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發佈時間:2022-05-05 11:05:15 | 來源:山西日報 | 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我們的新時代】好生態真的能“當飯吃”——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內湖光山色風光旖旎。本報通訊員攝

  萬頃碧波盪漾,兩岸蘆葦婆娑,鳥兒或在天空高飛,或在湖面嬉戲覓食,鳥鳴聲聲入耳……  

  初夏時節,位於亳清河、沇西河與黃河交匯處的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內,兩岸青山在浩渺的水面上形成美麗的倒影,湖光山色風光旖旎,是我省首家獲批的國家濕地公園。  

  近年來,垣曲縣通過科學建設,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小浪底庫區水質和周邊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過去餐館的賣點是粗糧、野菜,現在的賣點就是濕地公園的風景。濕地公園越建越漂亮,我們的日子越來越舒服!”湖邊,垣曲縣古城鎮古城村村民韓軍經營著一家農家樂,濕地公園建成後,來吃飯的遊客越來越多。

  公園成為村民共享的綠色空間

  天剛亮,村民喬小戰沿著濕地公園散步,耳邊涼風陣陣,眼前湖水清澈。放眼整個濕地,蘆葦叢叢,杞柳挺立,白鷺鳥群在水面嬉戲。  

  “以前哪有這番光景,泥沙淤積,雜草遍地。別説跑步了,飯後遛彎都不想往這邊來。”喬小戰説。  

  改變,源自古城濕地公園的建設。  

  作為黃河流域中下游、小浪底水庫上游,垣曲縣把建設濕地公園,修復沿線自然生態,作為改善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確保小浪底水庫運行安全、實現庫區沿岸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10年來,垣曲縣對古城濕地公園周邊3個鄉鎮、19個行政村、2萬餘人搬遷後靠;為嚴控污染源,要求20平方公里集雨面積內,不準修建養殖場,作物不施農藥、化肥。  

  席蘭英原本是當地的果樹種植戶,承包了10畝消落區土地種植杏樹:“以前一年到頭能掙三四萬元就算不錯,還經常被淹,但對於生活多年的地方,大夥都不願離開。”  

  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從建園開始,我們就挨家挨戶做工作,説服大家退耕還濕,連年來累計退耕還濕1.8萬畝,由此解決了群眾長期以來圍墾濕地的現象。”公園保護中心主任龐衛民介紹。  

  如今,席蘭英和老伴兩個人管理濕地公園的溫室大棚,裏面試種了30多種南方果樹,穩穩噹噹年收入5萬多元。“這濕地公園建得好,不僅改善了環境,我還做著自己最喜歡的果樹管護,管理的還是南方水果,以前想都不敢想。”席蘭英樂呵呵地忙碌著。

  濕地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鳥類是一些地方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濕地公園,成為鳥兒的天堂。  

  “現在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數量增加至20余只。”龐衛民對記者説,“白鷺、蒼鷺最大種群數量達300余只。前年首次發現針尾鴨、反嘴鷸、領雀嘴鵯、灰頭麥雞等物種。”  

  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來之不易,濕地保護在當地深入人心。  

  “你們知道水鳥怎麼打瞌睡嗎?”看到大夥疑惑的眼神,濕地工作人員劉劍接著説,“綠頭鴨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鴛鴦則是縮著脖子。”  

  “不僅讓孩子們從小就在心中根植濕地保護理念,還發動孩子們對周邊社區開展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編印發放通俗易懂的圖文宣傳資料,有效促進了社區居民濕地保護意識的提高。”  

  除了讓大家“走進來”,劉劍還積極“走上門”教學,在中小學開設自然教育課程,並以“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等等為契機,組織開展濕地保護、愛護鳥類等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

  我要守護好家鄉這一方土地,發動更多人一起保護自然。”站在觀景臺上,劉劍指著遠處説,“你看那裏,就像詩裏説的: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綠色生態造福百姓生活

  濕地修復,物種篩選儘量結合産業,實現多贏。  

  但古城濕地公園是以小浪底水庫為基礎,庫區水位季節性消漲,水來成河,水去成灘,種什麼植物既不怕淹,還能産生經濟效益呢?  

  經濕地保護中心多次觀察和試驗,有一種叫杞柳的植物,不但沒有被淹死,反而生長出新的枝丫,而且還可以作為編織原料。  

  2018年,古城村開始種植杞柳,註冊成立了杞柳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2019年,在垣曲縣的支持下,投資700萬元建了3000平方米的大廠房,並成功招來了客商。  

  在杞柳編織廠展示廳內,一捆10斤1米多長的烘乾杞柳枝條出口到法國和西班牙就可以賣到26美元。據企業負責人張士紅介紹,國外市場喜歡不剝皮的原始枝條和簡約風格的編織品,“現在因為疫情受點影響,但貨還是供不應求。”  

  將國外市場的設計理念融入當地傳統的柳編産品,憑藉這樣的發展思路,村民用手中的一根杞柳條,打開了海外市場。  

  “過段時間,村裏將邀請專業的老師來現場授課,教村民編織技巧,初步估算,集體經濟將增收近40萬元。”古城村黨支部書記姚紅權説,發展柳編産業能盤活村內剩餘勞動力,讓農民轉變為民間“手藝人”。  

  下一步,村幹部們還計劃線上探索電商模式,開展網絡直播,展示杞柳編織過程、編織成品等,線下依託荷花節、旅遊節等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新畫卷正在古城濕地公園周邊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態環境美了,每個人都舒心。垣曲縣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改善濕地生態功能為抓手,突出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實施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為該縣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大河有水小河滿”。在找準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綠色路徑上,垣曲縣發展了旅遊和杞柳種植加工産業,實現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  

  當綠色生態成為當地群眾賴以為生的資源,村民們便自覺增強了濕地保護意識,不僅杜絕了原來亂捕濫獵濕地鳥類、魚類的現象,還自發肩負起保護濕地資源的任務,使濕地生態資源保護提高到新水準。(山西日報 記者王荔)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