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地災重點防治九大區域

發佈時間:2017-07-10 16:16:08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1_2

群測群防員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山西全境10132處隱患點,9個區域是重點防治區

  山西省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0132處,今年重點防治區是9個。

  晉西黃土高原防治區為黃土丘陵區,下部煤層屬山西河東煤田,發育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採空地面塌陷。其範圍包括河曲、保德、柳林、石樓、永和、大寧、吉縣的全部,偏關、五寨、岢嵐、興縣、臨縣、離石、中陽、隰縣、蒲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防治重點為村莊、廠礦、209國道、307國道、離柳高速公路、孝柳鐵路及其他縣鄉道路周圍的小規模黃土崩塌、滑坡及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地災處趙勤正指出,該區域為城市人口集中居住區、城鄉接合部人口集中分佈區,極易發生造成群死群傷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應重點防範。

  大同平朔礦區、寧武軒崗礦區和嵐縣-靜樂礦區等3個防治區,均為中低山、黃土丘陵,區內礦業活動強烈,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是主要的地質災害。在太原西山-汾西-霍州-鄉寧-河津礦區,採煤活動強烈,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公路、鐵路和縣鄉道路周圍。在太原東山-陽泉-潞安-晉城-沁水礦區,主要是沁水煤田北、東、西三翼淺埋部分,為中低山區及山間盆地,發育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涉及區域包括太原市杏花嶺區、壽陽、盂縣、陽泉郊區、平定、昔陽、和順、左權、武鄉、襄垣、屯留、潞城、長治縣、高平、陵川、晉城、陽城、沁水等地。

  沁源礦區、襄汾塔兒山礦區和中條山礦區,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和地面塌陷。其中,沁源礦區是沁水煤田的西部淺埋區,包括介休、平遙、沁源、古縣等地,屬中低山區及部分盆地平原區;襄汾塔兒山礦區,地貌類型屬中山區、黃土丘陵及臺垣區,礦業活動以鐵礦開採為主;中條山礦區,包括垣曲、聞喜、夏縣、運城、永濟、芮城等地,為構造侵蝕中低山區及鹽湖盆地,銅礦開採活動比較強烈。

  24小時應急值守,時刻準備搶大險救大災應大急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按照“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的要求,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在具體防災減災過程中,對於已經發現的重大隱患點的重點區域,逐一制定監測預警、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對於尚未採取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的點,逐點編制應急預案,建立群測群防制度,強化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對於完成搬遷避讓的隱患點,防止出現“新房已入住、舊房仍還在”的情況;對於已經完成工程治理的隱患點,進行動態性“回頭看”,確保防治工程項目長期發揮作用。

  同時,做好公路、航道沿線,河道、水利設施地質災害防治和因洪水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對大中型水電建設項目生産生活場所和規劃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佈局,切實避開危險區域;對學校、風景名勝區、移民遷建區、遷建設施以及工業企業、礦山開採等進行防治。

  進入主汛期,山西省國土資源系統和相關部門還將堅持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省級應急分隊和防治專家在高危時段進駐片區值守,時刻準備搶大險、救大災、應大急。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