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大同雲岡石窟的時代答卷

發佈時間:2022-05-05 10:09:05 | 來源:山西日報 | 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足跡】雲岡石窟的時代答卷

大同雲岡石窟的時代答卷

  利用3D列印技術等比複製的造像陳列在雲岡研究院博物館內,供參觀者近距離感受石窟藝術魅力。趙文貴攝

  1562年前,武周山石破天驚,北魏王朝開山鑿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印記。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時指出,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雲岡石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而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矗立千年的雲岡石窟,在精心保護下,越發“真容巨壯”,一項項研究成果精彩呈現,“數字雲岡”“VR體驗”“行走的雲岡”驚艷中外。

  保護之答——環境大保護 文物精修復

  石窟東西綿延約一公里,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現存的5.9萬餘尊造像,大到十幾米,小至幾釐米,從“聳峰危閣與天齊,俯瞰塵寰處處低”到“影中群象動,空裏眾靈飛”,每一處細微的雕刻都涵蓋史學、美學、力學、氣候學、地質學等眾多學科,保護難,修復更難。  

  “山是一座窟,窟是一座山”。保護雲岡石窟,大同市從週邊的環境保護入手,將雲岡石窟大景區的保護範圍擴大到全市整體的環境保護範疇,不遺餘力治山、治水、治氣,實現了上到空氣品質持續優良、下到地質災害預防全覆蓋,一個山清水秀、空氣好的雲岡保護現象讓世人稱道。  

  石窟內空間結構複雜,既有印度的穹廬頂,又有北魏皇家的中式宮殿樣式,遍佈希臘、羅馬、印度、中式的建築、人物、動物、花草紋樣的精湛雕刻。“那麼巨大的體量、複雜的空間、精湛的雕刻,造成整個三維數字化工作採集難、存儲難、應用難。”雲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寧波説,“大窟大像,從技術到工程遇到許多實際問題,我們經過10多年的探索,才基本解決了雲岡石窟三維數字化採集的難題。”  

  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在做好日常養護和監測工作的基礎上,石窟基本實現了“變化可監控、風險可預知、險情可預報、保護可提前”的預防性保護管理目標。近幾年先後完成的五華洞窟檐建設、岩體加固、彩塑壁畫修復等保護工程更是被業內專家稱為“穿越歷史”的銜接性工程。  

  為全面建設國家級石質文物保護科研基地,雲岡研究院投資建成的文物保護實驗大樓,針對石質文物保護、館藏文物修復、彩塑壁畫修復、石窟數字化技術應用等工作設置了專用實驗室。  

  壁畫修復室內,一個偌大的臺子前,“90後”壁畫修復師張鈺明正屏息凝神地修復一幅壁畫,他將需要的殘片放在臺上,用筆輕盈快速地將漿糊帶到拼接處,再按照復原的圖紙把兩塊殘片細心拼接好。“這一幅壁畫,剛送來的時候是雜亂無章的一堆碎片,現在你看到的已是拼得差不多了,很快就能修復完成。”張鈺明説。  

  張鈺明告訴記者,壁畫修復是一件極耗時間和精力的工作,需要把收集回來的碎片分類、編號、拼接等,瑣碎繁雜,難度很大,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時間長了,難免瑣碎繁雜。但對於雲岡的文物修復者來説,能零距離感受雲岡之美,親近文物、感受文化、觸摸歷史,感覺到很自豪也很偉大。特別是想到,通過自己的雙手能讓被破壞了的文物“復原”“復活”,覺得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要讓修復成果成為傳世之作,必須精益求精。

  研究之答——立足石窟寺 擴展雲岡學

  2021年2月19日,雲岡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從名稱上説,少了“石窟”卻放大了“雲岡”的內涵;從體制上説,雲岡研究院為省管副廳級單位,編制、經費、功能都得到了加強。  

  可以説,從“雲岡石窟”到“雲岡研究院”,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加強雲岡文化遺産研究保護、推動創建“雲岡學”的重大舉措。  

  “對雲岡石窟的研究表明,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交往,這是歷史的真實見證,説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胸襟博大的民族,形成了相容並包的多元文化,在世界上起著一定的引領作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雲岡研究院除主要承擔石窟寺文物的保護、數字化研究利用等職責外,更要統籌“雲岡學”建設發展,讓世界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升格”後的雲岡研究院堅持“科研立院保護第一”,用實際行動書寫優秀答卷,不遺餘力地將文化遺産守護好。先後建成了雲岡文保中心、數字雲岡先進計算中心、雲岡石窟文物安全與監測平臺和各類文保實驗室,獲批“石質文物保護與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山西省文化遺産保護院士科技創新中心”“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目前正在爭取成為國家級石窟寺區域保護研究中心。  

  兩年來,雲岡研究院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努力推進“雲岡學”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與北京大學、山西大學、山西大同大學等合作建設的雲岡學學院相繼成立。同時,積極開展北魏民族學、雲岡圖像學、絲路文化與民族融合等方面研究,並在雲岡文化的弘揚與傳播方面做出許多新的開拓。  

  “我在雲岡的21年趕上了雲岡的重大轉折期,從小景點到大景區,從之前一個保護力很弱的單位,到現在彩塑壁畫中心、館藏文物修復中心、石質文物保護中心、數字保護中心‘四駕馬車齊行’,景區建設、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展示利用、人才建設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雲岡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説起這幾年雲岡的變化與成就,雲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滿臉自豪。  

  張焯説,雲岡研究院將立足中國石窟寺研究的總體佈局,在考古調查、價值闡釋、藝術研究和成果普及等方面發力,對“雲岡學”研究作出全面規劃,努力建成“雲岡學”權威研究平臺,著力鍛造一支業務精湛的科研隊伍,全力形成一批標誌性研究成果。

  利用之答——讓文物復活 用數字呈現

  記者隨雲岡研究院黨委委員、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崔曉霞漫步在岩壁洞窟之間,交談起線上游覽石窟的話題。她説:“研究院的講解員都開設了抖音賬號,在網上直播講解,而且效果非常好。這也是我們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不搞過度商業化的一種嘗試。目的是通過我們實地直播講解,讓更多的網上旅遊人士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今年2月7日,網上一條《相約冬奧,雲岡隊申請“出戰”》的微信文案獲讚無數。這是雲岡石窟官微年輕“小編”付潔和雲岡研究院年輕畫家李根以雲岡石窟雕像為基礎形象,連夜創作的《雲岡啦啦隊》北京冬奧會系列漫畫,讓一向渾厚、質樸的石窟雕像瞬間變成了萌萌的“冬奧運動員”,令雲岡石窟再一次花樣“出圈”。  

  崔曉霞告訴記者,研究院這兩年文物的“活化”與利用成為外界認識雲岡、關注雲岡的主要渠道,特別是數字化的利用讓雲岡走向世界成為現實。而研究院開設的研學活動也讓越來越多的文博愛好者和中小學生走進雲岡,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記者走進雲岡研究院文保大樓,戴上VR眼鏡,便“置身”于雲岡石窟第18窟中。隨著腳下蓮花緩緩上升,大佛服飾上的花紋、窟內的浮雕,都清晰展現在眼前。  

  據了解,目前雲岡石窟已經有三分之一完成數字化信息採集工作,在“十四五”期間將完成全部洞窟數字化採集,建成“數字雲岡文物檔案庫”,實現信息永久保存。此外,絕大多數數字化洞窟都會進行VR實景製作。  

  在寧波看來,虛擬修復與數字應用,不但複製了文物、“活化”了歷史,也是完美呈現雲岡的最佳途徑。  

  如今,利用3D列印技術等比複製的第3窟、第18窟落戶山東青島和北京,第12窟相繼在浙江、上海、廣東展出,開啟了雲岡石窟的行走步伐;“雲岡藝術大展”“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聯合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在洛陽博物館舉辦的“絲路華光中國三大石窟藝術聯展”等一系列展覽,打開了講述雲岡故事的新途徑;在上海時裝周大放異彩的“夢回雲岡”秋冬季時裝秀,“探秘雲岡之旅”線上直播等活動,找到了品味大美雲岡的新思路……(山西日報 記者趙志成 姚曉敏)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