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柱(右)在考古現場拍攝。 資料圖片
記者 李向紅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跡,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也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張天柱用20餘年的時間,拍攝了10余萬張照片,以考古學者的視角,觀察記錄了秦俑、秦陵的考古勘探、發掘、保護、展示,以及館院建設等諸多方面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照片以影像的形式記錄了秦兵馬俑的學術史,是張天柱30年的考古工作親歷記,他用手中的相機向人們講述秦兵馬俑的故事,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影像中的“金字招牌”
作為秦代文化的典範,秦兵馬俑是戰國至秦朝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整個社會發展與變化的一個縮影,鑄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近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不斷加強文物保護的同時,也不斷進行文化建設與交流。從1982年第一個秦兵馬俑專題展在澳大利亞舉辦後,秦兵馬俑展覽至今已出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座城市,海外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
“朝夕相伴數十年,與秦兵馬俑的感情濃烈如酒。我在這裡工作、生活、成家立業,這裡有我年少的夢想和青春的奮鬥,這裡有我所有的一切。”6月15日,記者見到張天柱時,他動情地説。
1978年,張天柱被招為秦俑考古訓練班學員,就此與秦兵馬俑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十年來,他與考古隊的同事們一起工作,並用他手中的相機抓拍了許多考古發現的遺跡、遺物,給考古隊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從1989年3月到1998年,他先後參加了秦兵馬俑三號坑、二號坑的考古發掘,主持了考古繪圖工作,圓滿完成了考古發掘任務,併為博物館培養了一批繪圖人才。1995年,張天柱被任命為考古隊副隊長,走上了管理崗位。“在與秦兵馬俑相伴的日子裏,我常常被宏偉的軍陣、威武的秦俑形象及絢麗的色彩所震撼,我想留住這美好的瞬間、記錄下這動人的畫面。完成這些僅僅靠繪畫是做不到的,於是我更加堅定了用影像記錄這一切的信心。”張天柱説。
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
從1994年開始,張天柱拿起相機,從館院建設發展、學術研究、文物保護、重要活動等方面,記錄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點點滴滴。從一個小小銅箭頭的出土,到一把把青銅劍、一張張弓弩、一尊尊威武的將軍俑和一個個絢麗的真彩秦俑的再現;從博物館的一磚一瓦,到一座座現代化展示大廳的建成;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建成開放……張天柱用鏡頭記錄了這裡的發展變化,用鏡頭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發生和諸多“歷史性時刻”。
2005年3月23日,張天柱得知兩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美國飛虎隊老兵將隨一個60人的代表團來兵馬俑參觀的消息後,就立刻去大門口等待。兩位老兵到一號坑的修復區參觀,當保羅·克羅福和馬克·麥克唐納身著當年的飛行服走到兵馬俑面前時,不約而同行起了軍禮。“太神奇,太偉大了!”保羅激動地説,“1944年我曾來過華清池,在那裏休整,那時還沒有兵馬俑。今天能和這些威武的秦代‘老兵’在一起,非常自豪!”張天柱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瞬間。這張《老兵給“老兵”敬禮》的照片,成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鏡頭。
秦俑是永不落幕的奇跡
作為一個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30年工作經歷的秦俑人,張天柱有幸參與了秦兵馬俑的發掘工作,見證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建設與發展,對秦兵馬俑有著不一樣的情感。2017年,張天柱編輯出版了《記錄奇跡》一書。書中收錄了700余幅珍貴照片,定格了這些難忘的歷史瞬間。
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説:“《記錄奇跡》的動人、誘人之處,在於書中所記錄圖像中的文物的精美絕倫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數千件兵馬俑,披堅執銳,一列列、一行行,排列有序,佈局嚴謹,像個龐大的地下軍團,氣勢恢宏,令人心靈震撼;那千人千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俑群,像座雕塑藝術的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再如二號俑坑上層大面積的棚木遺跡,一根挨一根密集排列,跌宕起伏,像是一幅飽經滄桑的歷史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
6月9日下午2時30分,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7樓明珠廳,隨著倒計時數到最後一秒,《書聲》文化大講堂準時拉開了第三期的帷幕。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的學生們以大鼓敲響了對話大秦的第一聲。鼓聲如滾滾驚雷,震人心魄,奏出了2000餘年前大秦帝國的磅薄氣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受邀作了以“保護遺産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此番與院長同來的張天柱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最喜歡的一張照片——《歷史的背影》。照片中,晨曦的陽光灑在秦俑的身上,光影交織出“歷史的色彩”。他將《記錄奇跡》一書贈予了《書聲》文化大講堂欄目組,並被“書童俱樂部”收藏。
“20多年10余萬張照片,我用鏡頭記錄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發展變化,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發生。每當親眼看見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出土時,每當我看到國內外遊客面對秦兵馬俑所表現出的讚嘆與激動時,我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而驕傲,為自己能在這個為世界所關注的地方工作而自豪。讓世界了解秦俑、秦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秦俑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裡是見證奇跡的地方,我要用鏡頭繼續記錄奇跡,用影像講好秦俑故事。對我來説,秦俑是永不落幕的奇跡!”張天柱説。
見字如晤 陜西師範大學連續15年為新生手寫錄取通知書2021-07-16 17:32:38
“演藝”裏的西安:雅樂尋蹤 駐華大使夫人與西安共譜文化交流“交響曲”2021-07-11 17:07:56
2021全球駐華使節西安經貿文化之旅走進白鹿原影視城2021-05-16 16:43:35
“八辦”紀念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服務發展、開拓創新,持續做好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奮力譜寫“八辦”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的新篇章。2019-11-19 17:56:45
從劉家洼考古隊獲悉,考古隊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首次發現了關中地區罕見的金權杖以及山形簋。2019-11-15 10:13:13
本次展覽以“光化六合”為主題,意為“道德教化遍及天下”,以十六國末期至隋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演進為線索,以于右任先生“鴛鴦七志齋藏石”中的北朝墓誌和拓片為核心展品2019-11-11 14:47:29
寶雞市千陽縣第四屆西秦刺繡香包節開幕2021-06-06 16:19:42
絲路歡樂世界主題角色動畫Miracle(《奇跡》)預告片正式發佈2021-05-27 19:22:11
銀川市首批“暢遊西鹹新區”旅遊團打卡西鹹2021-05-21 11:33:32
VEX機器人亞洲公開賽在西鹹新區涇河新城開幕2021-04-03 16:19:01
“中國到處都有意思,我很喜歡中國文化。”這是現就讀長安大學的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張依娜來到陜西後的真切感受,也是她選擇來中國留學的主要原因。2019-11-20 18:03:02
位於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是華夏始姐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2019-11-11 09:47:27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