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農民畫: 黃土地上綻放的藝術之花

2019-06-24 09:26:45|來源:陜西日報|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鄠邑農民畫家李鳳蘭創作的《喜看豐收》。    資料照片

  鄠邑(原鄠縣,1964年改為戶縣,2017年改為鄠邑區),位於陜西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歷史文化悠久。自古以來,這裡的老百姓就傳承著剪紙、漆畫、面塑、繡花、編織、麥稈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其中,農民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獨樹一幟,被稱為黃土地上綻放的藝術之花。

  20世紀50年代末期,為配合當時的生産運動,全國上下興起了農民畫熱潮。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鄠邑許多美術愛好者,利用業餘時間參加工地上舉辦的美術訓練班,學習繪畫知識,描繪和宣傳英雄模範的先進事蹟。

  這些活動,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一支自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農民美術隊伍由此誕生了。他們積極參加當地文化館舉辦的訓練班和培訓班,學習更多的繪畫知識。回村之後,他們又積極輔導身邊的美術愛好者,使創作隊伍越來越壯大。大家一起辦板報、辦展覽,在宣傳實踐中得到了鍛鍊,使繪畫水準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所創作的一些優秀作品,分別發表在了《陜西日報》《陜西農民報》等報紙刊物上。

  農民群眾運用學到的繪畫知識,融合剪紙、泥塑、壁畫等傳統藝術,用手中的畫筆創作出了一幅幅獨具地方特色的作品。這些以農村為藍本、以農民生活為題材的畫作,用樸實的繪畫語言,詳盡、生動地記錄了農村生産勞動的壯觀場面、活潑熱烈的節慶場景和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鄠邑農民畫逐漸走出陜西、走向全國,鄠邑成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農民畫鄉之一。

  鄠邑農民畫,畫出了黃土地上的鄉風鄉情,展示了中國農民的生活印記,記錄了中國農村的時代變遷。1973年7月,國務院文化組(1975年後改組為文化部)主辦了“戶縣農民畫展覽”。由50余名作者創作的170余幅作品,先後在西安、上海、北京、哈爾濱、合肥、南寧、昆明、烏魯木齊、太原等城市展出,觀眾達到了250余萬人。

  1974年開始,國務院文化組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單位,專題組織“戶縣農民畫”在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瑞典、法國等國家展覽,李鳳蘭等農民畫家代表隨展覽活動一同前往。這些畫作,讓外國友人看到了中國老百姓用生動筆觸描繪出的中國鄉村,引起參觀熱潮。

  1976年,鄠邑建起了全國第一座縣級農民畫展覽館。幾十年來,鄠邑農民畫作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人數達到2000多人,骨幹作者有300多人,創作作品3萬餘件。這些作品中,有的獲獎,有的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收藏,還有的被國外博物館和外國收藏家收藏。1988年,鄠邑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成為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典型代表。 (執筆 柴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