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巧心繪就暖心城 精彩蝶變擘新顏——運城市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運城市大力構建綠色可持續城市水生態循環體系,全力優化縱橫有序、相互銜接的交通路網結構。
小學生在河東書房體驗活字印刷技術。
愛心驛站成為運城市戶外工作一線職工的“心頭好”。
綠意盎然的平坦街道,碧水環流的城市水系,星羅棋佈的公園綠地,煥然一新的人居環境,週到暖心的公共服務……
近年來,運城深入開展城市更新提質工程,將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融入城市治理思維,大力構建綠色可持續城市水生態循環體系,全力優化縱橫有序、相互銜接的交通路網結構,系統完成老舊小區、小街小巷改造,持續推進教育、醫療、文體、養老、托育等服務,高標準建設河東書房、河東驛站、“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用匠心營造出一個顏值、氣質與溫度協同發展的魅力運城。
控污、清淤、添綠、暢通……“十湖共治”,不僅兼顧岸線整治、植被綠化,還保障了防洪、灌溉及湖水生態、公園休閒等功能的修復,勾勒出運城水清景美、城水相融的生態畫卷
交通“綠道”來往縱橫,群眾出行高效便捷……日益完善的路網交通環境,不斷刷新著城市形象和品位,滿足著運城市民對更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雨污分流、拆違植綠……經過基礎設施、公共環境、服務設施的修繕改造,老舊小區從裏到外煥然一新,生活設施不斷完善,配套功能逐步齊全,群眾舒適度、滿意度大幅提升
墨香氤氳的河東書房、小巧精緻的遊園綠地、功能齊備的愛心驛站……越來越多的運城市民見證了這座古老城市的溫情改變
運城,居鹽湖之畔、三晉之南,西眺黃河,南憑中條。
這座古韻猶存的晉南名城,很難用一個標簽來描摹:這裡是華夏文明的濫觴之地,是歷史最早的“古中國”;這裡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素有“晉南糧倉”之稱;這裡又是德孝之源,關公故里,雄踞三省交界,八方輻輳……
物換星移,新舊嬗變。走進新時代的大運之城,猶如面對一幅悠然打開的嶄新畫卷:綠意盎然的平坦街道,碧水環流的城市水系,星羅棋佈的公園綠地,煥然一新的人居環境,週到暖心的公共服務……這座魅力四射的城市,正在向世人展示著包容而開放、秀美而厚重、蓬勃而溫情的別樣風華。
身處城市美景、如詩畫卷之中,獲得感、幸福感溢滿心間。
空間有形,夢想無限。這些豐富溫暖的改變背後,是近年來運城不斷推進精細化管理,用匠心堅持,讓城市顏值、氣質與溫度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以人民為服務之本的價值追求,深入城市治理思維的時代注腳。
十湖共治,城水相融賞碧波
風動、葦搖,冬日的七彩鹽湖煙水茫茫。
萬頃碧波之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火烈鳥在優雅地覓食、戲水,蒼鷺、鵜鶘、反嘴鷸、野鴨等百餘種鳥類,從水面飛起,在空中盤旋,呈現出萬鳥翔集的生態畫卷。
“退鹽還湖”“還湖於民”,隨著鹽湖全面停止工業生産,水系生態治理逐步實施,這個有著4600餘年開採歷史的內陸鹽湖,生態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水鳥翩躚的壯觀景象越來越常見。
湖泊猶如城市的一雙秀目,河流恰似城市的一窩笑靨。
春寒料峭,運城市民張衛斌仍每日堅持到姚暹渠邊上,跑步練劍,活動筋骨。有著千餘年歷史的姚暹渠,攜一波碧流,在迎風擺動的堤柳掩映下,從東往西穿城而過,逶迤而去。
“思舊貌,看新沱,臭渠不見見香荷。”伴隨著運城城市水系治理規劃的出臺,一度污染嚴重的姚暹渠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
疏浚5公里渠道,新建改造10公里堤防、14座平板橋、3座景觀鋼壩閘……2020年,總投資4.8億元,集泄洪、截污及景觀建設于一體的姚暹渠改造工程啟動,在實現“雨水入渠,污水入管,雨污分流”的同時,還在渠道兩側新增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3.5米寬渠堤人行道、2米綠化帶和7米機動車道。昔日的“臭水溝”一躍成為周邊市民親水漫步、鍛鍊休閒的“城市會客廳”。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七彩鹽湖、姚暹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蝶變,是運城科學規劃“河湖連通、十湖共治”水系佈局,傾力重塑中心城區河湖水系網絡的生動剪影。
改造、修復、提陞官道河、幹河、尊村引黃渠、姚暹渠“兩河兩渠”供排水主渠道;整治連通張良湖、堯夢湖、安邑湖、禹都湖、韓信湖、湯裏灘、鴨子池、鹽湖、北門灘及西垣湖等“十湖”蓄滯空間;將經鴨子池濕地公園凈化後的城市中水和雨水,由15萬噸日抽水量的水泵抽送至姚暹渠、安邑湖、禹都湖等地,通過大循環改善水質,讓“死水”變“活水”,構建綠色可持續的城市水生態循環體系……
居家伴碧水,舉目望青山。晴好的天,退休職工王秋彬喜歡從家門口的禹都湖沿官道河順流北上,經安邑湖,一直行到堯夢湖。作為官道河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的一部分,佔地2000余畝的堯夢湖公園已雛形初現,安邑湖、韓信湖公園的修復整治工程也在緊張進行。
河湖整治、水系連通、生態修復,官道河一路迢迢,由北向南,忽而平靜、忽而湍急地流淌奔赴,串起堯夢湖、安邑湖、禹都湖、韓信湖,一頭注入鴨子池濕地公園,實現循環。基於“公園城市”理念,有機串聯的多樣化濕地生境,構建起“一河四湖”景觀與生態高度融合的官道河水系生態廊道。
控污、清淤、添綠、暢通……以打造“林水相依、人水相親”的宜居幸福之城為宗旨的“十湖共治”,不僅兼顧岸線整治、植被綠化、天際線美化,還保障了防洪、灌溉、供水及湖水生態、公園休閒等功能的修復,勾勒出運城水清景美、城水相融的生態畫卷。
流水也是鄉愁。當地居民兒時記憶中“隨處可見長流水”的生態美景漸次回歸、匯入百姓心河。
九縱九橫,優化路網享通衢
“聲音變柔了。”每次駕車駛上寬闊的機場大道,黃啟明就能立即感受到車輪下令人舒適的改變。作為市住建局重點辦主任,他知道,這細微柔和的胎噪變化,來自於輪胎下20cm厚的改性瀝青墊層,以及墊層下0.8cm厚的稀漿封層、36cm厚的水穩層和20cm厚的混料墊層。
如此便捷通暢的駕乘體驗,更得益於運城持續優化交通路網,積極增加交通供應,打通城市內循環所建起的高效、便捷、安全、多方式交通相協調的城市道路交通運輸系統。
城市規劃,必須順應城市化的發展規律。“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提升老化路”——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以來,運城市住建局共組織實施了36項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截至目前,已完工28項,提升改造和新增道路里程達到47.5公里。
晨霧漸散,水闊雲舒。與姚暹渠潺潺碧水相伴而行的禹都大道,在彤紅的霞光中展現著迷人身姿。這條橫貫東西、紅線寬度50米的嶄新大道,于去年7月一通車,就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路。
“這兩年,市區道路變魔術似的一天一個樣,運城市內幾乎沒有堵點。”機場大道、解放路、紅旗街、禹都大道等主次幹道提升改造完工;人民北路北延長線、河東西街延長線等主次幹道陸續暢通;后稷街、子文路、大禹街等路網全部通達……
伴隨著城區18條主次幹道漸次完成改造順利通車,運城中心城區南北九縱、東西九橫,縱橫有序、相互銜接的路網結構進一步織密優化,城區道路通行能力倏然提升,市民出行空前快捷。
城市建設,需要“預”見未來。“運城新建及改造的市政道路設計建設標準非常高。特別是新建擴建提升改造後的地下管網,最低保證15年內不必開挖。強弱電、供排水、天然氣、熱力等所有管線全部實現三線入地和雨污分流,全部一次性建設到位。”黃啟明説。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之間,有人們看得見的改變,如拓寬了的雙向八車道、綠意盎然的街頭小景,也有人們看不見的改變,如採用了新材料的路沿石和透水磚,7米寬、2米多高、可並排通過三輛汽車的地下管廊;有人們能感知的,也有人們雖然享受卻不曾留意的,如智慧交通信號燈、工程建設中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解放路——城區交通主幹道,所有瀝青混凝土路面均採用玄武岩粗集料鋪裝,非機動車道採用彩色瀝青混凝土混合料,部分人行道採用壓花混凝土地坪技術,機非隔離帶增設公交專用車道,道路沿線設置32座港灣式公交站臺,綠化面積達到5萬平方米……
新建和改造道路全部採用高效、節能LED照明燈具,排水管網採用雨污分流系統,人行道面磚採用以天然硅砂和環保型進口高分子樹脂為原材料的砂基透水磚鋪裝,綠化帶內設置雨水收集蓄水池……
道路沿線的新樹種也讓人驚嘆。機場大道的造型黑松、豆梨、紅葉石楠、紅花檵木老樁等喬灌木新品種異彩紛呈;解放北路栽植的日本早櫻、朴樹、紅葉石楠等15個品種交互穿插;中銀路上,春、秋時節新葉鮮紅的常綠灌木紅葉石楠取代了柏樹,林木花草間,浸透著爛漫的色彩……
交通“綠道”來往縱橫,群眾出行高效便捷,城市宜居度持續提升……日益完善的路網交通,不斷刷新著城市形象和品位,滿足著市民對更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老城嬗變,鄉愁有了新味道
這是一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
歷史悠久的運城是古老的,中心城區建於上個世紀的老舊小區就有390多個;高速發展的運城也是年輕的,繁華的萬達廣場周邊的鋪安街、魏風街建成還不到7年……
幾年前,走進運城大部分老小區,眼前一定是裸露的磚墻、雜亂的設施、頹敗的老態:缺乏保溫的磚混墻體夏天熱冬天冷;供排水管道老化銹蝕,越修越壞;空中線路橫拉豎拽胡亂糾纏;院內違建叢生,公共設施落後殘破……不僅與現代化的城市風貌格格不入,還直接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
城市發展,必須順應人民需求。
如何讓古老而年輕的運城始終保持青春昂揚的美麗面貌,讓城市既能奔赴未來,又能容納鄉愁?老舊小區改造,成為運城城市更新提質工程的重要一環。
虎年春節,地稅花園小區的活動廣場上,老人遛彎,小孩奔跑,比往年熱鬧了許多。
“以前屋頂漏雨、窗戶漏風,常年窩在冬涼夏熱的屋子裏,哪想到外面的世界這麼精彩。”住在6樓的樊奶奶,因腿腳不便,以前很少下樓。去年,小區完成改造,外墻屋頂做了保溫防水,安裝了嶄新的塑鋼窗戶,還加裝了美觀實用的電梯。環境好了,樊奶奶一有時間就約上老姐妹下樓遛彎鍛鍊,身體越來越硬朗。
“從居民最迫切、最需要改造的問題入手。”2020年,運城將中心城區260個老舊小區納入改造範圍,涉及655棟居民樓、21180戶居民,改造建築面積約196萬平方米,投資估算12億元,計劃用5年時間,讓老舊小區華麗變身。
老舊小區改造是由表及裏、從硬體到軟體、從物態換新到生態營造的系統性工程。運城市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推動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確保老舊小區“改得好,更管得好”。
2021年,市區金稅苑、鐵北、潞村街、康中、農行等片區49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改造面積達44.5萬平方米,同時開工改造的還有1586套棚戶區住房。在禦沁園、地稅花園、紫薇香河灣等小區,共加裝50余部電梯。康傑中學家屬院、農行家屬院、棉麻家屬院等10個小區作為示範小區,還同步進行了智慧社區、休閒廣場、社區養老等提升改造。
部分小區的改造範圍,從水電暖等基礎設施改造擴大到停車、加裝電梯等完善類改造,以及體育健身、養老托幼、黨群服務等公共服務提升類改造。
任務繁重,只爭朝夕。負責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楊碧琰總是隨身攜帶著一張倒排工期的日程表,上面記錄著每一天的工程進度和細節。在運城,成千上萬的建設者們與楊碧琰一樣,為更美好的人民城市努力著。
外墻保溫、雨污分流、拆違植綠、景觀小品……經過緊張的基礎設施、公共環境、服務設施的修繕改造,城市各處,一個個老舊小區從裏到外煥然一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配套功能逐步齊全,群眾舒適度、滿意度大幅提升。
全盤考慮的智慧,在歲月的沉澱中,已化作一種理性的自覺。老舊小區改造的同時,分佈于老舊居民區的小街小巷也納入了城市管理者的改造視野。幾年間,中心城區已完成788條小街小巷提升改造和17個片區370條巷道的照明亮化。人居環境更佳的老街巷,如同注入全新活力的城市肌理,連通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實,讓居住此間的人們,在追尋未來的同時,轉身即見老城新韻。
點亮心燈,幸福生活有溫度
傍晚,運城街頭燈光閃爍、音樂妙曼,市民王秋彬晚飯後總愛到附近的禹都公園的湖面景觀橋上走一走,或者捧一杯茶,到家門口的河東書房坐一坐,他的小兒子則喜歡約三五親朋到盬街品嘗美食。
墨香氤氳的河東書房、小巧精緻的遊園綠地、功能齊備的愛心驛站、嵌入社區的養老中心……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運城市民見證了這座古老城市的溫情改變。
“比茶坊多了些書香,比書店多了些溫馨。”春節返鄉的大三學子陳佩瑤,喜歡在家門口的河東書房·綠地新都館,擇一角雅座,選一本好書,用更舒服的姿態品味書香,尋找久違的心靈棲息之地。
厚重河東,書香運城。在社區、學校、公園、商場“兩公里閱讀圈”精心設計的10座河東書房,用一本本書、一盞盞燈、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為每一個城市居民搭建起他們的精神家園,其豐富的文化意蘊,溫暖著讀者,也溫暖了整個城市。
“幹活累了,喝口熱水歇個腳,整個人從裏到外都暖和起來了。”清晨6時許,環衛工人呂秋霞夫婦走進路邊的河東驛站,亮堂整潔的大廳裏,飲水機、微波爐、電視、沙發一應俱全,還配備了輪椅、醫療箱和母嬰護理臺。
10座高標準建設的河東驛站,與分佈于城市各處的337座愛心驛站、青春驛站和快遞小哥驛站,以及愛心食堂、愛心髮屋、愛心義診等“微服務”,匯聚起絲絲暖意,點亮了百姓心燈。
“環境一流,服務舒心,沒想到咱還有這福氣!”80歲的曹淑萍,在家門口的文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度過了溫暖的虎年春節,這裡完善的適老化設施和專業週到的服務,為曹奶奶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助餐、助醫、助潔、助浴、助行、助急”,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社區,運城佈局建設了36個提供“六助”綜合服務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這種“居家+社區+機構”的“嵌入式”養老模式,讓老年人不必遠離熟悉的環境,就能享受優質的養老服務。
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持續推進教育、醫療、文體、養老、托育服務,“民生紅利”在城市間不斷釋放。
漫步運城街頭,一個個小而精的“遊園”總會與你不期而遇:利用城市邊角地、裸露地、廢棄地“見縫插綠”建成的景觀綠地,成了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公園多了,是運城市民的直觀感受。在傳統意義的城市公園之外,運城把散佈于城市街角的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為小廣場小遊園,設置了蘑菇亭、廊架、座椅和體育設施,為周邊百姓及行人提供了休憩、交往、鍛鍊場所,有效提升了百姓幸福感。
“植草增色花滿鳳城”——去年春天開展的園林綠化提升行動,讓城區黃土裸露的邊角地塊被向日葵、波斯菊、粉黛亂子草等20余個品種的各類草花重重覆蓋。
天氣回暖,一座“花成帶、樹成林、綠成片”枝繁葉茂的綠城,帶著溫度與花香撲面而來。
一座美麗的城能讓人擁有好的心情,一座有“溫度”的城則能讓整城人擁有幸福。河東大地正向著春天邁開新的腳步,以提升人民幸福感為宗旨的城市更新,日益展現出一幅幅溫情怡人、繽紛多彩的城市景象。(山西日報 記者張海鷹 王荔 本版圖片均由山西日報通訊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