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炊煙嫋嫋中的濃濃年味

2019-01-28 16:38:25|來源:陜西傳媒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撒網撈魚備年貨。 本報記者 武丹攝

黃河岸邊魚豐收。

  黃河岸邊的豐收景象喜煞人。

  木耳大棚為貧困戶就近提供就業崗位。 本報記者 武丹攝

  工人們正在給瓊鍋糖裝袋。 本報記者 武丹攝

  鄉村裏文化慶春節活動陸續開始排練。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通訊員 崔正博攝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你瞧,城市“點”亮了火樹銀花,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年輕人穿梭在繁華街區的3D燈光秀裏與全世界分享喜悅……

  你看,鄉村集市上熱鬧非凡,灶臺上的佳肴十里飄香,孩童們跑家串戶地到處炫耀過年的新衣服、新花燈……

  放眼秦東大地,渭南像極了一個待嫁的女子,濃粧淡抹,翹首以盼。濃,濃的是歡度新春的濃濃氛圍;盼,盼的是過去一年努力奮鬥得來的滿滿收穫。

  吉祥年貨

  合陽黑池黃河魚

  我國民間有句俗語“無魚不成宴”。魚因與“余”同音,自古被視作吉祥之物,寓意“連年有餘”“富貴有餘”。逢年過節,為了討個好兆頭,人們都是要吃魚的。魚,成為人們的必備年貨之一。

  1月14日清晨,渭南市合陽縣黑池鎮龍祥水産養殖場負責人吳永賓推開鱸魚溫室大棚的小門,在霧氣中撒下一張小網,隨機挑出來幾條魚,挨個兒用手掂量著:“嗯,這條8兩,這條1斤2兩,這條也有1斤左右……好,都能賣了!”

  吳永賓的養魚場原本一直以養殖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為主,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0元,近兩年市場價格走低。2018年,他建起了一座溫室大棚,試著養起水産市場的“新寵”——鱸魚,歷經挫折,最終養殖成功。

  “今年鱸魚每公斤能賣30元左右,價格真不錯。”吳永賓心裏高興,他交代工人,“把各樣魚都打撈些,大家帶回家過年吧!”

  “永賓每年過年都給我們送魚。其實不光送魚,他還給我們這些貧困戶送來了小康。”常年在養魚場打工,由於經常被吳永賓照顧,東洼社區一組的貧困群眾屈萬強心裏很溫暖。

  吳永賓來自河南,今年42歲,已經在合陽黃河岸邊養魚23年了。他現在承包了3000畝魚塘,年産魚近100萬公斤。致富後的吳永賓始終不忘扶持周邊的貧困群眾,養魚場總是優先雇用貧困戶。2017年,為了讓貧困戶的收入更穩定,在合陽縣水産局的指導下,他和黑池鎮東洼社區、北黑池村、全興寨村的25戶貧困戶簽訂了長期勞動用工合同。

  “工資日結,從不欠賬,每年還漲工資。”務工隊隊長雷孝德説,“去年,撈魚組一人一天130元工資,卸料組的工人最多一天掙到200元。有的貧困戶一年僅靠拉網就能掙2萬多元。”

  從臘月二十開始,合陽黃河灘的魚就正式進入售賣期了。為了讓魚肉保持鮮嫩、緊致,整個冬季,吳永賓都在合理控制魚的投喂量。“來我這裡買魚的客商基本都是回頭客,主要市場在甘肅、寧夏,今年還有新疆、內蒙古的客商,收購價每公斤要比西安高0.2元。”

  “今年魚料漲價了,如果能賣出40萬公斤魚,我和貧困戶就都豐收了。”聽見吳永賓的話,身後正在撈魚的工人們都笑了。

  在黃河岸邊的漁業養殖基地,有不少像吳永賓這樣的個人和企業,他們是周邊貧困戶的“大幫手”。合陽縣水産局工委主任雷紅旗告訴記者,全縣漁業基地各養殖戶和單位已經與貧困村簽訂勞動用工合同120余份。在合陽縣,僅此一項,就能給黃河邊上的貧困村村民增收超過8000萬元。

  綠色年貨

  蒲城洛濱黑木耳

  在距離渭南市蒲城縣洛濱鎮政府1000米處,有一座佔地300畝的食用菌産業園。因為由8個村合資共建,管理上不分“你我”,效益上平均分紅,當地群眾把這個産業園叫作“一家子大棚園”。

  “今年,咱這黑木耳可是周邊最緊俏的貨,1斤50元不愁賣,眼看著‘兄弟村’就要富起來了……”1月15日上午,吊袋木耳大棚裏,食用菌産業園聯合黨委書記吳曉璇看著一層層出耳的菌棒,喜不自禁。

  她介紹,2017年春,洛濱鎮整合了8個行政村(其中有5個村是貧困村)的30萬元“撥改投”資金,一次發展了32座香菇大棚。當年9月,項目一期32座香菇大棚出菇,實現了銷售收入147萬元,帶動貧困戶102戶,每戶分紅1000元。同時,8個“兄弟村”的集體經濟,平均每村首期積累分紅2萬元。

  香菇一年産一季,黑木耳一年産兩季。為了使貧困村和貧困群眾更快、更好地脫貧,2018年,食用菌産業園再次擴建16座木耳出耳大棚。

  目前,食用菌産業園的香菇已全部出棚,售賣一空,木耳菌袋也進入最後一次出耳階段。“平均賣一個菌袋,就能給貧困戶增加1元至2元的收入。園區還能帶動150余人就近就業。”木耳大棚技術總監陳繼東介紹。

  今年,洛濱鎮食用菌産業園已經啟動了6間木耳養菌室、3座木耳晾曬棚的建設工作,還安裝了裝袋機、握口機等配套設備。今後,洛濱黑木耳將實現育種、生産、粗加工、包裝、銷售等一體化操作。食用菌産業園預計年銷售收入達到50萬元,收入的30%將用於村集體經濟積累,其餘70%將全部分給貧困戶。

  2018年,為充分激發8個“兄弟村”的內生動力,洛濱鎮食用菌産業園在“黨支部+”産業扶貧模式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以鎮人大主席為書記、各村黨支部書記為委員的聯合黨委。一年來,8個村以“聯合黨委+産業基地+項目”的扶貧新模式,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富村帶窮村,使得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

  “我們村已經開了兩次分紅大會,共給群眾分紅16800多元錢。”寺莊村委會主任任勝利告訴記者,“目前,全村88戶貧困戶已有80戶實現脫貧,村裏也摘掉了‘貧困帽’。”

  如今,以食用菌産業園為“基站”,蘇陜協作項目又在這8個村每村建起了2座“衛星”食用菌大棚。在同樣實現整村脫貧的蔡鄧村裏,接受過食用菌産業園集中培訓的12戶貧困戶,正在把管理技術教給更多的村民。

  特色年貨

  富平大崗瓊鍋糖

  瓊鍋糖的味道,是孩子們心裏最正宗的“年味”。

  過年走親戚,大人們準備的禮品中總會有一包用麻紙包著的瓊鍋糖。這包糖過了大年初五,才允許吃一口,那香酥、松脆的口感讓孩子們心滿意足。

  “用流曲特有的優質井水,一次淘上60公斤特供的黃小米,摻10公斤搗碎的大麥芽拌勻發酵淋汁,用鐵鍋熬成糊狀的‘灶糖’,把糖晾涼後,兩位匠人站在鍋兩邊,你拉我扯上百個來回,糖由黃變白像瓊玉,然後和炒熟的脫皮芝麻混壓成餅,切成條……”1月16日,在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大崗村,聽著村支書李京安繪聲繪色的描述,記者仿佛已經嗅到香味醇鬱的瓊鍋糖。

  “我們請的是當地泰斗級的老匠人,品牌的名字叫‘尋匠記’,原始的傳統工藝保證原汁原味。”説話間,李京安突然加重了語氣:“以後,瓊鍋糖的牌子再不能倒了!”

  原來,在20世紀50年代,瓊鍋糖就是大崗村的主導産業,後來的“流曲瓊鍋”也是從這裡揚名的。但當時的瓊鍋糖生産加工多是小作坊,難以統一管理,有的小作坊偷工減料,導致品質良莠不齊,最終被市場淘汰。紅極一時的地方特産名氣不再,大崗村也變得蕭條。2015年,沒了支柱産業的大崗村被劃入貧困村之列。

  2017年,富平縣出臺政策為每個貧困村投資50萬元發展産業,乘著政策的春風,大崗村振興傳統瓊鍋糖産業的計劃有了希望。不到10天,村委會組織召開了8次黨員群眾代表大會。李京安又舉例、又算賬,把計劃“掰開了、揉碎了”講給群眾聽。5月初,大崗村整合各項扶貧資金、扶貧貸款和29戶貧困戶的産業幫扶資金,以及李京安在外創業的兒子投資的100萬元,建起了一個佔地30余畝的高標準瓊鍋糖廠。

  村會計李根正告訴記者,兩個冬季,大崗村一共賣出1.8萬餘公斤瓊鍋糖,平均每公斤賣30元,兩年純收入達到18萬元左右。通過入股分紅、勞動就業等方式,瓊鍋糖廠已帶領全村56戶貧困戶、178名貧困村民實現了脫貧,大崗村也成功脫貧摘帽了。

  “尋匠記”瓊鍋糖聲名遠揚,電商紛紛找上門來。2018年,瓊鍋糖廠與5家電子商務平臺簽訂授權協議書,乘上了電子商務的快車。

  “我們的瓊鍋糖品質一流,儘管比市場價格高40%,但回頭客特別多。”採訪當天,記者剛好碰上微商冬冬打來電話追加了360個禮盒訂單。他説:“我的客戶群集中在北京,大崗村的瓊鍋糖在北京市場上已經站穩腳跟了!”

  2018年,渭南市始終把産業扶貧作為高品質脫貧的核心,有效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中、長線産業”全覆蓋。去年,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組在渭南巡視時,對合陽縣“八個全覆蓋”、蒲城縣“聯合黨委+”和“撥改投”模式、富平縣“小産業發展和貧困家庭居住環境改善兩個全覆蓋”等經驗給予充分肯定。

  據統計,一年來,渭南市通過産業扶貧累計建設扶貧産業園1059個,支持575個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勞動能力、有勞動意願的貧困戶基本實現了産業全覆蓋,累計帶動9.29萬戶31.84萬貧困人口、28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 記者 武丹)

  採訪手記

  脫貧路上的年味更耐嚼

  武丹

  本次採訪中,我走訪的合陽、蒲城、富平3個縣,都是渭南今年即將摘帽的貧困縣。無論是豐收的産業,還是收穫的笑臉,躍然眼前的都是被幸福映紅的新生活。春節愈近,這裡的喜慶愈濃烈。在這濃濃的年味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那些在逆境中艱苦奮鬥的平凡人物。

  第一次來合陽養魚時,吳永賓只有19歲。因為少不更事、經驗匱乏,他失敗了。幾年後,帶著資金和技術,他又一次回到合陽重新創業。然而,因為各種原因,他不僅創業失敗,還欠下80萬元的外債。但是,面對打擊,吳永賓從不逃避。為提高養殖技術,他一有時間就外出考察、學習;為防止“泛塘”,他堅持天天上山觀察黃河水情……2015年起,經營開始好轉,養魚場一年比一年紅火了起來。現在,他不僅自己走上了富裕路,還成為周邊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蒲城縣洛濱鎮轄區內共有12個行政村,5個都是貧困村,脫貧刻不容緩。然而,2017年,各村在得到“撥改投”資金時卻犯了難。因為他們知道,僅30萬元幾乎不可能支撐起一個村的産業。面對政府的支持,面對貧窮的現狀,他們沒有輕易放棄。他們覺得,只有擰成一股繩,才能共同發展。於是,用了一週時間,鎮政府集中了8個“兄弟村”,以“聯合黨委+”的創新方式建起了一座屬於“大家”的産業園。現在,洛濱鎮5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

  “流曲瓊鍋”聲名遠揚。然而,鮮有人知“流曲瓊鍋”的名號是由大崗村而來。為了振興傳統瓊鍋糖産業,當時還位列貧困村的大崗村上下一心,大家決定,將村上僅有的50萬元村集體經濟産業發展基金、貧困戶的産業扶貧貸款等全數入股,63歲的村支書拖著病體東奔西忙,老匠人重新“出山”,年輕人出謀劃策……現在,“尋匠記”瓊鍋糖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暢銷市場。兩年間,瓊鍋糖廠的純收入達到18萬元左右。

  逆風翻盤,向陽而生,逆境中的奮鬥最可貴。

  過去一年,人們在逆境中奮鬥,在奮鬥中收穫最珍貴的成長。新的一年,人們的鬥志將更加昂揚,人們的生活將越來越幸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