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留壩:小小扶貧社,“撬動”鄉村治理大棋局

2019-04-11 09:56:50|來源:新華網|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集體經濟不再空殼,説話有底氣、幹事有平臺、管理有手段

  小小扶貧社,“撬動”鄉村治理大棋局    

   

  “今年香菇掙了5萬塊吧?”

  “至少6萬!”曾經的貧困戶賈俊明,不好意思地“糾正”村幹部,紅色工服映得臉色更加赤紅。

  “多虧有了扶貧社!如今我只管把香菇種好,不愁賣了。”正在留壩縣馬道鎮沙壩村大棚裏採摘冬菇的賈俊明滿懷笑意。

  “扶貧社”全稱“扶貧互助合作社”,是陜西省留壩縣打造的新型村級互助合作平臺。“扶貧社在留壩全覆蓋,脫貧攻堅立了大功,也是鄉村治理好抓手!”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説,在村黨支部領導下,扶貧社集生産經營、村務管理、公益服務於一體,不僅成為“永不走的扶貧工作隊”,也讓村集體經濟不再空殼,讓鄉村振興有了主心骨。

  村級黨組織成為造血“源動力”

  “所有彎路都走過。”56歲的沙壩村黨支部書記余海兵是個想把農民帶起來共同致富的人。“從2012年到2015年,我們為把村集體經濟搞起來,養過竹鼠,種過香菇,但是年年虧本,屢戰屢敗。”

  “還不是不會管理,不懂市場!”余海兵用兩個“不”概括屢戰屢敗的原因。

  集體經濟空殼,村幹部説話沒底氣,村級組織陷入幹事沒實力、管理缺手段、服務少平臺的困局。脫貧攻堅要變輸血為造血,黨的村級組織有力量,造血才有“源動力”。為此,2016年8月,留壩縣探索依託村支部組建集生産經營、公益服務於一體的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

  貧困村沙壩是首批試點村。按照扶貧社的架構,村支書余海兵擔任扶貧社理事長,村主任擔任副理事長,駐村第一書記擔任監事長。縣鎮以上涉農項目資金由扶貧社承接,工作內容分為生産經營和公益服務兩大類,生産經營類包括建築工程、種養業技術指導和市場開拓、旅遊開發、電子商務運營等;公益服務類包括自來水管理、環境衛生保潔、紅白喜事服務、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管理等,共同構成一個新型農村生産、服務綜合體。

  “生産經營類服務隊負責掙錢,由村上能手領辦,負責組織村民開展專業生産。例如香菇生産隊、養蜂生産隊、建築生産隊等,要保證貧困戶、普通村民在生産隊勞動,按工收益,一個大工一天160-180元,小工100-130元,保證有活幹。”余海兵説,“扶貧社建立激勵機制,領辦人收入與效益掛鉤。”

  為支持扶貧社,留壩建立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項目代建制”。將30萬元以下、工程技術簡單的村組道路、農田水利、環境整治等建設類項目,以委託代建的方式交由扶貧社組織實施,“短平快”增加村集體和貧困戶收入。“成立扶貧社後,只用了兩個月,村集體就積累了10萬元。”余海兵説。

  為解決扶貧社啟動資金難題,留壩縣貼息為每個扶貧社提供30萬元貸款,為每個扶貧社的扶貧互助基金協會提供資本金30萬元,向貧困戶發放小額互助資金。既鼓勵貧困戶,也歡迎能人大戶入股參加協會,根據股金份額參與分紅。

  依託扶貧社,沙壩村瞄準市場有組織地發展生産。香菇生産隊的領辦人負責組織村民種好香菇,政府扶持引進龍頭企業解決産前、産中、産後服務。2016年底,沙壩村扶貧社成立當年就盈利,入股村民破天荒領到了分紅。

  再後來,扶貧社引進企業辦起菌袋加工廠,為本村及周邊種植戶提供香菇菌袋。加工廠年産菌袋100萬條,扶貧社每條提留0.3元,僅此一項扶貧社一年就收入30萬元。

  如今,除了食用菌,沙壩村裏還同時發展養雞、養豬、養蜂等産業,去年人均增收4000元。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留壩全縣73個扶貧社實現村集體積累320余萬元,4000余戶群眾分紅530余萬元,帶動全縣貧困戶人均增收3900余元,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積累“雙贏”。

  村集體不再“空殼”,村民平時出工有工錢,年底還能領分紅,村支部由此成為“造血脫貧”的主心骨。余海兵説,“跟著村支部,脫貧有盼頭,村民真正信任我們了!”貧困戶不再被動等靠要,而是響應支部號召積極參加扶貧社,呈現整村推進、長效脫貧好勢頭。

  上聯企業、下接農戶的樞紐

  “一隻雞凈收入28元,扶貧社提留3元,養雞戶得25元。”聽著村支書介紹情況,一旁的大個子李春濤憨厚地笑著。他家一年兩茬3000隻雞,僅養雞一項就完全脫貧。

  貧困戶李春濤養雞是“訂單代養”,是小留壩村扶貧社的“林下土雞散養示範基地”與“山城公司”的合作扶貧項目。2018年,僅此一項,李春濤的年收入就突破七萬元。“雞舍是扶貧社建的,雞苗、防疫、飼料、保險、銷售都是公司的,他只負責養好雞就行了。”村支書説,小留壩村像李春濤這樣的養雞大戶有16家。

  提起“山城公司”,留壩人無不讚嘆,“楊茂華可不是個簡單的人。”2015年,留壩縣開始給各村派駐扶貧幹部,當時還是縣稅務局幹部的楊茂華找到領導要求“去最爛的村”扶貧,“要是兩年弄不好,一分錢工資都不要”。説到做到,楊茂華僅用一年時間就把所在村的養殖業發展起來。

  後來許多村幹部找到縣裏,要求給他們也派一個“楊茂華”。縣領導一合計,農村産業發展缺的就是“楊茂華”這樣有頭腦懂市場,能解決“農民賣難”的“農業經紀人”。在縣裏支持下,2016年,楊茂華領銜組建了“山城農特産品有限公司”。

  那一年,他帶著村幹部北上西安,南下成都、重慶,逛市場、進超市,一路考察各地農副産品市場行情。回來後,公司整合全縣農特産品,利用電商平臺等方式打包向外銷售,僅用4個月時間,“把全縣貧困戶家裏能賣的農産品都賣了”。

  目前,留壩扶持了7家像“山城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扶貧社與企業簽訂銷售合同,並組織農戶生産,管控品質,提供合格農産品。企業給扶貧社支取一定服務費作為集體收入。

  “龍頭企業+扶貧社+農戶”模式,將企業、扶貧社、農戶聯結在市場化的産業鏈上,扶貧社成為上聯企業、下接農戶的樞紐。通過扶貧社,小農戶實現了與大市場的對接。2018年,留壩縣73個扶貧社與龍頭企業簽下土雞、土蜂蜜、食用菌等訂單194筆,與貧困戶簽訂合同1425份,線上線下銷售農産品1億元,蹚出一條“做特、做優、賣上好價錢”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一大早,李小斌就趕到留壩武關驛鎮武關河村食用菌大棚邊守著,因為這裡冬菇正在採摘。中午在地頭收完裝車,下午就空運發到成都、拉薩、三亞等地。“留壩溫差大、海拔高,香菇質優口感好,非常搶手。”李小斌所在公司是漢中一家經營食用菌的專業公司,是留壩香菇的收購大戶。

  “今天香菇一斤能賣到5.5元。”聽了李小斌的話,一旁的香菇種植大戶韓鵬笑了。韓鵬曾是西安一家酒店的經理。2017年春節,回家的韓鵬發現縣裏對返鄉創業扶持力度非常大,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經過認真盤算,韓鵬領辦了武關河村扶貧社香菇生産基地,除了自己的香菇,還託管15戶貧困戶和普通農戶4萬多袋香菇。他説,除了資金技術扶持,通過扶貧社,“只要種出了香菇,負責銷售的人馬上就來,不愁賣。”

  “一年掙20萬元沒問題。”韓鵬説,“老闆等著拉香菇,棚裏有人在採摘,讓人心裏踏實。”

  “冬寒突升溫,蜂群太興奮。擁擠來回勤,少量帶足粉。請教師傅們,影不影響群?”看到微信信息,許秋雯哈哈笑了。這是“留壩養蜂人”微信群裏,一個叫王禮朝的“菜鳥”在向“大咖”們請教,並上傳了一段蜂群的微信視頻。這樣的産業發展技術交流微信群,許秋雯的手機裏有六七個。很快就有技術人員在群裏回復,“畢竟是冬季,回暖三五天,你的蜂場附近有枇杷開花,工作蜂興奮,不會影響群。”

  在馬道鎮龐家嘴村,技術人員笑稱的“養蜂博士”,是曾經的貧困戶、如今遠近聞名的養蜂大戶龐欣榮。在龐欣榮的示範帶領下,龐家嘴村農戶整體實現了養蜂致富,笑稱“日子真的比蜜甜!”

  公共事務還是要發動農民自己辦

  在乾淨整潔的大灘村楊家溝組,看不到垃圾,看得到的是清亮的溪水,小院裏花木整齊,廁所洗漱間清潔衛生。

  “村級環境治理時,有村民家拉出去的垃圾廢物有20多車。”村幹部説。

  “農村問題還是要農民自己來解決,要明確誰才是鄉村治理的主體。”許秋雯説,“過去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積累,村委會作為鄉村治理的組織和實施者自己都是‘貧困戶’,無力面對群眾訴求。”如今,扶貧社從制度層面創新村級組織的管理運營模式,集體經濟不再空殼,説話有底氣、幹事有平臺、管理有手段。“扶貧社實質就是村黨支部領導下的農村集體合作社,是黨在村一級各項工作的承載主體。”

  以前河堤、路旁到處都是生活垃圾,基礎設施“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村裏開會沒人來,村幹部説話沒人聽。有了扶貧社,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最重要的是有錢辦事。如今,村村建起了“德美屋”,環境治理標準化、制度化,由村民代表組成評委會,將“勤、孝、善、誠、儉、禮”放在評比中,納入扶貧社的日常工作。村幹部説,“得分低的村民都不好意思簽字”。村民可以用“善行義舉”積分,在扶貧社的“德美屋”裏兌換扶貧社出資購來的“米麵醬醋茶”等生活用品。

  “根據項目代建制度,以前由私人包工承攬的項目交由扶貧社實施,明確規定村幹部不能領辦扶貧社營利性生産服務隊。”許秋雯説,陜西省委領導聽取彙報後讚嘆留壩“破解了基層防範微腐敗的難題”。

  陜西省政府參事鄭夢熊認為,留壩扶貧社模式叫響了農村集體經濟,有利於破解農村“有集體無經濟”的發展困局,為脫貧攻堅帶來新動能,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留壩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吸引來的度假客越來越多,尤其是夏天,周邊和全國各地來秦嶺深處避暑的人絡繹不絕。留壩縣推進全域旅遊,進一步加大鄉村環境治理力度。在大灘村楊家溝組,村幹部説,旅遊發展中老百姓深刻體會到,“你不改變,人家遊客就不來你這兒。”旅遊業的倒逼,加上依託扶貧社,村支部組織村民互相監督互相促進,鄉村清潔衛生難題迎刃而解。

  隨著遊客越來越多,留壩的優質農産品價格一路看漲:土雞一隻賣到七八十元,西洋參一斤賣到四五百元,土蜂蜜更是由以前的每斤四五十元漲到一二百元……(記者陶明、強曉玲、姜辰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