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高西溝: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典範

2019-06-24 09:17:0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高西溝。    資料照片

  1962年,《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山區生産的生命線》的報道,介紹了一個位於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陜西米脂高西溝治山治溝、保持水土的事跡。此後的幾十年裏,高西溝作為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典範,愈來愈被人們所熟知。

  高西溝,坐落在榆林無定河東岸的小山溝裏。這裡是典型的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90%以上耕地坡度都在20度左右,山間地頭植被稀少、黃土裸露。“雨澇流泥漿,衝成萬條溝。肥土順水走,籽苗連根丟。”一首流傳的民謠,唱出了這裡老百姓的艱辛。

  20世紀50年代,高西溝人開始想方設法改變當地的面貌。從一次次的失敗中,他們意識到,必須把各種治理方式結合起來。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高祖玉的帶領下,村民們修建梯田、打淤地壩、治理溝道,按照全面規劃、集中治理、溝坡兼治、林草齊上、長短結合的思路,齊心協力、埋頭苦幹,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隨著不斷的實踐和探索,高西溝人總結出了“山上緩坡修梯田,溝裏淤地打壩堰,高山遠山種樹木,近村陽坡建果園,棄耕坡地種牧草,荒坡陡洼種檸條”的綜合治理方式,以及“三三制”的治理原則,即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植樹造林,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種草養牧,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種糧務農,形成了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的合理格局。

  山變綠了,河變清了,糧食夠吃了,環境變好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西溝成為黃土高原上造林綠化、水土保持的先進村。1965年,高西溝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大寨式”的典型。到20世紀70年代,高西溝全村85%的山溝得到了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壩,修了7個蓄水池,建起了2座水庫,有效解決了當地村民們的吃飯問題,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産條件和生態環境。

  高西溝,開創了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建設的先河,使水土流失治理實現了質的飛躍,走出了廣種薄收的惡性循環,闖出了一條農林牧全面發展的路子。昔日荒蕪貧瘠的窮山溝,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高西溝人自豪地唱道:“百靈子過河沉不了底,滾滾黃河裏沒有高西溝的泥。”

  改革開放以後,高西溝人又總結出了“綜合治理,保證水土不流失;打壩淤地,保證退耕不反彈;多种經營,保證收入不減少”的創新經驗,發展了生態型農業、主導經濟型牧業、補充自給型農業的林草田種植新模式。1995年,高西溝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2002年,《人民日報》以《退耕還林的先行者》為題,介紹了高西溝生態環境建設的先進理念。

  如今的高西溝,高山松柏連成片,陡坡牧草綠油油,水庫清澈映青山,平展壩地喜豐收,已獲得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等多項榮譽。       (執筆 柴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