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他們來自台灣,他們紮根于福建社區

2019年,來自台北的青年王伸豪跨越海峽來到廈門。一年後,他就職于廈門市思明區廈港街道成立的沙坡尾工作坊。王伸豪之所以選擇廈門,主要是因為這裡離台灣僅僅一水之隔,非常近,這裡還有他熟悉的閩南語和飲食習慣。這些都讓性格開朗的王伸豪能夠迅速融入大陸。沙波尾的居民朋友們親切地稱呼他為阿豪,還有人覺得阿豪像本地人,甚至還有人説他是漁民的後代。

 

他們來自台灣,他們紮根于福建社區

 

王伸豪和當地老人合影  作者供圖

 

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王伸豪與當地居民、商家打成一片,成了朋友。王伸豪用心走遍沙波尾每條大街小巷,跟沙坡尾的阿公阿嬤成為無話不談的好鄰居。作為工作坊的負責人,他希望將沙坡尾的老記憶、老故事都記錄下來。比如,之前有位90多歲的老人,拿出了一本40年前的工作筆記,筆記上有很多老者自己手繪的魚,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歷史印記。因此,王伸豪的團隊打算舉辦一個展覽,把這些歷史的寶貴遺存分享給所有在地鄉親及遊客。

 

如今隨著廈門城市的快速發展,想要找尋沙坡尾的老物件或老故事已經不太容易,然而往昔的點滴回憶,在一磚一瓦間,也在沙坡尾老居民和阿豪的交談中一直流傳著。

 

王伸豪還努力探索通過新穎的文創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廈港的文化歷史,用自己的方式向大眾講述沙坡尾和台灣的淵源。王伸豪是微信公眾號“沙坡那尾魚”的運營者和《廈港歷史漫畫》的作者;沙坡尾工作坊經過不斷探索,成立了“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透過公益學堂,激發青少年的興趣;以“老文化新包裝”的方式,讓年輕一代投入到文化的傳承工作中。接下來,阿豪還會開展文化公益活動,傳播廈港海洋文化,為加深兩岸文化融合創造無限活力。

 

他們來自台灣,他們紮根于福建社區

 

王伸豪向大家講述沙坡尾    作者供圖

 

通過與大陸青年的交流交往,王伸豪認為,兩岸年輕人應該在合作中增進理解、共同成長。在大陸的臺青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該和大陸青年多接觸、多溝通,並積極參與各種交流活動,了解和體驗當地文化。王伸豪準備策劃一些活動,比如通過研學活動幫助臺青朋友更深入地融入在地生活,讓兩岸青年在交流融合中拓展朋友圈。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大陸發展。2023年,大陸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其中提到,支持臺胞深度參與福建當地社區建設、基層治理等實踐活動。

 

同樣是來自台北的熊麒現在是廈門市湖裏區興隆社區的臺胞主任助理。廈門市湖裏區興隆社區是臺胞比較集中的社區,登記在冊的臺胞就有300多人。熊麒和眾多熱心臺胞一樣,不僅積極參加社區活動,還常常為社區兩岸同胞排憂解難。社區鄰裡間發生小糾紛,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在熊麒的調解下都得到了圓滿解決。時間一長,熊麒得到了整個社區群眾的認可和支持。2013年,熊麒成為大陸首位臺胞社區主任助理,輔助社區治理工作。2015年,社區支持熊麒成立了“熊麒個人調解工作室”,主要負責調解社區內的居民爭端,尤其是讓熊麒作為台灣同胞調解由於兩岸觀念不同所引發的一些居民矛盾。廈門湖裏區興隆社區也獲批成為廈門市首個對臺服務試點社區,並與台灣同名社區共建,派選幹部赴臺駐點“零距離”學習。

 

他們來自台灣,他們紮根于福建社區

 

廈門市湖裏區興隆社區聘請熊麒(左)為臺胞社區主任助理。作者供圖

 

熊麒告訴筆者,這些年做社區臺胞主任助理幫助了不少人,也學到了不少東西。他發現,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多講、多做。比如,一些沒有本地戶籍的臺胞小孩,只要事先登記,就可以在本地公立學校就讀。但一些臺胞對於大陸新出臺的惠臺政策了解並不及時,導致孩子入學時出現問題,就需要熊麒這樣的社區工作者走到基層去多做工作、多宣講。

 

像熊麒一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主動擔任社區志願者。每年的社區運動會中,興隆社區一定會有一支臺胞組成的隊伍參與其中,這也見證了一代代台灣同胞融入在地生活、參與社區冶理,和城市共同成長。

 

筆者期盼,未來有更多像王伸豪和熊麒一樣的台灣同胞來到大陸,來到福建,紮根于社區之中,勇於做兩岸融合的溝通者和兩岸正能量的傳播者。(作者:羅鼎鈞)

“多來大陸看看”——在閩臺胞向台灣青年發出邀約

2024-05-17

新華社福州5月16日電(記者李昊澤)在16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開幕式暨海峽兩岸交流交往分享會上,幾位臺胞走上舞臺講述自己在大陸創業興業歷程。從第一家臺商獨資企業在福州落地,到兩岸青年在更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一個個關於奮鬥、傳承、創新的故事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

 

“40年前,我也是一個青年,在大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台灣年輕人應該多來大陸看看!”走下舞臺,今年70歲的黃益建仍難掩激動。

 

1984年,黃益建到北京探親,隨後一路南下考察,最終選擇與台灣一海之隔的福州作為自己的“築夢之地”。1986年4月,經原對外經濟貿易部批准,一張編號“外經貿資審字〔1986〕001號”的外資企業批准證書交到了黃益建手中,以他為主籌辦的閩臺行有限公司由此成為大陸首家臺商獨資企業。

 

到大陸逐夢,是老一代臺商們共同的回憶,而對福建翁財記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翁英敏而言,這樣的奮鬥更是一種傳承。

 

“從我祖父到福州建廠創業算起,我已經是第三代傳人了。”上世紀90年代,翁英敏的祖父憑藉一款風味獨特的黑瓜子在大陸站穩了腳跟。十餘年前,翁英敏正式接班後,帶領公司踏上轉型升級之路,産品從傳統炒貨向臺式滷味和常溫預製菜領域進軍,銷售方式也由傳統線下銷售走向互聯網。

 

“我們希望能成為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的榜樣,也很願意為更多台灣青年提供實現夢想的舞臺。”翁英敏説。

 

“要問為什麼一個女生願意在村子紮根,是因為我在這片土地上得到了認同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歸屬感。”一次參加海峽青年節美麗鄉村設計大賽的經歷,讓台北姑娘曾芝穎下定決心投身福州鄉村振興的事業。6年來,她帶領團隊用現代設計思維助力鄉村發展,為一個個村莊注入活力的同時,也收穫了與當地人真摯的感情。

 

“現在,村村都有我的‘爺爺奶奶’和視我為家人的村民朋友。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邀請台灣的年輕朋友們,來大陸體驗生活,創造更多生活方式,一起追夢、逐夢、圓夢。”曾芝穎説。

展開全文

台灣青年暢談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2024-05-13

新華社瀋陽5月11日電(記者王承昊)“一些島內朋友還沒有深刻認識、真切體會到中國式現代化。我們這些率先來到祖國大陸的台灣青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見證者,應該要讓更多家鄉同胞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理解祖國,讓他們找回做中國人的自信。”台灣青年張瑋珊説。

 

“西方的現代化是否就是真理?”“如何看待科技創新與中國式現代化?”“台灣青年如何參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11日,在遼寧瀋陽舉行的第十一屆“大江論壇”·第七屆兩岸青年成長創業論壇上,台灣青年茆致遠作為主持人拋出諸多問題,多位臺青從各自專業和親身經歷切入,分享自己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

 

“兩岸融合發展是台灣青年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共享大陸科技發展機遇的絕佳路徑。”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碩士生黃雋傑認為自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學校的實驗室和科研成果讓他深切體驗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技術進步。“這些新質生産力的先鋒成果,讓我更加堅定了在大陸繼續深造、生活的想法”。

 

在廣東就讀暨南大學的新聞學專業臺生吳怡萱分享了她眼中中國式現代化的“溫暖一面”。不久前的廣交會上,她了解到一款大陸自主研發的智慧倣生手,可以幫助殘障人士完成日常生活操作。“這樣的成果盡顯人文關懷,我認為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最美的樣子’。”

 

華僑大學臺生謝立辰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舞臺上,台灣青年可以盡展才華,實現個人夢想和價值。同時,臺青也要通過個人行動和影響力,傳播大陸的積極信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中國式現代化。”茆致遠説,相信兩岸青年朋友將在實現中國夢的時代道路上攜手奮進,挺膺擔當。

 

“大陸願意率先向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使我們有機會到大陸學習生活、就業創業,能更直觀感受大陸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發展。”來到大陸5年的張瑋珊説,“台灣青年應當仁不讓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建設者,把握歷史機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開全文

又暖又燃!兩岸夫妻熊麒、朱輝燕:希望共同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22-02-08

 

臺胞熊麒先生來自台北,現居住在廈門湖裏區殿前街道大唐世家,是興隆社區臺胞主任助理,也是興隆社區的一名人民調解員。

 

時光飛逝,熊麒先生從台灣來到廈門已經26年,原想在廈門創業發展的他,機緣巧合與來自江西的朱輝燕女士喜結良緣,並在商海奮戰多年後決定在廈門養老。春節前夕,熊麒先生在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26年來,他見證了廈門由小漁村快速發展成高度文明的城市,並成為臺胞登陸的第一家園。他們有一個偉大的中國夢,那就是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