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臺青觀《哪吒2》:曾經的我們,邀請如今的自己掙脫枷鎖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2-14 17:37:19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我是來自台灣的林卉妤,今年是我來到北京的第五個年頭。作為從小癡迷于電影的影迷,這段時間我看了多部大陸電影,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是我首次嘗試觀看的大陸動畫電影,此次體驗堪稱驚艷絕倫,讓我意猶未盡。從電影中我深悟到:要敢於摘掉身上的標簽,做真正的自己。
林卉妤觀《哪吒之魔童鬧海》(作者供圖)
《哪吒2》並非簡單的經典重述,而是導演餃子對傳統神話的一次現代性重構。影片在保留神話內核的同時,巧妙融入了對當代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我很喜歡導演通過細膩的角色刻畫,賦予了每個角色鮮明的個性。太乙真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表面憨厚可愛,實則在關鍵時刻果決可靠;申公豹出身寒門卻努力拼搏向上,總因“出身問題”在“職場”遭受排擠;敖丙則象徵著背負家族厚望的青年,在命運的桎梏中尋找真正的自我 。這些角色不僅是神話中的形象,更是現實社會的縮影,觀眾能從中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從而引發強烈共鳴。導演除設計了多個鮮活角色,精心鋪陳的劇情也隱含著對“偏見”與“階層”的刻畫,帶給我們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
人性何其複雜,但人們卻往往傾向於通過“貼標簽”的方式對其進行簡化與劃分。在《哪吒1》中,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別想搬動”,瞬間引發了大家的共鳴。身為妖族的申公豹在仙界底層掙扎,因為“異類”的標簽而遭受誤解、偏見甚至排斥,而這又何嘗不是你我都或曾經歷過的往事?然而,《哪吒2》中,當劇情推進到申公豹得知父親與弟弟遇害,緊接著陳塘關慘遭屠戮的情節時,我第一反應便是將申公豹認定為兇手。而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我才驚覺,曾因偏見而受苦的自己,卻也在無意中以偏見指責他人。這種“受害人”與“加害人”身份的碰撞,凸顯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我感悟到,凡事不要基於偏見快速下定論,而應探究事實並接納人性的多面性。唯有如此,身上的標簽才能自然脫落,每個人終成為真正的獨立個體。
在現代社會,階層的合理性似乎已被內化為一種隱形的規則。在《哪吒1》中,哪吒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説了算”,展現了個人對命運的主動掌控。我也期待著哪吒與敖丙能升仙,擺脫魔、妖的身份。然而,到了《哪吒2》,當哪吒坦然説出“小爺是魔,那又如何?”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在無形中默認了“仙為高、魔為低”的階級劃分。但電影中無量仙翁身為仙人,卻屠城作惡,而被視為妖獸的石磯娘娘、申正道等角色,卻安分守己地生活。這種反差提醒著我們應該要祛除對階層或身份的盲目崇拜,回歸對個體行為的審視與尊重,才能做出更客觀的判斷,接納他人,也接納真實的自己。
這是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影院內擺放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曾經的我們,意氣風發,揣著傲氣,堅信自己手中握著能夠轉動世界、改變命運的鑰匙。然而,當我們步入職場,生活的磨礪逐漸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我們將自己淹沒在無盡的加班與忙碌之中,變成了無數個默默無聞的“打工機器人”。或許在某個加班的深夜,內心會突然驚覺:“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是不是屈服於現實呢?”然而,此時的我們早已失去了質問自己的勇氣,只能繼續盯著熒幕,機械地完成手頭的工作。所以當我在電影院聽到“因為我們都太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時,我頓悟説這句話的哪吒仿佛是年少的我,邀請如今的我勇敢掙脫枷鎖,踏上屬於自己的未來道路。不論歲月如何流逝,我仍然堅信,熱情不會被澆滅,還能被重新點燃。我們依然年少,何不再輕狂些!(作者:林卉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