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天鎮縣聚焦精準克堅難 脫貧攻堅見成效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梁學武):近年來,大同市天鎮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各項工作都向脫貧攻堅精準聚焦,各種資源都向脫貧攻堅精準聚集,各方力量都向脫貧攻堅精準聚合,最大限度把各部門分散的項目、資金和資源整合起來,高品質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目前,天鎮縣已脫貧2.92萬人,佔貧困總數的56.4%;退出貧困村59個,佔總數的46.8%,貧困發生率由27.1%下降到11.7%。
大同市天鎮縣位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西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天鎮縣12個鄉鎮、235個行政村,總人口2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1萬人,佔83.4%。天鎮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萬戶5.17萬人,貧困村126個。作為山西省深度貧困縣,如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硬仗?天鎮縣把“精準”作為全縣脫貧攻堅戰的突破口,天鎮縣上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役。
精準識別,鎖定“幫扶誰”
天鎮縣利用廣播電視臺、電臺、政府網站、手機短信等平臺,宣傳建檔立卡貧困戶識別標準和“八不進三不入”限制條件,讓幹部群眾都做到心中有數。天鎮縣以鄉鎮為單位組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逐家逐戶核實情況,做好識別、抓好動態調整,做到不錯一戶不落一人。2017年以來,天鎮縣新識別貧困戶540戶1236人,回退384戶704人,返貧39戶78人,家庭成員補錄1691戶2511人,出列326戶679人,精確鎖定了“幫扶誰”,增強了扶貧品質和群眾滿意度。
精準施策,著力“怎麼扶”
天鎮縣依託縣情實際和各村具體情況,找準“病根子”,開對“藥方子”,精準施策,立地條件較好的村積極發展主導扶貧産業,“地不養人”的村實施移民搬遷,著力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2018年,天鎮縣以功能農業、有機旱作農業為方向,與“山西農谷”開展戰略合作,打造“山西農谷天鎮園”,集中連片發展紅蕓豆種植、高效飼草飼料兩大規模種植基地共10萬畝,其中紅蕓豆種植5.5萬多畝,對參與紅蕓豆規模化種植的農戶,每畝給予120元種植補貼,可帶動348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天鎮縣發展高效飼草飼料基地5萬畝,預計畝均收入可達1700元左右,遠高於種植普通玉米,加上青貯作物收割後補種葉菜,畝收入可上到2000元。
針對部分貧困村地處偏遠山區,交通、飲水、用電極為不便,通訊、網絡信號沒有保障,發展産業更是無從談起,投入再多的扶貧資金也只能是“雨過地皮濕”的情況,天鎮縣按照移民搬遷與城鎮化、創業就業相結合的原則,規劃投資10億元,實施搬遷9105戶21086人。其中,在天鎮縣城東郊規劃投資4.76億元建設佔地395.4畝的“萬家樂”移民新區,配套實施黑陶加工、文安製衣、霸州傢具等勞動密集型扶貧産業,打造生産區、生活區、生態區、生意區“四區一體”的扶貧産業園,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目前一期工程的主體工程全部完工,預計11月底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精准保障,確保“扶得好”
為了確保高品質完成脫貧任務,天鎮縣成立了脫貧攻堅指揮部,天鎮縣縣委書記挂帥,下設監督駐村幫扶、執紀問責等8個工作組,全部由黨政班子成員擔任組長,組建了特色農業、光伏扶貧、易地搬遷等24項行動計劃辦公室,實行分管扶貧領導和分管行業領導“雙組長”制,層層分解任務,形成各司其職、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天鎮縣結合巡視整改“回頭看”工作,緊扣“六個規定動作”,組建了明查暗訪組,就工作推進、任務進展、駐村幫扶情況進行督查,推動責任落實。同時,天鎮縣緊扣貧困識別、駐村幫扶、政策落實、資金管理、貧困退出等“八類走形式”問題,嚴肅整治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和不正之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