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台灣青年:總臺秋晚猶如明鏡,映射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

中秋烤肉是台灣最受歡迎的中秋節習俗。每逢中秋佳節,馬路上、屋檐下、巷弄間,飄蕩著濃濃的烤肉香味,幾乎可以這樣説,在台灣過中秋節可以沒有月餅,但是不能沒有烤肉。中秋節這天,我們常常全家人出動,有時候還約上朋友一起去台北大稻程烤肉,那邊視野寬闊,可以看到最大最圓的月亮。大家把烤肉架子架好,男生負責生火和烤肉,女生在一旁活躍氣氛。鮮美的烤肉配上燒烤醬,然後用麵包夾著烤肉吃,味道超級讚!大家一起賞月、吃月餅,還會唱歌、跳舞,開心指數爆棚。這是屬於每一位台灣同胞心中最深刻的中秋節記憶。

 

台灣青年:總臺秋晚猶如明鏡,映射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_fororder_1

 

這些年,我來到大陸創業。不久前,我與大陸心心相印的另一半喜結連理,所以今年沒有回台灣跟家人一起烤肉過中秋節。中秋節當晚,我在大陸跟家人一起賞月、歡聚,還一起觀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感到很開心,也很溫暖,一種難以名狀的深厚情感在我胸中激蕩。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陸過中秋節,也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我感受到了之前未曾有過的“家”的溫度。

 

當歌手周深那空靈而深邃的歌聲傳來,我不禁感慨。每一個音符都像溫柔的觸手,輕輕叩擊著記憶的門扉。歌詞“山河無恙,明月依舊”讓我想起在大陸各地看到的美麗風光,想起阿里山上的雲海、日月潭畔的炊煙,想起那些在台灣的中秋月夜,還想起外婆在花蓮的庭院裏擺上柚子和月餅,給兒時的我講嫦娥的故事。此刻,舉頭望去,天空中的月亮又圓又大,家人的歡聲笑語同樣親切而溫暖。我突然明白,無論海峽有多寬,兩岸的家人、兩岸所有的同胞都仰望著同一輪明月,講述著同一個關於團圓的故事,懷揣著同一份中秋美好寓意和祝福。

 

當韓紅演唱《回家》的歌聲響起時,我的眼眶濕潤了。她那充滿力量而又溫柔磁性的嗓音,仿佛能夠帶我穿越時空隧道。我想起外公在世時常説的話:“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外公是一名抗戰老兵,直到生命盡頭,依然惦記著雲南老家的石板路和小商店門口的大榕樹。這種對“根”的眷戀,深植于外公和我們全家的談話裏、飲食裏、節慶習俗裏,也深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裏。

 

台灣青年:總臺秋晚猶如明鏡,映射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_fororder_2

 

總台中秋晚會上的節目猶如一面明鏡,映射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那些唐詩宋詞裏的月亮,那些水墨丹青中的山水,那些南音北曲裏的鄉愁,都是我們源源不絕的精神財富。當《水調歌頭》的旋律響起,我情不自禁地用閩南話跟著哼唱,身旁的家人用普通話應和著。那一刻,語言的差異不再是隔閡,反而成了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生動體現。

 

在大陸生活和創業的這些日子,我發現兩岸同胞有著那麼多共同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都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春節盼團圓,在中秋節賞月……這些延續千年的習俗,如同無形的情感紐帶,將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緊緊相連。文化的力量溫柔而堅定,它不需要刻意渲染,只需要一顆開放的心,就能感受到那種血脈相通的親近和親切。

 

在這個中秋佳節,我格外思念台灣的親人,還與他們進行了視頻通話。小侄女興奮地告訴我,她們學校也舉辦了中秋晚會,大家一起學習製作廣式月餅,朗誦李白的《靜夜思》。聽到這些,我頓感欣慰——儘管隔著海峽,但兩岸中國人仍在用同樣的方式傳承著共同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文化的延續,比任何地理的距離都更加堅韌而有力量。而這種文化,終將以其溫柔如水卻無比強大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更深的理解、更真的認同、更美的團圓。

 

台灣青年:總臺秋晚猶如明鏡,映射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_fororder_3

 

作為一名台灣青年,我在大陸的這片土地上,找到了文化上的歸屬感。這種感受不是來自外部的灌輸,而是內心的覺醒。當我看到兩岸藝人在中秋晚會上同臺獻藝,當我感知到許許多多像我一樣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同胞都在這個夜晚仰望著同一輪明月,與兩岸的親朋好友一起歡慶佳節時,我深深體會到“兩岸一家親”是活生生的現實,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最樸素的情感。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就像這中秋的明月,雖有陰晴圓缺,但永遠高懸在我們心中,照亮我們的未來。(作者:台灣青年  蘇允愷) 

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淩峰:走過“八千里路”此情切切

2025-10-01

新華社澳門9月29日電 題: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淩峰:走過“八千里路”此情切切

 

新華社記者齊菲、劉剛

 

暌違數載,年至耄耋的台灣歌手淩峰日前再度登上舞臺,在“灣區升明月”2025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傾情演唱歌曲《吾愛吾國》。他説:“一聽這首歌的歌詞,你就能明白我的心。”

 

吾愛吾國

 

“如果有輪迴,我情願投生,再回到中國……”28日晚,“灣區升明月”2025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在澳門舉行,淩峰傾情獻唱歌曲《吾愛吾國》。舞臺上,唱至情深處,他眼含熱淚;唱至情濃處,他面向九三閱兵影像,脫帽致敬。

 

今年80歲高齡的淩峰此前曾兩度腦溢血,但是接到晚會邀請,他説服家人,毅然接受,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信仰”。

 

《吾愛吾國》1983年收錄于淩峰的專輯,由其好友、台灣歌手陳彼得作詞作曲,抒發對大陸故鄉的思念和憧憬。淩峰的夫人告訴記者,儘管因為身體原因淩峰已無法記住很多新的東西,但是《吾愛吾國》的歌詞他忘不了。

 

“山東人有個習慣,就是‘想家’。我們離開老家很久了,每逢節日,我的父母親想家想到掉眼淚。”淩峰説,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愛國。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家國情懷。

 

“這是我選的歌。它不只詞美,還有背後的意義,你不覺得很感動嗎?”每每説到動情處,這位老人就會不禁唱起歌,用歌聲表達自己內心濃濃的情意。

 

八千里路雲和月

 

1945年,淩峰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4歲時跟隨父親遷往台灣,從小在台北的眷村長大。他的童年記憶裏一直瀰漫著一層揮之不去的鄉愁,來自周圍天南海北的鄉音,也來自母親和眷村人口中時時唱起的《松花江上》。

 

就在淩峰首唱《吾愛吾國》的那年,當時已身患重病的父親千辛萬苦回到家鄉探親。“我父親是多麼嚴肅的一個人,一回到老家,跪在祖墳前,哭聲震動所有人。”淩峰回憶,當時聽到家裏人的描述,他當即決定要回家、要拍片,要替所有眷村人看看家鄉。

 

1987年,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當年11月淩峰與攝製組趕赴大陸拍攝紀錄片《八千里路雲和月》。他們選擇的首站是廣州,鏡頭中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有黃埔軍校舊址。

 

這部名字取自岳飛詞作《滿江紅·怒髮沖冠》的紀錄片前後共播出300多集,每集45分鐘,涵蓋風土、人物與文化3個單元。它不僅慰藉了台灣許多人的思鄉之情,也産生巨大社會反響,人們不時會説:“明天要播到你家鄉了吧?”

 

淩峰的夫人透露,從1987年到2016年,淩峰一直不停記錄祖國大陸人、事、物的變遷。如今,共計9000多小時的母帶被恒溫恒濕完整保存。

 

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

 

隨《八千里路雲和月》走過大陸許多省份,淩峰見識到祖國的廣博,視野打開了,此後逐漸將工作重心轉移至大陸,持續記錄各地風土人情的同時,先後參與電視劇、電影的拍攝以及其他文化交流工作。

 

1990年,淩峰第一次受邀參與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獻唱歌曲《小丑》。“演出結束後,我走在街上,人們一下子認出我,喊我‘小丑、小丑’。”同年,他出資成立基金會,為兩岸文化藝術界人士搭建橋梁,先後支持多位大陸文藝工作者赴台灣演出,也幫助台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等“登陸”交流。

 

淩峰曾自言是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兩岸的交流,特別是文化上,非常重要,對彼此之間的感情發揮很大作用。”他説,希望兩岸求同存異,把過去不好的部分忘掉。

 

2017年,“兩岸一家親——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週年特別節目”在北京舉行,淩峰擔任主持人。這是他在此次晚會前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站在“灣區升明月”的舞臺上,他以《吾愛吾國》唱出心聲:我捨不得她,因為她是我心愛的祖國。

 

一台晚會,一位老者,一首歌,一句話,感動每一個中國人。(完)

展開全文

【兩岸新發現】台灣青年音樂文化之旅:中秋限定浪漫溫暖兩岸同胞

2025-10-07

兩岸新發現,音樂新體驗!台灣青年張永楷在大連開啟城市浪漫之旅,他漫步于海邊、街道和城市廣場,體驗“浪漫之都”的網紅打卡地,還乘坐大連的城市符號——有軌電車,感受到穿梭在城市中的慢生活所帶來的獨特浪漫氣息。在車上,他結識了大連當地的網紅毛毛,暢聊城市發展與音樂文化。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兩人攜手用美妙的音樂為兩岸同胞獻上中秋問候。

展開全文

特寫:在台灣感受中秋的節日韻味

2025-10-09

新華社記者周文其、齊湘輝

 

月到中秋分外明。10月6日是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中秋節。在台灣,中秋是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格外受到島內民眾重視。

 

10月4日、5日恰好是週六、日,與中秋節相連,使得台灣民眾迎來3天“小長假”。3日晚間,島內媒體就報道有的車站出現人潮,部分路段堵車嚴重。當天,記者在台中高鐵站看到,許多乘客手提各式各樣的伴手禮,期待與家人團聚。

 

月臺上,呂先生拎著兩盒月餅,等待著北上前往新竹的列車。“爸爸媽媽在新竹住,我平時在台中上班,中秋節是團圓節,肯定要回去陪他們一起過。這兩盒月餅是我特意挑選的台中老字號,希望他們喜歡。”他笑著説。

 

島內朋友説,在台灣有“中秋四寶”:賞月、剝柚、吃餅、烤肉。賞月、吃月餅象徵著闔家團圓。“柚”與“佑”諧音,剝柚代表著祈求“月亮保祐”之意。至於烤肉,則是近幾十年興起的新風俗,其緣起眾説紛紜。據説是因20世紀80年代一則成功的烤肉醬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讓烤肉席捲全臺,逐步盛行至今。

 

中秋節來臨前,島內店家紛紛以中秋為名推出各式各樣的商品,包括口味多樣的月餅、香氣撲鼻的烤肉、寓意圓滿的團圓盆菜等,使得節日氛圍更加濃郁。

 

位於台北萬華的二和珍餅店內,綠豆沙餡和咖喱滷肉餡的臺式糕點、杏福餅、老婆餅等各式糕餅造型精美、琳琅滿目,吸引不少民眾選購。店舖負責人黃梓城説,中秋節是傳統佳節,台灣民眾也十分注重過這個節日,因此這幾天都有很多人來購買。他中秋的一大心願就是希望把老味道守護好,讓客人更加滿意。

 

黃梓城介紹,店舖是從家中長輩傳下來的,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他一方面在視覺上加以創新,將早期台灣磚瓦式建築融入到禮盒外觀設計上,另一方面也將以前老人設計的口味進一步凸顯出來,以期讓大家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老味道。

 

在台北市民許先生的回憶中,小時候過中秋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家人一起烤肉。“大家圍坐在一起,聞著香味品嘗美食,還能和鄰居分享烤肉成果,非常熱鬧。”許先生説出了烤肉在台灣流行的部分緣由。

 

今年中秋,他繼續在自家院子裏支起架子、擺上調料,和家人一同烤肉。“希望以後我的孩子也能把這個習俗傳承下去。”許先生説。

 

除了中秋四寶,目前在島內還有許多中秋習俗,如祭祖、祭拜土地公、拜月娘、博餅等。

 

中秋節“拜拜”,是許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台北市民黃小姐説,中秋不僅是團圓的節日,也是感恩的日子。中秋節當日,在家中擺上滿滿一桌的美味佳肴祭拜神明,代表著祈願闔家平安、幸福美滿。

 

中秋前後,台灣多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茶博會在南投開幕,吸引觀眾們品茶香、玩茶藝,擁有一種不同的過節感受。嘉義上演海上煙花秀,五彩絢麗的煙花與天空中的圓月交相輝映,別有意趣。正在舉行的高雄熱氣球嘉年華上,民眾可以登上熱氣球,換個視角看風景。

 

記者感受到,中秋在台灣更像一場“歡樂嘉年華”。年近七旬的新北市民李先生説,如今年輕人的喜好變化很快,慶祝節日的方式也隨之改變,但不變的是中秋的內核“家人要團圓,要開開心心”。

 

中秋假期,基隆市民劉先生特地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奔赴一場“文化盛宴”。宋代文學家蘇軾寫下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令他印象最深。他説,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浪漫,對於團聚的嚮往始終印刻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之中,希望海峽兩岸共賞一輪明月、共慶闔家團圓。

展開全文

一家人 兩座島 三個中秋——跨越76載的月下離合

2025-10-09

10月6日,湄洲島,中秋節傍晚,初升的圓月剛剛躍出海面。

 

64歲的高丹華站在礁石上,向東眺望。

 

“看,月亮下面就是烏丘嶼,那裏就是我的家!”説罷,她有些哽咽。

 

18海裏外的烏丘嶼,不僅是高丹華的家鄉,也是她父輩們的出生地。這次她專程回湄洲島探望的“阿伯”高亞美,正是出生於烏丘。

 

高亞美是高丹華父親高金振(小名阿皮)的親哥哥,也是她父輩唯一還在世的親人。

 

幾天前,本打算從金門返回烏丘的高丹華,打通了與高亞美的視頻電話。“丹華,我老啦,你要回來看看我啊。”90歲的高亞美説。經常跟伯伯聯絡的高丹華心頭一揪:“他以前從不曾這樣吩咐我,要我抽時間去看他。我知道,他怕等不起。”

 

高丹華輾轉廈金“小三通”航線、高鐵、輪渡,10月3日抵達湄洲島,再次與伯伯中秋團聚。

 

跨越76年的三個中秋節,見證了高家僅相隔18海裏的悲歡離合。

 

1949年10月4日,農曆八月十三。正在湄洲島讀私塾的高亞美、高阿皮兄弟倆,已經有些時日沒見到烏丘嶼上的父母。

 

中秋將至,12歲的阿皮纏著14歲的亞美,想一同返回烏丘與父母團圓。亞美不同意:“明年或者等春節,把《幼學瓊林》學完,我們再回去。”

 

然而思親心切的阿皮還是趁著月色,偷偷鑽進同村漁民的漁船,第二天一早抵達烏丘。這一天是農曆八月十四,1949年10月5日。

 

誰料,就在1949年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兩岸陷入軍事對峙,湄洲與烏丘斷絕了往來。

 

兄弟倆這一別,就是半個世紀。再見面時,亞美、阿皮都已是鬢染霜雪的老人。

 

2007年,高阿皮去世。身為長女,高丹華很是遺憾。隨著時間推移,她對父親的思念越來越深。“爸爸走了以後,我才發現自己對他的童年一無所知。”高丹華決定提前退休,追尋父親與烏丘的故事。

 

2012年中秋節,高丹華剛退休兩天,就循著廈金“小三通”航線來到福建。第一次在湄洲島上見到頭髮花白的伯伯高亞美,高丹華感覺爸爸仿佛就在身邊,分外親切:“阿伯身上有爸爸的影子,他們都喜歡看書,也都寫得一手好字。”

 

也是從伯伯口中,高丹華第一次得知1949年中秋的分離往事,心情沉重。聯想起父親去世前,曾讓她挂在墻上的詩句“四海通行慶太平”,高丹華體會到父親的手足情深、思鄉心切:“爸爸是盼著兩座島能通航。到最後,他都沒放下對哥哥和湄洲島的思念與牽掛。”

 

今年10月6日的中秋,高家的家宴分外熱鬧。高亞美老人特意換上了長袖襯衫。餐桌上的人越來越多,住在附近的後輩們紛紛送來菜碟、前來敬酒。

 

“我常常跟台灣的朋友開玩笑:在台灣,我人單勢薄;可來湄洲島看看,我家大勢大。”高丹華笑著説。

 

院落墻面上還投影著一行字——“歡迎姑姑回家”。院落之上,圓月如洗。

展開全文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

2024-09-15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

9月14日,由臺盟中央、全國臺聯舉辦的“一輪明月照家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中秋晚會在北京民族劇院隆重舉行。(中國台灣網記者 房琳琳 攝)

 

秋空明月懸,又是一年中秋至。9月14日,由臺盟中央、全國臺聯舉辦的“一輪明月照家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中秋晚會在北京民族劇院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視頻致辭。兩岸同胞900余人歡聚一堂,喜迎中秋,共話團圓。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

中央民族歌舞團優秀舞蹈家肖榮浩表演舞蹈《雀之靈》(中國台灣網記者 房琳琳 攝)

 

晚會星光璀璨,陣容豪華,來自中央民族歌舞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台灣音樂家等在內的50余名藝術家,以其精彩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在北京創業的臺胞周嘉人看完演出後,難掩激動的心情。他説,這場晚會不僅讓我欣賞到了高水準的藝術表演,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兩岸同胞對家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共同期盼。臺胞林聖庭表示,這是一場高品質高水準的演出。節目裏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精彩華麗的各種舞蹈,孔雀舞的表演簡直驚為天人。

 

晚會《明月寄相思》《天涯共此時》《韆鞦家國夢》三個篇章,緊扣中秋佳節的“月文化”,既有悠悠的習俗,也有濃濃的鄉愁思念,更有深深的家國情懷。表演藝術家載歌載舞,帶著觀眾在國風、古韻中,緣牽兩岸,思接古今。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

 

台灣音樂家楊慕彈唱歌曲《原鄉》(中國台灣網記者 房琳琳 攝)

 

來自台灣的音樂家楊慕,深情彈唱自己作曲的歌曲《原鄉》。他的深情演繹,打動了在場的觀眾。他表示,中秋節,我們中國人講的是一個團圓,這個歌曲寫的就是出門在外的遊子對母親對故鄉對祖國山河的想念。希望借著這首歌,祝福大家團圓健康平安快樂。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

晚會現場表演《彩雲追月》(中國台灣網記者 房琳琳 攝)

 

臺胞林聖庭表示,主題開始以中秋明月寄託對母親對親人對故鄉的思念,讓人非常感動!節目中不斷呈現台灣的風景名勝和祖國大好河山,民族歌曲嘹亮響徹大廳,透出兩岸一家親的濃濃氣息!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

台灣青年歌手魏奇奇(左)獻唱歌曲《我們同唱一首歌》(中國台灣網記者 房琳琳 攝)

 

台灣青年歌手魏奇奇為觀眾獻唱歌曲《我們同唱一首歌》。她説,能來參加中秋晚會,覺得非常溫馨,非常有歸屬感。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晚會現場表演《春江花月夜》(中國台灣網記者 房琳琳 攝)

 

周嘉人對《春江花月夜》印象深刻。他説,這首曲子通過琵琶、古箏、竹笛、簫等多種傳統樂器的合奏,展現出了春江夜晚的寧靜與美麗。那種音樂與自然的和諧交融,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輪明月照家國”中秋晚會在京舉辦 兩岸同胞共話團圓

晚會現場演唱《中華民族》(中國台灣網記者 房琳琳 攝)

 

整場晚會不僅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深刻洗禮。兩岸藝術家同臺競技,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加深了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與情感紐帶。在共賞明月之際,兩岸同胞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家國情懷的厚重與溫暖。


中國台灣網北京訊 記者 房琳琳 李鑫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