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觀《哪吒2》:曾經的我們,邀請如今的自己掙脫枷鎖

我是來自台灣的林卉妤,今年是我來到北京的第五個年頭。作為從小癡迷于電影的影迷,這段時間我看了多部大陸電影,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是我首次嘗試觀看的大陸動畫電影,此次體驗堪稱驚艷絕倫,讓我意猶未盡。從電影中我深悟到:要敢於摘掉身上的標簽,做真正的自己。

臺青觀《哪吒2》:曾經的我們,邀請如今的自己掙脫枷鎖

 

林卉妤觀《哪吒之魔童鬧海》(作者供圖)

 

《哪吒2》並非簡單的經典重述,而是導演餃子對傳統神話的一次現代性重構。影片在保留神話內核的同時,巧妙融入了對當代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我很喜歡導演通過細膩的角色刻畫,賦予了每個角色鮮明的個性。太乙真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表面憨厚可愛,實則在關鍵時刻果決可靠;申公豹出身寒門卻努力拼搏向上,總因“出身問題”在“職場”遭受排擠;敖丙則象徵著背負家族厚望的青年,在命運的桎梏中尋找真正的自我 。這些角色不僅是神話中的形象,更是現實社會的縮影,觀眾能從中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從而引發強烈共鳴。導演除設計了多個鮮活角色,精心鋪陳的劇情也隱含著對“偏見”與“階層”的刻畫,帶給我們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

 

人性何其複雜,但人們卻往往傾向於通過“貼標簽”的方式對其進行簡化與劃分。在《哪吒1》中,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別想搬動”,瞬間引發了大家的共鳴。身為妖族的申公豹在仙界底層掙扎,因為“異類”的標簽而遭受誤解、偏見甚至排斥,而這又何嘗不是你我都或曾經歷過的往事?然而,《哪吒2》中,當劇情推進到申公豹得知父親與弟弟遇害,緊接著陳塘關慘遭屠戮的情節時,我第一反應便是將申公豹認定為兇手。而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我才驚覺,曾因偏見而受苦的自己,卻也在無意中以偏見指責他人。這種“受害人”與“加害人”身份的碰撞,凸顯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我感悟到,凡事不要基於偏見快速下定論,而應探究事實並接納人性的多面性。唯有如此,身上的標簽才能自然脫落,每個人終成為真正的獨立個體。

 

臺青觀《哪吒2》:曾經的我們,邀請如今的自己掙脫枷鎖

 

在現代社會,階層的合理性似乎已被內化為一種隱形的規則。在《哪吒1》中,哪吒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説了算”,展現了個人對命運的主動掌控。我也期待著哪吒與敖丙能升仙,擺脫魔、妖的身份。然而,到了《哪吒2》,當哪吒坦然説出“小爺是魔,那又如何?”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在無形中默認了“仙為高、魔為低”的階級劃分。但電影中無量仙翁身為仙人,卻屠城作惡,而被視為妖獸的石磯娘娘、申正道等角色,卻安分守己地生活。這種反差提醒著我們應該要祛除對階層或身份的盲目崇拜,回歸對個體行為的審視與尊重,才能做出更客觀的判斷,接納他人,也接納真實的自己。

 

臺青觀《哪吒2》:曾經的我們,邀請如今的自己掙脫枷鎖

 

 這是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影院內擺放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曾經的我們,意氣風發,揣著傲氣,堅信自己手中握著能夠轉動世界、改變命運的鑰匙。然而,當我們步入職場,生活的磨礪逐漸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我們將自己淹沒在無盡的加班與忙碌之中,變成了無數個默默無聞的“打工機器人”。或許在某個加班的深夜,內心會突然驚覺:“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是不是屈服於現實呢?”然而,此時的我們早已失去了質問自己的勇氣,只能繼續盯著熒幕,機械地完成手頭的工作。所以當我在電影院聽到“因為我們都太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時,我頓悟説這句話的哪吒仿佛是年少的我,邀請如今的我勇敢掙脫枷鎖,踏上屬於自己的未來道路。不論歲月如何流逝,我仍然堅信,熱情不會被澆滅,還能被重新點燃。我們依然年少,何不再輕狂些!(作者:林卉紓)

新華時評|從《哪吒2》看“中國風”的全球表達

2025-02-11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題:從《哪吒2》看“中國風”的全球表達

 

新華社記者李蓉

 

2025年春節,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稱《哪吒2》)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並攜“東方魔童”開啟全球上映。中國動畫以科技為筆,飽蘸五千年文明的濃墨,書寫出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故事。在技術與藝術的珠聯璧合中,在文化自信與科技進步的相互激蕩中,世界看到了一幅既原汁原味、又好玩好看的中國文化新圖景。

 

目前,《哪吒2》海外上映計劃覆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8日已在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TCL中國大劇院舉行北美首映禮。北美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預售火爆,部分場次一票難求,觀眾期待已經拉滿。“以頂尖動畫技術與深刻敘事重新定義了中國電影工業的高度”“重塑全球電影市場格局”,專業人士好評如潮。

 

《哪吒2》用科技為傳統文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掀起了一場視覺革命。影片將永定土樓、敦煌壁畫融入場景設計,讓混天綾的飄動軌跡暗合書法筆意——這種“新國風”美學,既非簡單復刻傳統,亦非一味迎合西方審美,而是以科技為媒介創造的文化“第三空間”。

 

影片將《山海經》中的神話元素與賽博朋克美學結合,重構了東海龍宮的視覺體系,傳統水墨的暈染效果通過自主研發的“動態水墨渲染引擎”融入3D動畫,讓“蛟龍入海”的傳説既保留古典意境,又充滿未來感。這種技術突破並非炫技,而是對中國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

 

《哪吒2》的爆火背後,是中國動畫産業鏈的全面升級。4000人團隊耗時五年,以“死磕精神”完成從劇本打磨到特效合成的全流程閉環。影片所用到的渲染技術、動作捕捉技術也讓中國動畫完成了從“技術輸入”到“標準輸出”的轉身。技術創新使得《哪吒2》能以日均數億元的票房橫掃市場,更讓紐約時報廣場的巨屏預告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實力宣言。

 

《哪吒2》以及之前爆火的遊戲《黑神話:悟空》都是將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以全新的敘事方式、國際化的美術風格呈現給觀眾。通過對經典形象的現代化塑造,使得中國文化受到全球觀眾和玩家的追捧。路透社稱,《哪吒2》的爆火,印證了中國本土IP的強大號召力。人們看到,《哪吒2》和《黑神話:悟空》作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作品,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它們的成功讓更多創作者意識到,中國文化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可以被全球共享。

 

“哪吒”和“悟空”攜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元素。這類作品所構建的新範式,顛覆了好萊塢的“文化獵奇”邏輯,也鼓勵各文化主體重新審視挖掘自身傳統,自信地營造百花齊放、文明互鑒的新圖景。

 

當“哪吒”腳踏風火輪衝出國門時,他承載的不僅是角色的命運轉折,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數字時代的新生。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從虛幻引擎到動態水墨,中國正以“科技+文化”的雙螺旋基因,深度參與全球文化格局的重構。這不僅是産業的崛起,更是文明對話的啟航——在這裡,混天綾舞動的是東方美學的韻律,而風火輪燃燒的是人類對創新的永恒渴望。

展開全文

台灣青年在大陸看《哪吒2》時票房破百億 “被感動哭”

2025-02-14

 

由台灣高校學生組成的台灣青年參訪團,日前參訪北京,在五天四晚的活動中充分感受冬奧文化、冰雪魅力。13日晚,參訪團成員觀看了《哪吒之魔童鬧海》,精彩的劇情和技術讓他們感動驚嘆。

 

台灣青年參訪團領隊、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 蕭旭岑:參訪團在看《哪吒2》的時候,票房突破了百億元人民幣。同學們看了都非常興奮,而且很感動,因為影片中有很多親情的描述,所以很多同學被感動哭。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體驗,體驗一下中華文化傳統的民間故事,能夠通過最新的動畫和科技變成一部這麼好看的電影。

 

而且我們這麼多年來看的都是西方好萊塢動畫電影,結果我們大陸自己做的動畫電影在技術、創新上不亞於西方的電影,我覺得這對同學們來講也是一個新的衝擊和體驗。

 

《哪吒2》不只是一個動畫片,它能夠感染這麼多人,打動的不只是兩岸的中國人,還包含外國人,他們感受到哪吒呈現出來的是不向命運低頭,願意為了自己的命運去努力、去開創。

 

我希望未來台灣的影劇産業能夠跟大陸多多交流,創作全世界耳熟能詳的作品。(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 高雪 周琨)

展開全文

《哪吒2》凝結中華文化與現代科技 島內各界盼台灣早日上映

2025-02-13

大陸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躋身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前五,並於13日在海外市場正式上映。電影中凝結的優秀中華文化與現代科技引發觀眾好評如潮,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台灣民眾紛紛期盼該片能早日在台灣上映。

 

“劇情好,親情好,友情好,科技好,配音好。”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受訪時用“五個好”總結自己在大陸觀影感受。他説,《哪吒2》裏有人類共通的情感聯結,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與外顯,體現了大陸最新動畫技術。

 

台灣媒體人張方遠對記者表示,《哪吒2》的票房大熱見證了大陸電影産業將隨著科技“井噴”,站起來並跑起來,更體現了大陸觀眾對於本土電影的自信與支持。《哪吒2》出海也將讓世界看到中國動畫技術的進步及講故事能力的成熟。

 

在島內網絡論壇上,不少網民就《哪吒2》進行了討論。有網民寫道:“去大陸看過了,超好看! 絕對值得一看。”也有網民對在台灣看《哪吒2》表示悲觀:“民進黨把‘哪吒’當成文化武器,完全沒有在台灣上映的可能。”更有網民表達了失望:“三太子故事,台灣人應該要耳熟能詳才對,結果搞半天只有台灣看不到。”

 

台灣學生戴志穎曾到大陸探訪過出品《哪吒》系列電影的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製作者將我們兒時熟悉的神話故事用動畫形式呈現,重塑人物畫風,並通過更多元、更吸引人的方式去講述。”戴志穎説,期待未來有機會再去大陸,在影院裏實地感受這部影片帶來的震撼,也希望更多這樣優秀的大陸影視作品能在台灣上映。

 

《哪吒2》深度融合中國傳統繪畫和AI視覺技術,特效鏡頭近2000個,特效元素超10000個,全國138家動畫公司參與,主創團隊4000余人,一個1分鐘的動作分鏡畫了半年之久……

 

哪吒信俗文化在兩岸都有流行,目前島內登記以哪吒為主祀神的宮廟至少有40座,其中最知名的是位於台南的新營太子宮。此外,島內還有“電音三太子”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將傳統哪吒信仰與現代電音文化相結合。

 

台灣青年撰稿人羅鼎鈞認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哪吒、封神等題材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觀眾對此並不陌生。近年來,台灣市場對於大陸影視作品的接受度提升,尤其是優質電影更容易受到歡迎。

 

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錶示,兩岸共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各自優勢發展中國神話宇宙,不僅能在影視、遊戲、動漫等産業實現巨大經濟效益,還能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

 

目前,台灣對引進大陸電影採用“配額抽籤”制度,以隨機抽籤的方式,一年抽出十部大陸影片在臺發行。業內分析人士表示,依照此規定和已公佈的抽籤結果,《哪吒2》幾乎無緣年內在臺放映。

 

對此,張方遠表示,這令台灣民眾失去通過影視作品重新認識大陸的機會,也有損兩岸共同的文化底蘊,讓台灣民眾喪失更多文化的泉源。苑舉正認為,台灣老百姓本來能夠、也應該看到這樣優秀的影片,當局更需要為民眾創造開拓眼界和成長髮展的機會。新華社記者劉斐、談昦玄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