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映三秦 ——陜西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綜述

2018-12-20 13:08:16|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綠色向生態脆弱的陜北地區延伸了400多公里;全省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前的30.92%增長到目前的43.06%;生態狀況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轉變……  

  荒山禿嶺已不見,綠水青山展新顏。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最顯著的當屬全省生態面貌的巨變。其間,具有生態建設里程碑意義的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無疑加速了陜西生態環境的改善,三秦大地也在全國率先掀起這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經過近20年的建設和保護,陜西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越來越多的綠色讓百姓享受著更多的生態福祉。如今,綠水青山正逐漸變成三秦父老的金山銀山。   

  三秦大地黃變綠  

  “這裡過去全是坡耕地,現在林子茂密得人都進不去。”10月24日,記者跟隨延安市吳起縣退耕辦主任劉生亮前往吳起街道金佛坪村,沿路劉生亮指著一片片茂盛的林子對記者説。   

  時值深秋,陜北大地五彩斑斕。曾經廣種薄收的黃土高原上,漫山遍野都是刺槐、山桃、山杏、油松和側柏。在挺拔的喬木林下,沙棘等灌木穿插林間,地表被野草覆蓋,讓人很難想像這裡過去的荒蕪景象。   

  “你如果夏天過來,這裡的景色更加迷人,滿山青翠,鬱鬱蔥蔥。”劉生亮對記者説,在吳起,像金佛坪這樣的流域全縣共有18條。縣上不斷加大林分結構調整,從2008年至2013年,每年列支1000萬元,通過林木的合理搭配,確保森林植被能夠健康生長。 

  提到退耕還林,不得不提延安市吳起縣。1998年,吳起縣在全國率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作出了“封山退耕、植樹種植、舍飼養羊、林牧主導、強農富民”的戰略決策,並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縣整體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萬畝。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3.79萬畝,是全國150多個退耕還林縣(市、區)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積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縣,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  

  如今的吳起,千溝萬壑披綠裝,生態美景惹人醉。劉生亮介紹,吳起縣的林草覆蓋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6%,土壤年侵蝕模數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萬噸下降到目前的0.53萬噸,年降雨量由1997年的478.3毫米增至目前的582毫米。在最新的衛星遙感圖片上,一片濃綠的顏色清晰地勾勒出吳起的地貌輪廓。 

  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延安市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改造河山,在紅色聖地上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綠色革命”。20年來,延安市共完成退耕還林1077.47萬畝,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68%,森林覆蓋率達到46.35%。2016年9月,延安市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黃土高原上打造出了“國家森林城市”。

  正是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讓人們對陜西的印象加速改變。1999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工程試點。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計劃任務3951萬畝,工程涉及全省10個市102個縣級單位;國家累計投入我省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00多億元。退耕還林塑造了陜西生態建設的綠色豐碑。  

  森林覆蓋率的逐年提高,讓三秦大地實現了“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黃土高原區年均輸入黃河泥沙量由原來的8.3億噸減少到4億噸;北部沙區每年沙塵暴天數明顯下降。總體來看,陜西生態狀況呈現出“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可喜局面,綠色已經成為三秦大地的主色調。  

  生態産業鼓腰包  

  中午時分,陽光正足。安塞區鐮刀灣鎮馬圈子村村民陳志忠走出屋門,在家門口的羊圈旁駐足,喜滋滋地看著這些健壯的羊子在圈裏“用餐”。  

  “老陳,你這羊咋和當地山羊長得不一樣?”記者上前與他拉話道。   

  “我這是湖羊,區上今年才從浙江引進的。”  

  “這羊與當地土種山羊相比有啥好處嘛?”  

  “這羊6個月就出欄,兩年産三胎,一胎下兩仔,繁殖快,效益比土種山羊好得多。”  

  今年60多歲的陳志忠是個老養羊戶。退耕還林前,他和很多村民一樣,一大早便揮著鞭子、背上乾糧滿山放羊,天快黑了才趕著七八十隻羊下山。  

  退耕還林後,陳志忠的40畝地每畝能拿到160元的補助。前些年,他瞅準我省大力實施生態建設的機遇,在村上搞起了苗木繁育,育了20多畝山桃、刺槐等鄉土樹種和油松、側柏等常綠樹種,家裏的日子越過越好。今年,安塞區引進了養殖收益高的綿羊品種湖羊,以湖羊替換山羊,並對養殖戶給予補貼。   

  今年3月,陳志忠“重操舊業”,舍飼養殖了10隻湖羊,鎮上和縣畜牧局給予每只羊400元的補貼。問起養殖湖羊的收益時,老陳樂呵呵地説:“自養殖湖羊以來,已經出欄了16隻羊。每只羊刨去300元的飼料成本後,能收入1000元。我這16隻羊一共收入了1.6萬元。”  

  養羊是陜北人民的傳統産業。在退耕還林實施前很長一個時期,由於亂墾濫伐和過度放牧,延安一度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惡性循環。如今,生態環境好了,如何才能保護好這來之不易的退耕成果?  

  在陜北,管住了羊,一定程度上就等於保住了綠。為確保退耕還林做到“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我省堅持生態建設與成果鞏固並舉,狠抓封山禁牧、後續産業發展、補植補造和林農培訓等措施的落實。早在2003年我省就頒布了關於實行封山禁牧的命令,省人大常委會也于2008年3月頒布了《陜西省封山禁牧條例》,使全省封山禁牧工作步入法治化軌道。   

  “國家要被子,農民要票子”。在山綠的同時,我省在解決農民生計問題上狠下功夫,因地制宜發展産業。目前,延安寶塔、安塞的山地蘋果,渭南大荔的冬棗,韓城的花椒,安康的茶葉,都已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我省充分利用新一輪退耕還林對林種、樹種未做限制的有利政策,結合脫貧攻堅,合理配備植被方式,在全省大力發展經濟樹種,培育産業,促進農民增收。自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以來,經濟林營造面積已超過全省退耕還林任務的50%,在陜北白于山區和黃河沿岸形成以山地蘋果和紅棗等為代表的特色經濟林基地;在渭北旱垣形成以花椒、核桃、油用牡丹及水雜果等為代表的特色經濟林基地;在秦巴山區形成以核桃、茶葉、連翹等為代表的特色經濟林和木本中草藥基地,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理念入人心   

  “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這是過去延安人民農業生産的寫照,也充分體現了“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難溫飽”的生活狀況。然而,退耕還林工程徹底改變了陜北人民“靠天吃飯”的舊模式,人們迎來了全新的生活。  

  退耕還林後,廣大退耕農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農村富餘勞動力向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轉移,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糧食生産由倒山種地、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少種高産轉變;畜牧業生産由自由放牧向舍飼養畜轉變;生産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种經營轉變;生産方式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爬過一道道梁,再轉過幾道道彎,記者來到安塞區鐮刀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山地蘋果種植基地。站在山頂望去,一株株蘋果樹整齊地挺立在坡面,生長旺盛。“2015年春季,我在鐮刀灣鎮羅居村通過土地流轉和退耕還林後續産業項目,栽下了730多畝、1.7萬株3年生的‘紅富士’蘋果樹,這些果樹明年就能陸續挂果。”該公司負責人馮佔戰説,在這些果樹下全部套種了沙打旺,起到很好的固氮作用,沙打旺就地翻地後,相當於給果樹上了有機肥料,“目前蘋果種植基地的水肥一體化條件已經成熟,明年準備著手實施。”   

  在馮佔戰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不遠處的養羊基地,7座羊舍前後排列,飼草加工間、青貯池一應俱全。“現在公司共存欄山羊和湖羊1300多只,我們還有自己的飼草基地,可解決羊的‘口糧’問題。而這些羊的排泄物則成為果園的絕佳有機肥料。”馮佔戰説。   

  生態循環農業,在安塞鐮刀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實現。這只是我省退耕還林後發展綠色環保、生態循環産業的一個縮影。   

  受益於退耕還林工程的廣大農戶,切身感受到了生態改善給生産生活帶來的好處,群眾生態意識明顯增強,主動要求實施退耕還林、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全省也涌現出諸多造林綠化的典型人物。全省各地把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許多地方提出了生態立市、立縣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産業、環保産業、生態旅遊等。   

  在距吳起縣城25公里的吳起街道辦南溝村,一塊寫著“休閒勝地山水南溝”的宣傳牌醒目地矗立在村口。進入村莊,碼頭、遊船以及民俗文化廣場、花卉觀賞區等,讓這個陜北小山村變得多姿多彩。不遠處的荷塘內,幾隻白鶴正在悠閒地漫步覓食,一派生態和諧場景。退耕還林後,南溝村共實施退耕還林2.9萬餘畝,生態得到顯著改善。同時,群眾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6萬元。   

  有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南溝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南溝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吳起縣秦風水韻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了南溝生態度假村。村黨支部書記白濤介紹,生態度假村今年4月開始建設,8月6日正式開園,短短兩個多月,就收入了近60萬元,預計明年收入將達到200余萬元。緊鄰村委會的村民高玉東家,依託度假村辦起了農家樂,兩個多月純收入就達1.2萬元。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有效扭轉了三秦大地脆弱的生態環境,極大改善了百姓的人居環境。如今,一個天藍、水清、山綠的美麗陜西正向世人展現。(記者 王永鋒 )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