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奔小康 ——新時代白河縣“三苦”精神再發掘

2019-09-11 11:28:03|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白河縣城全景。 林成敏攝

“保姆式”服務,讓白河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來投資。圖為白河縣一社區工廠內,工人正在趕制新的訂單。 本報記者 張權偉攝

當年艱苦卓絕的修田造地,孕育出了聞名全國的白河“三苦”精神。 資料照片

新時代,白河的貧困群眾通過養蜜蜂增收致富。 毛先鋒攝

  記者 張權偉 通訊員 高福宏 楊宗發 汪銀春

  秦巴群峰競相撐天,漢水穿峽擦邊而過,境內一條白石河仿佛一絲欲斷似連的細線,蜿蜒于危崖幽谷之間。這裡就是鄂西北入陜孔道,俗稱“秦頭楚尾”的白河縣。這裡曾經是一塊“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然而,經過數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這裡換了天地,變了容顏,成為生態宜居、産業興旺的小康之地。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歷史節點,回首白河過往,我們發現,“三苦”精神是這座秦巴小城發展史上貫穿始終的精神標簽,歷久彌新。它是植根于白河人民心中的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白河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求實創新、自強不息”。在新時代,它更是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激勵著21萬白河縣幹部群眾闊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 “三苦”精神永不過時

  在白河縣,説起“三苦”精神,無論如何都繞不開天寶園區。天寶是一個村名。天寶村位於陜西東南角的白河縣倉上鎮,是白河最西邊的一個後高山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6萬畝,其中坡耕地8600畝、林地2.7萬餘畝,轄9個組442戶1885人,海拔400米—1000米。這裡,曾是白河最偏遠、最貧窮的後高山自然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可就在這樣“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的水土環境下,白河人民不抱怨、不消沉、不退縮,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白河縣歷時20多個春秋修田造地不間斷,累計修砌石坎3.5萬公里,修成梯田23萬畝,在陜南土石山區率先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初步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譜寫了一曲曲改天換地、治山創業的奮鬥樂章。與這種奮鬥史相伴隨的,便是“領導苦抓抓發展,幹部苦幫幫産業,群眾苦幹建家園”為主要內容的“三苦”精神,這一精神成為地方發展的內生動力。

  天寶昔日地無三尺平、出門就爬坡的惡劣條件,被整齊劃一、魚鱗般的石坎改寫了。據當地人介紹,這裡的石坎都是人力一塊石頭一塊石頭砌起來的,沒有水泥澆築,沒有專門的機械測繪放線,但結實美觀、高低一致,該直的直、該彎的彎,層層疊疊,直指山巔,形成了塊塊梯田入雲端的壯觀景象。

  如今,置身天寶園區,放眼望去,錯落有致的層層梯田,如同一幅舒展開來的山水畫卷,綿延不絕、磅薄壯觀。徜徉于古色古香的涼亭、長廊中,微風掠過,雲霧繚繞,恍如仙境一般,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無疑,這些石坎早已經成為白河“三苦”精神的載體。而事實上,“三苦”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最初修地時期的“領導苦抓下基層,幹部苦幫入農門,群眾苦幹無閒人”,到調整産業結構時的“領導苦抓抓項目,幹部苦幫興産業,群眾苦幹建家園”,統籌城鄉發展階段的“領導苦抓抓統籌,幹部苦幫為民生,群眾苦幹建和諧”,進入脫貧攻堅階段的“領導苦抓做示範,幹部苦幫當先鋒,群眾苦幹立精神”,一步一個腳印,續寫著創新發展的軌跡。

  在“三苦”精神的指引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白河干部群眾走在發展道路上的腳步從未停止。從1978年到2018年,全縣生産總值由3943萬元增加至79.17億元,增長201倍,年均增長12.3%;財政總收入由530萬元增加至4.31億元,增長81倍,年均增長11.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13.6萬元增加至8232萬元,增長72.5倍,年均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8元增加至9325元,增長158.6倍,年均增長13.5%。在不斷增長的數字背後,正是“三苦”精神激勵下一代又一代的幹部群眾的艱苦奉獻。

  白河縣委書記陳暉説:“‘三苦’精神是一種激發精氣神,引領全縣幹部群眾奮發有為的強大動力。白河人‘苦’了40多年,也確實到了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但白河發展的步子不能停下。回顧總結這些年的經驗得失,在‘三苦’精神的激勵下走得更遠,是新時代裏白河要做的事情。”

  2 領導苦抓,以人民幸福為樂

  “務實、努力”,是從江蘇溧陽市到白河縣挂職的朱志軍副縣長對白河干部的評價。他認為更難得的是,白河干部不僅善於研究,更敢於嘗試。

  2017年10月25日,懷揣責任和使命的朱志軍來到白河,挂任白河縣委常委、副縣長。對於這個孕育了“三苦”精神的山水小城,他瞅見的第一眼就産生了濃濃的情愫。

  “白河自然條件較差,但白河人務實努力、敢想敢幹,誓以‘三苦’精神換甘甜的做法叫人動容。”在朱志軍的聯繫協調下,多家江蘇溧陽企業來白河考察,並有意投資辦廠。

  在玩具行業打拼了20餘年的王小文,看到一條關於安康發展毛絨玩具産業優惠政策的微信後,來到安康實地考察。最終,他選擇在白河創辦玩具廠。“幹部們隨叫隨到、説到做到、服務週到,這種‘保姆式’服務,讓我們下定決心在白河落地生根。”王小文已在白河開了兩家工廠,可同時吸納160人就業。

  如今,“保姆式”服務吸引了67家社區工廠,吸納就近就地就業3000余人,為改善白河群眾生活提供了保障。“保姆式”服務,是白河干部隨著經濟發展意識轉變的結果,這種新觀念助力白河産業的發展與繁榮。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保姆式”服務的背後,是白河縣主要領導班子在各項事業上的模範帶頭之風。新時期,白河縣委縣政府著眼“産業強、環境優、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矢志奮鬥、追趕超越,在以苦為榮的責任擔當上花心思,在苦中有為的創業精神上下功夫,在苦幹為民的終極目標上見成效。

  白河縣注重發揮領導幹部的“頭雁效應”,要求各級各部門領導班子成員身體力行、以上率下抓落實,進一步形成各級幹部帶頭改進作風、狠抓落實的良好風氣。全縣31名縣級領導聯鎮、聯村,重點圍繞脫貧攻堅、信訪維穩、安全生産等工作,每月至少2次深入鎮村開展工作。

  白河縣堅持縣鎮村三級書記抓脫貧攻堅和“黨政同責”工作機制,夯實全縣各級黨政“一把手”抓脫貧攻堅的責任。白河縣31名縣級領導包聯11個鎮,將202項重點工作任務逐一分解,分別由16名分管縣級領導和45個牽頭責任單位抓好落實。

  “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白河廣大幹部群眾始終保持吃苦受苦不叫苦的精神、同心齊心不分心的定力、知難向難不畏難的意志,堅持領導苦抓,以人民幸福為樂;幹部苦幫,以百姓滿意為樂;群眾苦幹,以增收致富為樂,賦予‘三苦’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白河縣縣長李全成説。

  3 幹部苦幫,以百姓滿意為樂

  8月3日,白河縣局地發生短時強降雨,卡子鎮、中廠鎮等鎮遭受突發性山洪災害,頃刻之間,交通、電力、通信中斷,房屋倒塌,基礎設施嚴重損毀,農作物大面積受災……

  “誰是黨員?”卡子鎮鎮長李海軍一聲號令,立即得到了回應。

  “我是黨員!”

  “我是黨員!”

  ……

  短短幾分鐘,10余名黨員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

  “你們是黨員,體現你們先鋒模範作用的時候到了,請積極配合鎮黨委鎮政府,帶領群眾做好救災排險工作!”

  “好!”整齊而堅定的回答讓李海軍至今感動不已。大災面前,黨員幹部在現場,群眾就有了主心骨。一次次爭分奪秒的現場指揮,一個個身先士卒的不屈身影,使受災群眾在危險中有了依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這次應急突發處置,只是白河縣幹部的一種“常態”。在我們看不到的日常,白河縣的幹部早已將自己和人民群眾融為一體。他們不怕苦,敢吃苦。縣直各部門的幹部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在基層一線工作,多數部門至少有3人常年在村上蹲點幫扶。他們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上,勠力同心搞建設,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治山疏河,獅子山新城拔地而起;築壩平地,白河高中屹立在半山腰上;修舊革新,橋兒溝景區閃耀奪目;治水守城,河街煥發新魅力……

  今年63歲的高級農藝師陳義林是“三苦”精神的見證者,見證了白河農技發展的全過程。他紮根白河農村廣袤而貧瘠的土地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曾在原大雙鄉興隆村蹲點1年,先後在玉米、黃姜、設施蔬菜等農作物技術推廣領域大顯身手,在茅坪朝陽村、冷水洞子村、花灣村幫助建園區,為天寶園區、晨合豬沼園一體全循環農業園區等提供技術服務,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出謀劃策,至今仍擔任著構朳鎮家朳魔芋示範園的技術顧問。

  陳義林雖然退休了,卻一點也沒讓自己清閒下來。他的手機從來不會關機,因為他隨時要為白河農民遇到的種植養殖難題答疑解惑。他每天馬不停蹄地穿梭于白河縣的各個鄉鎮,哪遇到問題,哪就會有他的身影。

  “幹了一輩子農業,對農業真的是捨不得呀!趁著身體還硬朗,我就想多跑跑,幫我們白河的農民把農業産業做得更加規範、更加科學一些。”陳義林説,“‘三苦’精神提出已經幾十年了,我們全縣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但是,‘三苦’精神永遠不應該過時,其‘實幹’的核心思想更應該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而且要幹得更加實實在在。”

  在“三苦”精神指引下實實在在幹事的不僅是以陳義林為代表的老幹部,還有白河縣年輕一代的幹部。現年33歲的毛先鋒本是在縣政府機關“坐辦公室的”,但在2018年2月主動請纓,來到山大溝深的構朳鎮黑龍村擔任第一書記。

  面對黑龍村地域偏僻、自然條件差的狀況,他和鎮上幹部一起大幹苦幹,強基礎、做産業、辦實事。如今,黑龍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新村。

  4 群眾苦幹,以增收致富為樂

  白河的群眾不聽天由命,不安於現狀,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用勤勞的雙手實幹苦幹,奮力譜寫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篇章。

  39歲的卡子鎮鳳凰村人肖世國,是在“三苦”精神浸潤下成長起來的。他的個人經歷,是白河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個體印證。儘管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還在煤礦、磚廠賣過苦力,但借助發展的大潮,肖世國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從2003年在三盛電子有限公司做繞線工起步,他很快從組長干到了中層。2010年,已頗有經驗的他在廣東省惠州市創辦友利盛電子廠,並迅速將工廠辦到了梅州等地。2017年,肖世國以返鄉能人的身份,在白河創辦了陜西友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白河獨資、合資開辦5家工廠,帶動就業300人左右。按照計劃,他兩年內要在白河每個鎮都開辦一兩家工廠。

  今年47歲的邢忠寶,30歲那年在煤礦打工時遭遇事故,落下腰部殘疾,之後媳婦也走了,留下3個未成年的孩子。邢忠寶的日子一天天艱難地往前走。看他生活困難,在鎮上的協調下,鎮上一家做電子配件的新社區工廠積極幫扶他。該工廠負責人每天將原材料送到邢忠寶家,再把他做好的成品拿走,讓邢忠寶在家輕輕鬆鬆一天就能賺到五六十元。邢忠寶感慨地説,沒想到,出不了門的自己,居然還能找到工作。

  2012年初,20歲出頭的宋東洋,在外地務工期間不幸失去了右手,面對終身殘疾的事實,他一時難以接受,日漸消沉、萎靡不振,家庭狀況也越來越差。2016年宋東洋被識別為貧困戶。經過鎮村多次動員,他參加了縣上免費開展的創業技術培訓,通過扶志教育,他改變了人生態度,並立下脫貧創業的決心。説幹就幹。培訓後不久,宋東洋就辦起“東洋養殖場”。通過不懈努力,宋東洋逐步走出困境,2018年年底順利實現脫貧。現在,宋東洋建設的標準化養殖場面積達300余平方米,羊存欄160余只,養殖中蜂30箱,在自己致富的同時,輻射帶動近1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如今的生活,讓我感到越來越有自信。”宋東洋高興地説。

  通過全面落實惠民政策、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特色産業、開展創業就業培訓、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等一系列紮實有效的措施,白河縣廣大貧困群眾摘窮帽、斬窮根,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

  “經過幾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白河已成為千里漢江和秦巴山區的一顆璀璨明珠。而貫穿于其中的‘三苦’精神,也早已成為白河人民心中的魂。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無論多麼富裕富足,我們永遠會牢記這種精神,用它來武裝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幹部和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白河更美好的明天而拼搏!”陳暉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