妻子和研究生協助完成他主編的手冊和文稿,去世時年僅52歲。他用生命踐行了交大西遷人對黨和國家的莊嚴承諾。

  這些西遷人身上體現出的西遷精神,鐫刻著交大人以興學強國為己任、為民族崛起和國家富強努力奮鬥的堅定信念;蘊含著交大人飲水思源、愛國愛校、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展現著交大人腳踏實地、不斷探索、奮發進取的創新精神。

  西遷精神是西安交大永恒的價值坐標,是西安交大不斷探索、奮發進取的動力源泉。

  弦歌不輟 古絲路起點再創輝煌

  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 (資料圖片)

  60多年前,轟轟烈烈的交通大學西遷創造了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遷徙,為祖國西部帶來了一所規模宏大的多學科大學。

  60多年來,西安交大踐行西遷精神,紮根西部大地,不斷發展壯大,引領帶動西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

  當年,包括交通大學在內的一大批單位的西遷,改變了西部高等教育的佈局,改變了西部經濟社會面貌,為西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11月底,西安交大15位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講述自己的西遷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對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交大西遷老同志們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大樹西遷,根深葉茂。如今,西安交大的根基血脈早已深深融入西部:近一半的本科生生源、六成以上的研究生生源來自西部;自1959年正式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以來,累計培養大學生26萬多名,其中在西部工作的就有10萬人之多,60%的研究生選擇留在西部建功立業。60多年來,西安交大創造了3萬多項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中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資料圖片)

  如果説1956年西遷是交大人肩負國家使命的一次創業,那麼2015年8月,位於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開工建設,就是西安交大人弘揚西遷精神、在新的歷史坐標下的再次出發。

  總面積5000余畝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圍繞理、工、醫、社科四大方向,建設電力電子、高端裝備製造、能源與動力、信息技術、新材料、航天航空、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等23個學科研究院和跨領域、前沿性的科研平臺。西安交大正以全球化視野,將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成陜西乃至全國的人才集聚高地、成果研發高地、産業發展技術引擎,成為面向社會開放的智慧學鎮。

  2018年11月3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人潮涌動。由邱愛慈、侯洵、姚熹、李鶴林、鄭南寧、盧秉恒、徐宗本、何雅玲、管曉宏9位院士聯合倡議建立的“院士林”正式動工。

  寓意“科學、奉獻、希望”的“院士林”,不僅為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增添了一片綠蔭,更傾注了以9位院士為代表的新一代交大人對祖國科教事業的深情,代表了交大人對西遷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成績的背後是艱辛的奮鬥,奮鬥的動力是對國家民族發展的強烈使命感。這一切,無不體現著西遷精神的內涵。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西安交大已吹響進入第三個甲子的創業號角。歷史已翻到嶄新一頁,但西遷凝聚的愛國奮鬥精神,生生不息,成為點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之光! (陜西日報特別報道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