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新風貌 大紅燈籠高高挂

2019-02-19 09:27:58|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尹航

  在西安市曲江新區中和廣場,由多個燈籠造型組成的大型燈組格外醒目。這種創意燈組營造出傳統與科技相融合的氛圍,為古城西安增色不少。

  在綏德縣崔家灣鎮崔家灣村,劉成剛家使用的方形燈籠現在並不多見。

  在鳳翔縣城關鎮東大街燈籠市場,史先生用竹竿挑著六盞蓮花燈,準備送給年前出嫁的外甥女。

  漢中市興漢新區舉行的“興漢勝境新春燈會”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在寶雞鳳翔縣彪角鎮三岔村,王堆強和愛人劉拉巧製作金瓜燈籠。

  在西安貝斯特綜合市場門前,郭晴斌製作的手工燈籠得到了人們的青睞。

  十萬人家火燭光 門門開處見紅粧

  燈籠是中國春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祝願喜慶吉祥、表達美好願景的一種寄託。相傳,燈籠起源於西漢時期,漢武帝于正月十五在皇宮設壇祭祀天帝太一神,徹夜點燈照明,引得民間紛紛效倣。盛唐時期花燈更是大放異彩,官民都很重視燈節,民間有張燈結綵、觀燈出遊的習俗。及至宋代,影燈、水燈等多種燈籠樣式涌現。明代早期,人們為燈節設立了燈市,燈市後來發展為百貨交易市場。

  春節前後,記者走訪了榆林、漢中、寶雞、西安。所到之處,火紅的燈籠將喜慶的年味兒帶到三秦大地,帶進千家萬戶。

  2月12日,夜幕降臨在綏德縣崔家灣鎮崔家灣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貼著窗花對聯,把這個窯洞組成的陜北村落打扮得光彩奪目。村民劉成剛踩著凳子,點亮了窯洞前的燈籠。與現在大多數家庭使用的圓形燈籠不同,劉成剛還保留了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方形燈籠。這種燈籠的骨架用木棍組成,四週糊上白紙,再貼上幾個不同樣式的窗花,透出別樣的喜慶。

  在陜北,人們在春節期間通過觀燈、賞燈、轉燈等燈俗活動,表達著他們對傳統文化和習俗的認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月14日,在漢中市興漢新區舉行的“興漢勝境新春燈會”上,百餘組花燈將興漢勝境裝點成一片精彩絢爛的花燈海洋。家住漢臺區的陳燕頗有感觸地説:“小時候過年很熱鬧,家裏的老人會做燈籠給孩子玩。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習俗都已經遠離我們了,只有到這種大型的燈會現場,才能找到一些兒時的感覺。”

  進入冬季,原本是農村人一年中最悠閒自在的時光,然而對於鳳翔縣彪角鎮三岔村有燈籠製作手藝的村民來説,卻是最繁忙的時節。

  王堆強是三岔村製作燈籠大戶之一。他家每年平均製作的燈籠不少於3萬盞。説起燈籠的話題,王堆強似乎有説不盡道不完的行內話:“以前,老一輩人做燈籠要用紅、黃、綠3樣顏色的紙。染3種色,費時費事。現在不同了,燈籠紙就購買現成的大紅紙,非常方便。”

  2月16日,記者來到西安市曲江新區雁翔路三兆村。三兆村製作燈籠歷史悠久,製作水準高超,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每逢新春佳節,村裏幾乎家家都在製作燈籠。年過花甲的村民郭晴斌幾十年來一直在製作傳統造型的燈籠。“這燈籠是我自己做的,竹子是從陜南買來的,50多道工序全部是靠手工完成的。光是糊紙和綢子的糨糊,就用了整整1袋面。”郭晴斌用沙啞的嗓音向顧客介紹著,“今年我做了6000多個燈籠,現在已經賣完了.不管是送人還是自己挂在家裏,圖的就是原汁原味,要的就是紅紅火火。”記者 趙晨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