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的未雨綢繆:脫貧之後這項工作同等重要

2019-07-09 11:08:41|來源:央視網|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當前脫貧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既有啃下“硬骨頭”的艱巨任務,也面臨邊緣戶返貧的現實壓力。想要如期打贏這場硬仗,如何鞏固脫貧成果與“攻堅拔寨”同等重要。

  陜西省佛坪縣地處秦嶺南坡腹地,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8年9月退出貧困縣序列。到去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2652戶,已脫貧戶2498戶,未脫貧戶154戶共188人,貧困發生率0.7%。

  7月3日至4日,記者在佛坪縣三個已“摘帽”的村莊採訪發現,儘管已經成功脫貧,但在面對如何確保脫貧品質經得起考驗這一問題上,當地幹部群眾並沒有鬆懈,他們未雨綢繆,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産業,多舉措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成果,不僅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正在為進一步實現鄉村振新夯實基礎。

  “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才能從根本上鞏固脫貧成果”

  發展産業不易,發展扶貧産業更難。距佛坪縣城約10公里的銀廠溝村依山傍水,在過去卻只能靠天吃飯,貧窮落後。2017年之前,村裏連一條像樣的硬化路都沒有,關鍵問題就在於沒有找到一條可持續的致富之路。

  “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55人,其中已脫貧戶23戶54人,在冊貧困戶1戶1人(五保戶)。”村黨支部書記馬光明説,全村2018年人均純收入10400元,但是在收入比例上,外出務工收入依然佔到一半,“這個比例在之前還要更高,對村民來説,打工是不可持續的,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合適的産業,圍繞壯大村集體經濟來穩固村民的收入。”

  突破口被村裏一個叫姜東的返鄉創業青年找到了。

  在佛坪,有著漫山遍野的棕樹,很多就生長在村民的房前屋後。姜東此前在江蘇一家酒店打工,經常有顧客反映酒店的床睡著不舒服,這讓他萌生了回到家鄉製作棕樹床墊的想法。2014年,姜東回到佛坪創辦了自己的專業合作社,不僅吸納農戶在合作社入股,還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在這家專業合作社裏,村集體開始以廠房入股,後來在幫扶單位中央網信辦的協調幫助下,又籌措了100萬元以村集體的名義入股,幫助姜東進行新廠區建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共建。另外,中央網信辦還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合作社入駐電商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到2018年,合作社年産值已達700多萬元。

  “村集體經濟壯大之後,就可以給村民分紅,除就近務工、發展種養殖業之外,這樣就找到一個長遠的可持續增收路子。”馬光明説。

  同時,在中央網信辦的積極幫扶下,銀廠溝村還爭取到某電商平臺300萬元的投資,進行村民老舊房屋改造,借助西漢高鐵開通帶來的客流,發展民宿和鄉村旅遊。目前,這項工作正在進行前期的土地徵收。在馬光明的設想裏,這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另外一條路。“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才能從根本上鞏固脫貧成果,實現下一步的鄉村振興。”他説。

  只有有了自己的産業,脫貧工作才有底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除了滿山遍野的棕樹,秦嶺佛坪境內的寶貝還有很多,比如香菇。

  耖家莊村距佛坪縣城12公里,境內地勢較高,是典型的高山村,共228戶679人,2017年初有貧困戶38戶91人,到2018年全村脫貧摘帽時,僅剩餘貧困戶3戶3人。但是和脫貧摘帽相比,讓耖家莊村民更為欣慰的是,他們找到了適合的産業,有了更為穩定的收入,以及看到了更為先進的科技支撐。

  自古以來,香菇種植一直都是當地的傳統産業。2018年,立足這一傳統産業,耖家莊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吸收全村農戶入社,建成了一個佔地面積3200平米的袋料香菇生産基地,成為耖家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支柱産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耖家莊村的幫扶單位之一,陜西省網信辦在2018年底為村裏爭取資金65萬元,在袋料香菇生産基地建成了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更加提升了生産基地的效益。

  所謂智慧,就是工作人員通過現代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模式,不再需要人進入到大棚,而只通過手機、計算機等互聯網終端,監控各項生産指標,就能掌控香菇的生産全過程。陜西省委網信辦駐村工作隊隊員王根平介紹説,“智慧農業試點示範項目的實施,為食用菌的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創造條件,大大提高了生産管理水準,原料使用率、生産效率大幅度提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大棚産能30萬斤,年産值130萬元左右,這個項目的實施,預計可以讓大棚收益提升20%,對鞏固和提升脫貧工作來説,就是建立起了長效機制。”王根平説。

  耖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高見説,只有有了自己的産業,脫貧工作幹起來才有底氣。

  讓全村群眾在産業發展中長期受益

  佛坪縣城以北10公里處的沙窩村,因為村內有大熊貓等保護動物,158種珍稀植物,天然溶洞、瀑布等自然山水風景,和紅二十五軍舊址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陜西省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也是首批啟動的國家級旅遊扶貧示範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70人,已累計脫貧48戶163人。目前,在冊貧困戶6戶7人,2017年末脫貧“摘帽”。

  以旅遊項目為例,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沙窩村不僅已經建成了旅遊接待服務中心、山茱萸觀光園停車場、農耕文化體驗區水車造景、垂釣魚塘等一批旅遊基礎設施項目,還實施了沙窩移民安置點吃住一條街,旅遊環線沿線小品景觀,綠化、亮化工程和沿線棚戶區改造項目等,“秦嶺四寶”主題旅遊區項目、田園綜合體等項目也即將實施。

  産業方面,目前全村發展山茱萸6500畝、板栗350畝、豬苓5萬平方米、天麻1萬平方米、中蜂1470箱,還建成千畝山茱萸園1處、豬苓示範基地2個、冷水魚養殖場2個、農村專業合作社6個、家庭農場4戶。2018年,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收益17.74萬元,並於年底為43戶股民每股分紅340元。

  村民段昌鵬一家從2012年開始經營農家樂,他告訴記者,如今每年僅憑旅遊一項就可以實現20萬元左右的純收入。另外,山茱萸、豬苓等中藥材收入也超過10萬元。

  對於這樣一個已經脫貧的“明星村莊”來説,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同樣需要在項目和産業上繼續下功夫。

  沙窩村所在的長角壩鎮黨委副書記李昌學介紹,沙窩村未來的發展目標就是要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魅力明星村,要著力打造特色養殖(中蜂、冷水魚)、藥業種植(茱萸、豬苓、天麻)、乾果園林(板栗、核桃)、旅遊服務四個産業帶,集中力量發展集體經濟,讓全村群眾在産業發展中長期受益。(記者 王甲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