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溝溝開滿幸福花 ——看臨潼區穆柯寨村如何演繹脫貧故事

2019-06-06 09:03:16|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記者跟隨張新道(右一)來到貧困戶王品(右二)家中,了解扶貧工作情況。(穆柯寨村扶貧工作隊供圖)

  張新道(左)指導貧困戶(中)篩麥 記者 康喬娜 朱蕊 攝

  穆柯寨,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有歷經千年風霜仍鬱鬱蔥蔥的皂莢古樹,有北宋穆桂英厲兵秣馬的城垣遺跡,有縱橫交錯、氣象萬千的臺垣溝壑,更有漫山遍野、燦黃如金的麥子和油菜,星星點點、鮮紅如燈的石榴和柿子。今天,這裡上演的扶貧故事更是傳奇而動人。

  穆柯寨村位於臨潼區與藍田縣交會處,南依驪山北麓,西望秦陵遺址,北面坡下是201縣道,東面毗鄰龍河、南韓水庫。四週溝壑縱橫,村落地勢險峻,這裡不僅流傳著“穆桂英挂帥”的動人傳説,還坐擁獨特的丹霞地貌,自然風光十分宜人。

  然而,由於其地處半山腰間,交通條件差、文化相對閉塞,使得穆柯寨村不僅遠離了城市的繁華喧鬧,也遠離了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勞動力大量外流,農作物種植品種單一、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一度成了穆柯寨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嚴重障礙。

  轉折發生在2017年5月,穆柯寨村扶貧工作隊入駐後,村子裏悄然發生著變化。兩年之後,已是今非昔比、天翻地覆。

  6月3日,本報記者走進穆柯寨村,走進貧困戶家,仔細聆聽、真切感悟到這裡發生的一串串扶貧故事。

  扶貧扶志

  鼓勵貧困戶用勞動積分

  在“愛心超市”換取日用品

  頂著烈日,記者一行驅車數十里,來到穆柯寨村。一進村口,只見一棵巨大的千年皂莢樹佇立道旁,經歷千年風雨,見證穆柯寨村的歷史變遷。在這棵古樹下,我們見到了浐灞生態區幫扶辦副主任、穆柯寨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新道。

  “目前,穆柯寨村有12個村民小組,642戶村民,2264口人,72名黨員,45戶貧困戶……”説起自己的這塊“責任田”,張新道如數家珍。誰家幾口人、養了幾隻羊、娃啥時候結婚,他心裏都有數。正是這樣“走心”的惦念,讓張新道和工作隊慢慢走進了群眾的生活,用他的話説就是:“我跟每戶村民都有故事。”

  “人要精神,屋要整潔”是張新道給村民們提的要求。在很多地方,我們常見扶貧幹部幫貧困戶打掃衛生。但在穆柯寨村,張新道卻“反彈琵琶”,在村裏成立了一支由貧困戶組成的打掃隊,打掃隊到全村的貧困戶家中打掃衛生,互幫互助,也打掃村裏的公共衛生,再由聯戶幹部每週進行督促檢查。這一做法,得到貧困戶的積極響應,也得到全村人的普遍歡迎。

  “扶貧要有辦法,要接地氣。”張新道告訴記者,村裏設有“愛心超市”,貧困戶可通過打掃衛生獲得積分,去“愛心超市”兌換商品,變“等、靠、要”為“勞有所得、多勞多得、勤勞致富”,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提振貧困戶精氣神。

  在張新道的幫扶下,“懶漢” 李得利現在都變得勤快多了。過去,“光棍漢”李得利是全村有名的“懶漢”,“臉不洗、牙不刷、屋不掃、柴不燒”是他的真實寫照。誰承想,短短兩年內,李得利的面貌煥然一新,不僅刮了鬍子,幹了家務活,還主動提起秤桿,外出賣柿子了。村民們看著以前的“懶漢”開始自食其力,紛紛為李得利豎起大拇指,更誇讚張新道扶貧有辦法!

  貼近群眾

  澆樹澆根  交人交心

  為貧困戶撐起“一片天”

  有人向張新道“取經”,怎麼才能讓村民認可?怎麼才能走進大夥心裏?張新道回答説:“澆樹澆根,交人交心,蜻蜓點水可不行。”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村民陳爭強就是張新道交過心的貧困戶之一。

  走進陳爭強的家中,六間平房寬敞整潔,院子裏停放著的一輛小轎車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他2018年10月才買的新車,專門用來拉貨、幹工程。環顧四週,院子裏還散養著一群土雞,在雞窩旁,三隻小羊正安靜地吃草,生機盎然,熱鬧非凡。

  看到這樣的景象,誰能想到,就在兩年前,陳爭強一家六口還住在山溝裏的土坯危房中,陳爭強一家還是村上有名的貧困戶?是幫扶工作隊的出現,讓他和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今年36歲的陳爭強膝下有兩個兒子,過去幾年,孩子年紀尚小,妻子不得不留在家中帶孩子。他的父親又因頸椎問題常年臥病在床,身邊離不開人照料,母親年事雖高,仍需肩負起照顧“病號”的重任。這樣一來,家中的勞動力就只剩下陳爭強一人,六口人的衣食住行全壓在他一人身上,可想而知,家庭經濟十分拮據。

  “現在住的這新房我們搬進來沒多久,其實房子在2017年就蓋了一半,後來實在沒錢了,就只好擱著了。”陳爭強介紹説,扶貧工作隊來了後,積極幫助他協調小額貸款,改善居住環境,幫扶幹部侯海平還為他家牽來兩隻母羊,既能産奶,又能下崽,增加了家庭收入。

  在陳爭強外出打工、拉貨掙錢的過程中,曾在河北遇到一“地頭蛇”,威脅陳爭強不得在其地盤上搶生意,要幹就得繳納“保護費”。無奈之下,陳爭強只好向張新道遠程求助。張新道立即通過西安警方聯繫河北警方,反映情況、請求支援。經過各方協調,陳爭強接到了一通來自河北公安部門的電話,電話裏説,讓他放心在這裡幹活,有政府給他撐腰,再也不會有人阻撓他、欺負他。

  如今,陳爭強打工掙錢,其妻子也開始外出打零工,母親在家中照顧老小的同時,順便養些雞、羊,家裏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基礎設施

  燈亮了  路通了

  350米的深水井打成了

  張新道説,來穆柯寨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大家脫貧攻堅,是上天安排的一場修行。在他看來,幫扶工作中,雖然他和其他戰友流過汗、流過血、也流過淚,但只要村民吃得飽、穿得暖、對生活充滿嚮往,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自駐村幫扶以來,張新道以“滾石上山”的精神,探索精準扶貧的路徑。

  過去,穆柯寨村全是土路,一到雨雪天氣就泥濘難行。不僅如此,當時的農村沒有路燈,一到夜晚伸手不見五指,這些“老大難”問題讓村民生活十分不便。

  張新道覺得,扶貧工作不能只是滿足於完成幾戶貧困戶的脫貧任務,而是要讓全村群眾共享美好生活。自打來到穆柯寨村,他就帶領大夥日夜奔忙,爭取各方支持,對村內數千米主要道路進行了拓寬和混凝土路面硬化,並在村裏安裝了200多桿光伏電燈,建起了兩座沖水公廁。逐步改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了穆柯寨村脫貧攻堅的根基。

  “過去沒有路燈,一到晚上啥也幹不了,現在燈亮了、路通了、350米的深水井打成了,生活水準可比過去強多了!”77歲的村民陳永義一邊在家門口揚麥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到了農忙時節,晚上只能打著手電筒幹活,特別不方便;現在,他再也不著急了,晚上坐在家門口,也能借著路燈的光繼續幹農活,也大大縮短了農忙的時間。

  採訪過程中,我們與張新道一起詢問陳永義近期的生産、生活狀況。陳永義握著張新道的手動情地説:“你沒來之前,村裏冷冷清清;你來了,整個村子都熱鬧了!”

  記者在一路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張書記及工作隊的工作都十分認可,言談中時不時流露出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感、幸福感,整個村子都瀰漫著樸實友好、樂觀向上的新氣象。

  文化自信

  搭建臨潼區首個文化舞臺

  提升群眾發展信心

  自打駐村幫扶以來,張新道通過調研發現,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他意識到,要讓村子富起來,就必須要讓村民的精神先富起來。

  “文化自信、文化引領對於群眾至關重要。扶貧要扶智,更要扶志,激發內生動力,要用先進文化提升群眾對發展的自信。”他介紹説,“咱現在最大的短板就是群眾對發展缺乏信心。信心必須要樹立起來。只要群眾有了對發展的決心,一切都不是問題。”

  採訪的過程中記者得知,近期,張新道正忙著籌備一場文藝惠民演出,演出放在6月中旬,主題為“五朵梅花進穆寨,提升群眾精氣神”。

  2018年底,穆柯寨村的文化大舞臺建成投用,這也是臨潼區第一個文化舞臺,目前已經開展了兩場文藝演出活動。為了烘焙文化“麵包”,提升群眾的發展信念,張新道及工作隊員們在村裏開展了主題黨日活動,舉辦了農副産品技術培訓會,並邀請、組織書畫名家進農村,搭建文化廣場、布展宣傳長廊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了群眾生活,凝聚了黨心民心,促進了脫貧致富。

  産業發展

  農旅融合助推休閒假日遊

  火晶柿子延伸致富産業鏈

  謀求和探索一條適合穆柯寨村脫貧致富的産業路徑,一直是幫扶工作隊的頭等大事。2018年10月2日,穆柯寨村三種類型的貧困戶,除了五保戶14戶22人外,其他31戶82人全部脫貧摘掉“窮帽”,實現了高品質穩定脫貧。

  2019年,是穆柯寨村脫貧攻堅的決勝年。為繼續鞏固脫貧成果,吃透村情以後,張新道和工作隊決心依託村裏的自然資源,發展農旅融合,走生態休閒假日遊的新路子;同時,引進産業項目,延伸産業鏈,拓寬群眾致富路。

  張新道發現,穆柯寨村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臨潼特産——火晶柿子。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統一規劃,穆柯寨的柿子樹總是零零散散,柿樹不成園,産業沒規模。通過考察,張新道算了一筆賬,柿子樹一旦建成成品園,平均畝産可達2500公斤,産值可達8000元。柿子在供大量鮮食的基礎上,還可深加工成柿子餅、柿子醋、柿子酒等,延長柿子産業鏈。

  為此,張新道和工作隊員們聯繫了一家生産柿子酒的浙江廠商,打算開展合作,建立本地酒廠,利用當地的柿子,釀製柿子果酒。他們規劃,在穆柯寨的山坡上統一種植矮化的柿子樹,秋天一到,穆柯寨村漫山遍野將挂滿紅彤彤的火晶柿子,不僅增添一道新景觀,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賞,還能在柿子成熟後,保證穩定的加工、銷售渠道,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從農民變為産業工人,有穩定而豐厚的收入來源。

  天黑了,記者的採訪臨近尾聲,而穆柯寨村的故事仍在上演,張新道的扶貧之路也還在繼續。下一次再見時,這裡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 記者 程建設 康喬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