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原 正文

太原市穩步推進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發佈時間:2017-10-16 17:06:23 | 來源:太原日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位於太原市東山地區的太鋼東礦是1958年建立的老礦,露天式的開採方式不可避免地給當地環境帶來一定破壞。記者在該礦看到,採礦區原本山體支離破碎、揚塵肆虐的場景,現如今大部分卻是依山勢而層層綠化的植被。

   礦長李紹晉已在礦山工作30多年,切身體會到礦山環境的巨變,深刻認識到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露天礦的原始開採模式就是挖開土層,開採石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植被的破壞、山體的破碎、生態的惡化。2014年開始,東礦按照省、市要求,將復墾綠化與生産任務一併規劃,採取動態復墾綠化方式,邊生産邊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李紹晉介紹。

  看似變得複雜的開採方式,在太鋼東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介紹,在石料開採前,該礦會將黃土層及原有綠化植被移植到已完成開採任務的區域,既減少了黃土、綠植等“廢棄物”的處置成本,又降低了復墾綠化時購置黃土、綠植等的綠化成本,且就地移植樹木成活率達90%以上,較異地移植成活率高近三成。截至目前,該礦佔地1200余畝的舊礦區已復墾綠化1000畝左右,2000畝的新礦區邊開採邊整治,已復墾綠化1300余畝,累計種植樹木22萬餘株。

  東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社會效益與企業長遠效益的“雙豐收”,是我市穩步推進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縮影。

  經不完全統計,至2010年太原市各類採空區面積245平方公里,採礦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太原市國土局地質環境處處長齊榮貴介紹:“我市雖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起步晚、基礎薄弱,但近年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已有了明顯成效。目前,治理面積初略估計已達到90平方公里。”

  太原市國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西山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工作是我市一大亮點工程。太原市建立了多元投入機制,探索將自然生態資源資本化、市場化,提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承載、園區打造”的工作思路,在西山地區東起西環高速、西至西山第一山脊線、南起晉源區黃樓溝、北至汾河二庫旅遊路總面積20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規劃了22個城郊森林公園,有力推進了西山地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在其他區域,截至目前,太原市已累計爭取國家和省級投入2.76億元,對尖草坪區老龍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萬柏林區小虎峪村老西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晉源區蒙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等進行了綜合治理,總體平均投資強度達5000余萬元/平方公里。此外,太原市積極開展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2014年全面推進採煤沉陷區搬遷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2016年11月啟動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將對西銘礦、官地礦、嘉樂泉礦等12座煤礦地質環境逐步展開綜合整治。

  “我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舊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多、許多礦山企業資金不到位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遲滯了太原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齊榮貴坦言。太原日報記者 張海瑞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