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三晉 正文

澤州縣發現明清時期商業印信

發佈時間:2017-07-07 17:52:18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5_2

善獲村發現的古代商業印信。

  一年前,在澤州縣高都鎮善獲村,有村民發現一枚在天然牛角上雕刻而成的古代商業印信。這枚印信或為明清時期澤商所用之物,其上所刻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言》雖屢現錯訛,但仍不失為澤州商業史上少見的實物資料。

  日前,記者在善獲村採訪時見到印信真品。

  牛角印信呈梯形狀

  6月20日下午,記者到澤州縣高都鎮善獲村採訪時,村委會主任程廣旭拿出了一枚印信。

  這枚印信印面長4.9釐米,寬3.6釐米,高4釐米。整枚印信呈梯形狀,重量為87.5克。“實心牛角其實只有角的最尖部位是實心,這麼大的實心牛角,這得從多大一頭牛上取下?”程廣旭説,“這枚印信到底是否用天然牛角製作?懷疑不是普通的牛角,是否犀牛角?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仔細觀察印信,印面兩端各有0.6釐米印邊,均勻排列三字,左刻“楊允鼎”,右為“號純記”。印信中間印文長3.6釐米,寬3.2釐米。印面中間正文共分十列,前九列每列12個字。第十列正文9個字,下刻陰陽印章兩枚,分別篆刻“允”“鼎”二字。毫無疑問,這是取自印信主人“楊允鼎”的名字。

  記者細數了一下,這枚長4.9釐米、寬3.6釐米、面積17.64平方釐米的印信印面上,竟然雕刻了125個繁體字。

  上刻《百字箴言》

  印信中間正文為繁體楷書,正文文字為:“耕伕役役,嘗無隔宿之糧;蠶婦波波,少有禦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粥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益之友;取本分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聯斯言,富貴功名可久。”

  從印信所刻文字來看,顯然錄自膾炙人口的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言》。仔細對照閱讀,又不難發現印信上的文字與《百字箴言》相比有多處的差異:如“耕伕役役”“嘗無隔宿之糧”“蠶婦波波”分別應為“耕夫碌碌”“多無隔宿之糧”“織女波波”等。

  難道印信的主人看不出所刻文字的錯誤?

  從印信上第九列和第十列文字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此票本店對號取發,倘有假票誤收,不認。預白。”從這些文字可以推測,這是一枚古代的商用印信。其上所刻文字出現的錯誤,或許是商家故意而為,通過對《百字箴言》的文字改動,暗設玄機,以此作為辨別票據真假之暗記。

  古宅院樓上“踢”出段歷史

  説起這枚印信的發現經過,頗具戲劇性。

  地處澤州縣東部的善獲村,是一個古村落,一條用青石板鋪就的商業古棧道從善獲村貫通而過。村中不僅有明清時期的土地廟、關帝廟、觀音堂,還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八卦院等古宅院林立商道兩旁,古韻猶存。古院挺拔的高墻、粗壯的房樑、花樣繁多的門窗及雕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磚雕,無不呈現出當年古村的輝煌。

  2016年7月,善獲村開始收集本村散落村民手中的文物。在村裏西倉谷洞程要林家八卦院樓上,當時有人無意踢到了一塊“黑疙瘩”。當時大家都沒在意,程廣旭將“黑疙瘩”拿起,用手擦去其上浮灰,在一個平面上發現上邊刻有文字。仔細端詳印章,每個字比小米粒稍大點,細膩精美,內容豐富,圖案古樸大氣。字體非常工整,顯示古人雕刻小字的功底。

  程廣旭説,善獲村的先人多從事糧油、布匹生意。當時運貨物的駱駝就由西街排到東街,非常壯觀。村中有名的商鋪堂號就有幾十個。“從這枚古商業印信來推測,印章的主人生意規模較大。”

  由於歷史文化悠久,在善獲村發現的文物屢見不鮮。2015年,一件清咸豐年間的布織品結義帖在該村發現。這件長38釐米、寬26釐米的結義帖,其上所書毛筆小楷字十分工整,字跡清晰可辨。結義帖子民國期間較為常見,一般寫在紙上,寫在布織品上的清代結義帖在晉城還較為少見,堪稱珍品。

  從商業印信、結義帖等文物可以看出,善獲村是一個文化積澱較深的古村落。(本報記者 李吉毅)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