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蓮湖區探索社區共治:居民群策群力 解決身邊難題

2019-11-13 13:24:56|來源:人民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核心閱讀

  社會治理那些事兒,如果只是政府“獨唱”、社區“包辦”,解決問題可能不精準,群眾還會不滿意。對此,陜西西安蓮湖區探索了居民共治新方式:開展院落會議,有事兒居民一起商議、解決;建立社區家庭,按照共同需求和愛好把居民的心聚在一起;引入社會組織,給居民自發形成的志願組織提供專業化指導。這樣一來,激發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搭建起“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讓群眾事好辦、難好解、情更切。

  “有啥問題大家議一議。”綠樹蔭下,幾把馬扎,先按次序發言,然後自由討論,西安市蓮湖區鐵塔寺社區的居民已習慣以院落會議的方式,解決身邊的小困難和小矛盾。

  “沒有客套話,直奔問題去,都是為了解決咱身邊的煩心事兒。”居民老徐對這樣的形式拍手叫好。

  院落裏議身邊事

  用心出力為咱家

  幾年前,電動車充電引發的一場小火災,讓城西人家小區炸開了鍋。

  “這是一個老舊小區,物業管理不善,平時就積攢了很多問題,如違規出租人防通道和地下室、綠化維護不善、停車難等。”大慶路社區主任馬艷玲説,“居民之間吵,居民與物業也吵。帶著律師去調解,律師都被轟出了門。社區前後參與調解糾紛不下20次,還是有人不滿意。”

  “説白了,居民利益訴求多樣,政府摸不到群眾心坎上,尺子自然量不準。只有群眾知道群眾要什麼。”馬艷玲説。在社區的指導下,城西人家小區成立了業委會,跟物業公司談判,不僅處理好了善後問題,居民們還商議表決挑選了新的物業公司。

  業委會主任馬希葉成了居民的好幫手,也成為社區與群眾的黏合劑。“社區有什麼問題我可以從中幫著協調,身邊的小矛盾小問題,我們通過‘院落會議’的方式商議解決,需要外界幫助就找社區協調,鄰裡再沒急過眼。”

  自2015年起,蓮湖區環西街道探索開展“院落會議”。按照老舊小區、新型社區、村轉社區等不同類型,明確細化“院落會議”議事規則和流程。千院千面,不同樓院社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特色樓規院規,共同商討解決高空拋物、垃圾堆放等居民身邊的難題。

  老舊小區硬體設施差,維護費用短缺,監控設施不足,更缺少保安巡邏,居民生活安全痛點不少。勞動一坊社區牽頭成立了“螢火蟲”志願者巡邏隊,請派出所警官為隊員們授課,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徐永文老人是第一隻“螢火蟲”,也是該社區巡邏隊的隊長。

  “立正!”每晚8點,老徐都會把隊伍整好再出發,“戴上紅袖章,要有精氣神!”“316樓廳前自行車棚的9個插板36個插頭並聯給電動摩托車充電,一旦發生短路易引起火災,請迅速排查整改。”每天發現的問題,老徐都會寫在《螢火蟲平安日記本》上。老徐和隊員們還定時排查消防防火器材、檢查店舖油水分離、剷除“野廣告”等。

  隊員霍寶華今年30來歲。他的父親起先覺得兒子多管閒事,在慢慢了解到巡邏隊的工作價值後,現在老霍和小霍一起為社區做志願服務。社區主任周建玲説:“志願服務就是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

  目前,勞動一坊的“螢火蟲”共排除隱患715起,做好事102件,提供治污減霾違規線索156條,剷除“野廣告”5000余張。

  社區家庭建起來

  鄰裡街坊心拉近

  天沒亮,82歲的徐毓芬就起了床,開始張羅起飯菜。“今天咱們包餃子。”蓮湖區環城西路街道玉祥門社區的“老年互助餐桌家庭”,7位“空巢老人”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徐毓芬是這個小餐桌的廚師長,老人們一起買菜做飯,聊天逛街,結伴鍛鍊,親似一家人。

  徐毓芬説:“老伴走得早,子女在外地,一個人吃飯冷冷清清。老姐妹們一起搭夥,家裏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同在一樓不相識”是現代都市生活的普遍現象。為了打破“鄰裡冷漠症”,環城西路街道組建了“社區家庭”,讓鄰裡相見、相識、相知、相助。2—4戶或3—10人就可以按共同愛好或需求組建“社區家庭”,讓居民在物質和精神上快樂生活,守望相助。“健身操家庭”“太極拳家庭”“京劇家庭”“合唱家庭”……如今,該街道的“社區家庭”超過140個,成員近4000人,引導群眾開展各種互助關愛活動近千次。

  李德明是大慶路社區“乒乓球家庭”的一員,他與大家切磋球技,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李德明的兒子遇到事故住院,家裏一時拿不出手術費,“乒乓球家庭”成員立刻幫忙墊付了醫藥費。隨後大家倡議募集愛心捐款,將每一筆捐款記錄公示,短短幾天就為李德明家募集了9000多元。

  基於愛好形成的“社區家庭”慢慢孵化出了居民自我組織的“志願者家庭”,蓮湖區各個社區已有不少:“四點半課堂”解決孩子放學後無人看護問題,家長成為孩子們的課後老師;“愛綠護綠家庭”開展各類護綠種植及環保宣傳活動;“小葵花志願者”除了為老人定期送溫暖外,還開展了“教老年人使用智慧手機”“文明過馬路、有禮上公交”等服務活動……

  正能量通過一個個“社區家庭”傳遞給越來越多的人,人們受到關愛,也傳遞關愛。西儀社區的90後理髮師馬康在參加完一次助殘兒童活動後,4年裏免費為孤殘兒童、困難老人理髮7000多人次。

  全包辦變搭平臺

  專業組織引進來

  擺了200多個凳子,演出開始卻來了500多人。一場社區匯演從組織策劃到節目表演全部由社區居民“包圓”,鄰裡街坊們各顯身手,臺上紅紅火火,台下笑聲一片。“把主動權交給了群眾,這場演出本身就自帶流量,根本不用社區工作人員幫忙吆喝捧場。”西儀社區黨總支書記付佳説。

  擱以前,社區工作難做,做個入戶調查連門都叫不開。社區“包辦”,群眾不買賬,現在“外包”給群眾,獲得點讚連連。

  從“全包辦”到“搭平臺”,社區職能正在悄悄轉變。付佳説:“目前,居民群眾呼喚更精細到位的管理,居民自組織的志願者隊伍也需要專業化指導。西儀社區這兩年引入了兩個社會組織進駐,我們還需要更多這樣的嘗試。”

  去年,35家社會組織正式簽約入駐蓮湖區社會組織培育中心,該中心已累計為60余家公益類社會組織提供各類專業支持,目前已有近50家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基層治理之中,幫助有潛力的“社區家庭”轉化為專業性強、運作規範的社會組織。

  許多駐地單位和企業也成為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勞動一坊社區與西電實驗小學合作,在假期組織孩子們進行社會實踐。前不久,孩子們走上街頭勸導店面不要佔道經營,老闆們紛紛臉紅:“沒想到讓小娃娃給我們上一課,太不好意思了。馬上就搬!”

  “‘社區家庭’讓居民走出門,培養了鄰裡感情,這是公眾參與社區活動的基礎;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點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這是實現群眾自我管理的基礎。如今群眾有意願和能力通過‘院落會議’這樣的形式自己解決身邊的問題,未來居民群眾在社區治理中將扮演更加舉足輕重的角色。”環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江宏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