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2020-02-25 09:35:27|來源:廈門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集美新城朝著“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目標加速奔跑。(廈門日報記者 黃嶸 航拍器攝)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集美新城,一座嶄新的島外新城,清晰延展于杏林灣畔,帶動整個灣區的蝶變。(林志傑攝)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2011年5月20日,建設中的集美新城剛剛展現出未來的雛形。(姚凡 攝)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2019年11月,集美新城已經成為令人讚嘆的環灣生態型人文新城。(廈門日報記者 黃嶸 航拍器攝)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集美·阿爾勒攝影季在集美新城展出。(姚凡 攝)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週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在集美新城舉行的熒光夜跑活動已經成為集美的一張亮麗名片。(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攝)

  ·廈門日報特稿·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江曙曜 詹文 通訊員 方碧勇 陳季玉)東海之濱,廈門集美。這裡是半島,居廈門幾何中心、閩南金三角心臟位置,連接廣袤大陸,望向浩然大海。

  天風海韻下,山水連廊中,一座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新城,裹挾著偉大時代雄渾勁健的奮進勢能,生機勃發地崛起于杏林灣畔——

  園博苑如翡翠鑲嵌于城中,與杏林灣瀲艷波光相映成趣,紅頂嘉庚建築群連片成勢,藍玻幕墻摩天寫字樓與之輝映,中西交融。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穿梭于軟體園,一大批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冠軍辦廠設店、紮根在此,不斷把商業版圖延伸向全球。

  千里海岸線,朝虹貫天宇,這便是集美新城。十年前,此處還是一片荒灘洼地,十年來,愛拼敢贏的新城建設者奮鬥者,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強有力領導下,肩負起跨島先行的使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提升本島跨島發展”藍圖,一路闖一路試,實現了“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目標,展示出跨島發展的“集美速度”“集美樣本”,交出一份不負時代使命的壯麗恢弘答卷。

  以山海河湖為卷,以十年歲月為筆,集美新城鑄造起一個宏大又真實的夢想——未來城市,探索實踐一條疏解城市功能、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彰顯未來城市特質的新路,努力打造出高品質跨島發展的“樣板之城”。

  集美新城——廈門跨島戰略的排頭兵、先行者、受益者。這座超千億現代新城,已然迸發出蓬勃生機,産、城、學、人有機融合,共生共融,美美與共,成為廈門實施美麗中國典範城市戰略的最好例證之一,向世界講述新時代中國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廈門故事”。

  時代擔當

  集美新城毅然擔負起時代使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率先用聲聲“開山炮”的雷鳴,鋪陳開島外新城建設的首個“戰場”,吹響全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衝鋒號角。

  當我們把視野拉到萬米高空,俯瞰廈門。

  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全景圖上,集美,正處於這座城市的幾何中心。若把視野拉得更高,瞰向整個閩南金三角,集美西亭,正處於這個幾何中心的心臟位置,廈漳泉城市群經濟走廊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偎依在杏林灣畔,這個村前街口遍植著百年古榕的漁村,佔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多少年代卻以最原始的方式,吐納生息。村落裏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布衣斗笠結網駕船,在大海與農田中耕波犁地,自給自足。

  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讓廈門經濟特區風生水起,迎攬八面來風,迅速崛起。跨入21世紀,廈門島已然勾勒出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圖景,但隔著一道海灣的島外大片土地,仍是農村狀態,位於幾何中心的西亭片區,一片蒿草蘆林。

  歷史,註定要賦予這片處女地新世紀的時代擔當。

  2010年春天,萬物萌動,跨島發展的春風吹醒凍土,播撒下勃勃生機的種子。那年2月25日,以西亭為核心區的集美新城奠基,打響了廈門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第一炮。站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節點,西亭這塊沒有任何城市構造的區域終於迎來發揚蹈厲的青蔥歲月。

  僅是兩個月後,福廈鐵路動車組開通,位於集美後溪的廈門北站正式投入使用;又過了兩個月,6月底,國務院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展到包括集美等四區在內的島外地區;還是兩個月後,當年8月,剛剛編制完成的《廈門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明確指出,未來,廈門市的中心城區將包括集美區在內。

  兩個月,兩個月,又一個兩個月,涌動的是發展節奏與速度,體現的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豪邁與決心。

  推開歷史厚重的大門,時間上溯到21世紀初,廈門這座城市面臨自己的世紀之問。

  廈門很小,城市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廈門島更小,僅158平方公里。上世紀末,島內與島外雖同屬廈門,卻似有天生隔閡,島外人進島,常説是“去廈門”。城市面積本就不大,島民意識更是禁錮了城市空間的拓展。廈門經濟總量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和五個計劃單列市中均居末位。發展,遭遇瓶頸。

  砥柱人間是此峰。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始終心繫這片土地。到福建省裏任職後,熟悉廈門市情的習近平,沒有停止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次次點化這片熱土。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到廈門調研,一針見血點出廈門發展瓶頸——“廈門本島基本飽和,而島外發展明顯滯後,經濟腹地空間小……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已成廈門建設發展當務之急。”

  如何開拓廈門發展的新天地?習近平發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鼓勵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並指明瞭“四個結合”的跨島發展戰略思路——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

  廈門未來發展方向日漸明晰——以廈門本島為中心,在本島以外的大陸沿海建設不同功能的組團,逐步形成層次分明、規模適度、功能合理的市域城鎮體系,促進內外一體、城鄉一體,共同發展進步,促進閩東南沿海城市圈形成和建設,為福建省城市化、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0年,廈門正面臨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這一歷史性關鍵時刻,島內外一體化建設也正勢如破竹。

  就在集美新城開建的那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踏著颯颯秋風,攜滿滿情意來到廈門,進行為期4天的考察調研。

  對於廈門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發展戰略,習近平給予充分肯定,在欣慰、感嘆之餘,語重心長地説道,“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可以進一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促進廈門的大發展。”

  風暖日醺,吟誦芳菲。集美新城在海灣型大廈門的時代風雲中毅然擔負起歷史使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率先用聲聲“開山炮”的雷鳴,鋪陳開島外新城建設的首個“戰場”,吹響全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衝鋒號角。

  跨島先行

  從孕育籌謀到啟動騰飛,這片土地的神奇崛起,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定向引航,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運籌帷幄,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謀劃,明晰道路、把舵全局、科學籌謀,為新城建設注入磅薄力量。

  跨海鑄城,化島為灣!

  這是時代的抉擇,這是時代的使命。

  集美新城,在波濤洶湧的時代大勢中撞響命運的晨鐘。從此率先領跑,以使命必達的信念,確立起跨島發展先行者、排頭兵的角色定位,追風逐浪,勇立潮頭。

  十年來,在氣勢如虹的加速跨島發展、推進島內外一體化進程中,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勠力革新,科學統籌,接續奮鬥,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出實現城區動力結構轉型發展的壯麗史詩。

  從一片荒蕪之地,蛻變為生機勃發的熱土,十年間崛起一座現代樣板之城,越來越多的城市觀察家將視線投注到這片神奇之地。觀察家們發現,發軔于2010年的集美新城,在更早的歲月裏就已經置身於時代棋局中,一項項重大決策、一個個大氣手筆早已在先期謀篇佈局,于歲月縱深破冰引航,為這片土地日後的迅速騰飛埋下了伏筆、鋪平了道路。

  2003年,國務院發文,廈門行政區劃調整,集美、杏林合為一體,原本相互獨立的兩個行政區合併為一個區,為發展奠定了空間。

  2004年夏,國家建設部向廈門投來青睞的目光——第六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選址廈門。這個代表國內園林花卉界最高水準的園林盛會,以一種驚艷的方式,把集美中洲島這片曾默默無聞的灘塗地,推向了全國、全世界。

  僅兩年,6.76平方公里的荒野灘塗,蛻變成集生態、景觀、休閒、文化于一體的水上大觀園。2007年9月23日,園博苑開園納客,成為永不落幕的園林盛會,也為這一片區鋪墊出優美生態與宜居環境。

  2008年4月10日,一塊基石被敲入與園博苑隔水相望的黃土中,上書九個字: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同樣是那一年,集美、杏林兩座大橋和BRT先後通車,廈門北站開建,不僅正式打開集美與本島的交通頻寬,集美的東南交通樞紐地位也已見端倪。

  從2003年到2009年,集美文教區、園博苑片區、廈門北站片區、灌口機械工業區相繼開工、日臻成型。這四大片區,如拱月的眾星,環繞四週,為中間的“明日之城”鋪墊開未來騰飛之路。

  2009年8月18日,中共廈門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履新不到3個月的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首次向全市提出“島內外一體化”概念。集美新城,從此率先出現在世人眼中——一心四片,以新城核心區為“心”,串聯起環繞四週的四大片區,畫龍點睛,連片成勢。

  破殼而出的“集美新城”背後,彰顯出歷史的深意。如果時間軸線再往前移動,發展的軌線和時代的遠見更是一覽無余。

  1954年10月,高集海堤(高崎-集美)竣工通車,結束了集美到廈門島僅靠渡船的歷史,鷹廈鐵路穿堤而過,帶來了“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的大時代。

  1989年起,國務院先後批准設立杏林、集美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臺企外企在這裡迅速發展。

  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成為全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

  在快速時間推移和大角度的空間掃描中,被時代厚愛的集美新城背後,折射出一往無前跨越發展的必然邏輯——

  從孕育到籌謀到啟動到騰飛,這片土地的神奇崛起,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定向引航,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運籌帷幄,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謀劃。在每個重大關頭、在每個關鍵時刻,明晰道路、把舵全局、科學籌謀,為新城建設注入磅薄力量。

  “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一個開創性的時刻”“一個標誌性的時刻”,終於到來。

  十年前的那個春天,時任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的于偉國,站在西亭的一片黃土上,對廈門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時代趨勢、發展內涵、目標要求作出全面闡述,向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向全市上下發出跨島戰略再出發的動員令——

  拓展島外,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地規劃建設集美、翔安、同安、海滄四大新城區組團,逐步建成島外240平方公里的一流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新城,使城市建成區擴大到330平方公里,成為我國東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

  號角排天鳴響。作為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先行者和排頭兵,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以“永遠在趕考路上”的心態,始終以“四高”標準,一路拼一路闖,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廈門城市建設破題先行先試。

  在白紙上繪圖,在荒灘上築夢,思想解放的潮水,掀起了打破框框套套的巨浪,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迅速在西亭核心區集聚,積蓄帶動集美新城和杏林灣區騰飛的動力,撬動了這片土地命運軌線的改變。

  從最初的44平方公里,到如今的77.7平方公里,廈門市委、市政府在各個不同時期,不斷賦予這片新城放開手腳衝飆激浪、大膽闖大膽試的空間與動力。

  從新城核心片區、廈門北站片區、集美文教區、園博苑片區,再到杏林老工業區、軟體園三期、機械工業集中區和高集海堤兩側海域,十年來,集美新城建設、招商協調服務範圍不斷擴大,現代新城的未來圖景日趨明朗、日漸壯闊。

  十年答卷

  集美新城建設者們在時代大潮推擁下狂飆突進,以十年之功,砥礪奮進、敢闖敢試,實現“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標,交出一份不負人民、不負使命的時代答卷。

  廈門島與集美間,一道碧藍海灣。時間與空間,在這裡上演一幕波瀾壯闊的正劇。

  半世紀前,一條十里長堤在這裡連接起廈門與外面世界的對話,也把集美這片以傳統農漁業為主的土地推到了世人面前。

  如今,廈門大橋、杏林公鐵大橋、集美大橋、廈門地鐵1號線,在廈門幾何中心的集美構建起立體式四通八達路網,在各種車輛的轟鳴穿梭中,見證過去,更照見未來。

  于山河湖海間,鋪就一張地圖,用線條穿梭街巷村莊,勾勒出集美新城的輪廓。一顆連著大動脈的心臟,赫然眼前。那根大動脈,是集美機械工業集中區連著軟體園三期,將産業不斷延伸;心臟尖部是杏林灣環繞的園博苑片區,一灣碧水穿心而過;集美文教區的紅屋頂連線成片,發揚集美學村百年沉澱,匯聚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等10多所院校,續寫著嘉庚精神。

  歷史的長鏡頭透過雲海不斷拉近,把特寫聚焦於心臟的核心——西亭。這個村莊,於時光隧道中閃爍華麗轉身。

  “以前,進出村莊只有一條狹窄泥濘的小路,村民拉貨物出村子,要帶一個竹掃把,沿路清理自行車輪上的泥巴。在遠近村裏,西亭是姑娘們最不願意嫁過來的地方,周圍村莊嘲笑我們是‘西伯利亞’。”西亭老居民陳育平站在高處,指著眼前的新家園,感慨萬千,“真是大變樣了,沒法想像。”

  曾經的貧瘠之地,如今變成了富美社區,曾經的荒野蛻變成高樓連雲拔起的現代化新城。

  262米的島外最高建築誠毅國際商務中心高聳入雲,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12幢大樓拔地而起,人流如織,産業興旺;極富嘉庚建築特色的集美區市民中心、嘉庚藝術中心、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市圖書館集美新館等公建群氣勢恢宏,與錯落有致的現代摩天寫字樓相映成趣;奇妙的科技探索、酷炫的熒光夜跑越夜越美,“聽見集美”學村週末音樂會一年四季響徹集美夜空,“夜經濟”新業態嶄露頭角。

  時代垂青於這片土地,賦予它世紀的機遇。新城建設者們牢牢把握歷史方位、扛起時代使命,在時代大潮推擁下狂飆突進,以十年之功,砥礪奮進、敢闖敢試,實現“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標,交出一份不負人民、不負使命的時代答卷。

  這十年,集美新城累計完成投資近1800億元,初步形成人居環境優美、産業業態高端、文化品位高尚、創業條件優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濱水特色的環灣生態型人文新城。

  這十年,集美新城迅速成長,基本完成了城市框架、交通基礎設施的搭建,項目、資本、人才不斷匯流,進入産城融合、産業升級的發展新階段。

  作為先行者和排頭兵,集美新城展示出跨島發展的“集美速度”“集美樣本”,同時也成為這一戰略政策的“洼地”,集聚效益已然顯現。

  由北京電子城投資開發集團投資運營的電子城·國際創新中心(廈門),總建設規模56萬平方米,2020年陸續投入運營。項目還未建成,一些企業已迫不及待簽約,在過渡廠房“安家”。

  “軟體園三期已成為我們公司的南方總部,接下來,我們將陸續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機構都歸集到這裡。”中控智慧廈門總部總裁辦主任王輝能直言,看好新城未來。中控智慧是全球著名的生物識別産品製造商。每年,被譽為“海西矽谷”的軟體園三期不斷吸引著來自全球的夥伴。

  截至2019年12月,軟體園三期累計註冊企業2677家,註冊資本181.5億元,入駐員工約3萬人。2019年實現營收246.8億元。

  誠毅國際商務中心,周邊綠樹成蔭、面朝杏林灣、風景優美,吸引了眾多影視産業企業總部簽約入駐,永興東潤等一批“三高”企業也將總部入駐這棟島外第一高樓。

  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在集美成功量産,咪咕動漫、中國數碼港、雅馬哈研發中心、吉比特、羅普軟體信息中心等高新企業相繼投産。

  集美新城的拔節生長,引領著整個集美區的前行和跨越式發展。從以傳統農漁業為主的郊區,蛻變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城區,集美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這十年,集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從2009年的49平方公里,到如今約90平方公里,新增面積大部分在集美新城。

  這十年,集美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從“製造”邁向“智造”,帶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和軟體信息服務業等新興産業發展。

  2019年,集美全年生産總值、財政總收入達789.4億元、124.5億元,分別為2009年的3.3倍、4.2倍;全年旅遊接待人數達2317.7萬人次,為2009年的近10倍。

  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品質百強區、全國文化先進區、福建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和首批“教育強縣(區)”、連續五屆獲評省級文明城區……

  一座嶄新的島外新城,以音韻般的天際線延展于杏林灣畔,帶動整個灣區的蝶變,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全面推進。

  樣板之城

  立足新世紀新時代,集美新城的建設者深深明白,跨島先行,遠不是簡單的荒灘造城,必須探索實踐出一條疏解城市功能、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彰顯未來城市特質的新路,努力打造高品質發展的“樣板之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識和榜樣。

  廈門這座老牌經濟特區,應改革而生,以海洋的胸懷吸納世界風起潮涌。這座城市的決策者深深明白,包括集美新城在內的島外新城建設,絕不是簡單的造城運動,新城建設一定要走出新路,必須要尊重城市建設規律,必須要經得起廈門百姓乃至子孫後代的檢驗,從一開始便擺脫歷史上城鎮化過程中走過的彎路,通過推進體制機制的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吸引資本匯集,吸引人才涌進,讓創新創業之花自由綻放。

  作為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先行者、排頭兵,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錨定了一個目標——未來城市,努力打造高品質發展的“樣板之城”。

  如何吸納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如何解碼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的困惑?如何攻克“城市病”難題,走出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超限的發展之困?立足新世紀新時代,跨島先行,必須不為一局一域所羈,不為短期利益所迷,不為一時得失所惑,探索實踐出一條疏解城市功能、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彰顯未來城市特質的新路。

  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深刻明白,這是先行者的使命作為,這也是先行者的責任擔當。

  中心區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湖田草均有,開發程度較低,如白紙一般,給了建設者們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大膽探索嘗試的空間。匯集3家國際著名規劃設計機構的概念規劃方案之長,集美新城的規劃編制,大量應用國際先進規劃理念,旨在打造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明日之城。

  從規劃編制,到深度推進新城建設,集美新城片區指揮部作為“指揮中樞”,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折騰不重復,科學實幹切實出成效。

  ——這裡,營造出綠色之城。一個叫瓦山的天然小山包,被巧妙規劃建設為市民公園,集美塔點亮萬家燈火。藍天碧水凈土,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慢行系統,環繞杏林灣湖畔,看落霞與白鷺齊飛,看秋水共長天一色。走在路上,頭頂是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照明,踱步地下空間,直接通風采光的設計盡可能減少能耗。

  決不能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轍,以綠色發展鋪就底色,探索海綿城市建設,低碳、環保、生態、集約理念嵌入集美新城規劃建設的每個環節和步驟。海堤開口建閘,展開廈門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洋生態修復,灣區海水愈加碧藍,白海豚重回海灣,與白鷺嬉戲追逐。系統集成,綜合施策,全面深化河湖長制,開展杏林灣環灣截污工程,沿線52個排放口污水截流,在全省率先試點對初雨污染截流處理,推進九天湖、月美池綜合整治。加快污水處理廠擴容,杏林灣水系與周圍景觀有效融合,現代新城與白鷺翔舞的濱海濕地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人與城市的和諧共生。集美新城西亭核心區成為全市首個低碳示範區。

  ——這裡,營造出創新之城。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中國移動手機動漫基地、中國電信海峽通信樞紐中心、中國數碼港、中煙研發中心、華為鯤鵬等一批或“中字頭”或世界知名的研發機構、創新平臺相繼落戶。全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創新驅動作為集美新城發展的根本動力,引導創新要素向新城集聚。支持新城從創新載體、運行機制、發展環境等方面營造良好創新氛圍,吸引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努力打造創新高地和科技新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城建設,探索新城管理新模式。

  ——這裡,營造出融合之城。城市裏的任何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需要融合共生。國內一流標準的市政綜合管廊建設,6億多元的資金投向看不見的地下管網,而不是用在地面出形象的建設上。超前考慮的是城市道路不再“開膛破肚”,著眼於今後數十年城市擴容的檢驗。市政綜合管廊建設單位成為國家標準參編單位。跨海大橋,高速公路網和高鐵網絡把集美與廈門島內、島外各組團緊緊連接,把廈門和周邊城市緊緊連接,融合共生。

  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相結合,以産業跨島優化與城區跨島拓展雙輪驅動,推動産、城、學、人融合發展。隨著跨島戰略的縱深推進,島外新城都在拔節而起,廈門的城市決策者從全局眼光,統籌各個新城與周邊區域的協調發展,集美新城與島內城區、與島外各新城錯位發展、融合共生。

  ——這裡,營造出人本之城。人才公寓、保障性住房、保障性廉租房建設穩步推進,集美最大規模社會保障性住房濱水小區風景如畫。國內頂尖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簽約落戶,開工建設川大華西廈門醫院和川大華西醫學廈門研究院,此外還有廈門市婦幼保健院集美院區、廈大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新院區……一批批醫院拔地而起,醫療服務更上臺階。40所小學和幼兒園開展課後延時服務,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僅2019年便超過6000個。

  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把最好的地段騰出來建安置房,集美新城著力加快公共服務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均衡發展,讓跨島發展在速度中更有溫度。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以科學實幹鋪底,集美新城盤活杏林灣,加快補齊區域發展短板,提升發展品質和水準,培育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在世界的“取景框”中鋪開集美畫卷。

  奮鬥力量

  村民成為市民,和一批批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建設者、創業者一起,融入了新城,在這裡燃燒起來追夢的渴望和奮鬥的力量,用一場場改革開放的創新舉措引領新城建設,推進新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在集美新城,隨時隨處都能見到最美的奮鬥身影。

  這片7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度是廈門最大的工地。上萬名工人日夜在這裡奮戰,有力的雙手撫遍新城每個角落,數不清的鋼筋水泥不斷注入地基和攀升的樓層,一個個新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在集美新城片區指揮部,墻上懸挂著各種圖表,建設者們稱之為“挂圖作戰”,任務上墻、進度上墻、責任上墻,全力推動項目建設“計劃往前排、工期往前趕、服務往前衝”。

  時間在這裡,以分秒計算。沒人願意懈怠,人人分秒必爭。按照常規只需一個月拍攝一次的工程進度追蹤,在這裡,每週、每天都在追蹤。一座跨過杏林灣的新洲大橋,不到半年就完成合龍;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的軟體園三期,開建僅兩年便正式開園……廈門速度,在這片熱土,不斷被刷新。

  新城描繪出的藍圖,吸引著各路英才從世界各地涌入,他們成為一批又一批新的建設者、追夢者、奮鬥者。他們帶來資金,帶來項目,更帶來新思維、新動力。

  韞茂科技是2018年3月京道基金從美國矽谷引進廈門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其創始人是兩位留美博士。如今,已在矽谷安家的兩位博士每年有9個月在集美上班,他們説,集美區的氣候和營商環境跟矽谷很相似。

  創始人兼CEO吳永榮將自己的網紅孵化與商業化項目從外地遷到集美,他看中這裡完備的影視産業鏈配套,其創立的思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已是國內網紅經紀人行業裏的佼佼者,年營收3億多元。“不到一年,原來租下的2000平方米辦公區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我們希望能夠再租下或購買8000平方米的辦公區。”

  集美新城專門面向企業員工開放的“人才公寓”已建成2000多套,都在核心地段,可“拎包入住”。新城“15分鐘創新生活圈”裏,電影院、咖啡廳、健身館、食堂、眾創沙龍、路演大廳……一應俱全,全方位照顧人才的各種實際需求,讓集聚而來的人才定下心、紮下根。

  隨著新城加速建設,西亭社區大部分變成了城市,村民成為市民。家門口就有地鐵站點、優質學校、公園、商業街以及全市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人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他們不僅僅是戶籍身份上的轉變,更有思想觀念、行為生活方式的蛻變。不再隨地吐痰,打掃美化自家的房前屋後,學習垃圾分類。

  新城第一高樓觀景平臺首次開放時,迎來的第一批客人便是見證了集美發展變遷的社區居民。“小時候,這裡是個村,現在成了城”,西亭人吳斌斌説,“不光自己成長了,城市也在成長。”

  “以前是西亭人急著到外面找工作,現在是五湖四海的人才爭相在西亭創業安家,”西亭人陳思達在外地完成學業,也回到了家鄉。

  在新城建設中受益的新市民,成為新城更堅定的建設者。他們和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建設者、創業者一起,融入新城,在這裡燃燒起來追夢的渴望和奮鬥的力量。

  集美全區實有人口超百萬人,十年翻倍,人口素質不斷提升。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新城,20萬人才大軍、15萬大學師生團隊,成為這片土地的寶貴財富。

  這一片曾沉睡數百年尚未經歷大規模現代工業文明洗禮的處女地,在變革進程中,最令人驚嘆和最引人注目的成就,當首推人的觀念變革——新思想、新意識、新觀念在這塊沃土不斷迸射出絢麗奪目的火花。

  為什麼不捨晝夜?為什麼只爭朝夕?集美新城的奮鬥者們深深明白,在白紙上繪圖、在荒灘造新城,絕不是為了單純的GDP的增長,一切為了人民更美好的生活。他們始終謹記“為誰立命、為誰謀利”這一根本性、方向性問題,鉚著一股為了人民的初心。

  要打造高品質跨島發展的“樣板新城”,要探索實踐出一條經得起子孫後代檢驗的新城建設發展新路,這是時代交給先行者的使命。沒有現成路徑,沒有現成答案。只有試,只有闖。

  集美新城的奮鬥者們,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刀刃向內的決心進行自我革新,用一場場改革開放的創新舉措引領新城建設,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調轉手電筒照出自身短板,用系統改革的辦法加以解決,轉變政府職能,再造審批流程,大力推進“全城通辦”“一網通辦”“靠前聯辦”“自助快辦”,不斷以政府自身的減法換取民眾滿意的加法和社會活力的乘法。

  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推動醫療、交通、安全、能源、環保等民生社會治理領域創新服務,智慧生活、自動駕駛、城市運營等數字産業孵化落地,力爭最大限度發揮城市功能。

  拼服務、拼信用、拼法治、拼膽識、拼文明,把姿態放到最低,把服務放到最大,對標國際一流不斷提升營商環境,全區上下掀起狠抓招商引資、狠抓項目建設的浪潮。

  揭牌杏林灣基金聚集區,建立基金招商機制,主動對接有實力的“頭部基金”機構,吸引了鼎暉投資、中金資本、梅花天使、深創投、賽富等多家基金落地,“滾雪球”式做大落戶轄區基金規模,截至2019年底,基金規模達303億元。集美産業引導基金躋身母基金全國百強榜單,吸引更多優秀管理機構與實力雄厚的投資者匯聚。

  作為先行者,集美新城在建設中展示出來的創新模式、發展理念、工匠精神、協作方式,為全市的島內外一體化建設提供了不少示範理念、示範經驗和示範實踐。

  抓住歷史賦予千載難逢的機會,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奮鬥者們,擼起袖子大膽幹,一茬接著一茬幹。他們的思想在不斷解放,適應新理念新思維新定位,以開放的姿態、全球的視野,推進改革創新,用實幹踐行著時代使命,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探索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核心氣質

  始終與嘉庚精神水乳交融的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成為集美新城的核心氣質和獨特競爭力,反哺了奮鬥的力量,推動著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

  一波波城鎮化浪潮背後,很多學者開始反思,在充滿激烈競爭的城鎮化巨變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窠臼?

  從醞釀規劃,到全面建設,集美新城自起步開始,決策者和建設者便深深明白,唯有于歷史大坐標中解讀自身價值和成長基因,詮釋內在發展邏輯,挖掘與眾不同的差異化特質,才能在澎湃的時代發展大潮中,保有城區核心氣質和競爭力。

  集美新城的核心氣質是什麼?如果説,新城籌建初期,廈門的城市決策者還在規劃圖紙中孜孜以求,要將這種氣質融入新城土壤;那麼現在,歷經十年打磨,即便是初次走進新城的人,都能很鮮明地感受到這種獨特氣質與韻味。那便是始終與嘉庚精神水乳交融的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這種精神與文化,融入了人文新城的每寸肌理。

  從一片荒野中崛起的集美新城,是有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的。

  一個世紀前,被毛澤東主席讚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故里集美,傾資辦學,建起集美學村,成為我國近代教育體系的縮影。

  一個世紀後,從百年學村到現代新城,嘉庚精神依然熠熠發光,點亮人文集美的“靈魂”。嘉庚先生這一生,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活動諸方面大成,形成的一系列愛國、忠公、誠毅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精神,書寫在新城的每個角落,融入人們的日常。

  走進新城核心區,沿杏林灣沿岸前行,舉目所望,閩南式屋頂、西洋式屋身,中西合璧的嘉庚風格建築樓群成為獨特而亮麗的風景。許多專家學者來到這裡,忍不住感慨:在很多城市“千城一面”的尷尬境地中,集美新城卻具有極高辨識度,每處標識都在講述嘉庚精神的現代故事。

  總建築面積50多萬平方米的六大公建——誠毅圖書館、誠毅科技探索中心、誠毅書城、嘉庚藝術中心、集美新城商務中心、集美新城市民中心,均以嘉庚風格為主調,融合當代藝術重組創新,完美融合於現代城市空間之中。

  環杏林景觀帶的親水棧道,幾座小島之間的石橋,均用閩南石材鋪就,與當年陳嘉庚先生建學校時就地取材和保持閩南建築風格的做法同出一轍。

  新城核心區路網中,10多條道路,有不少彰顯著集美學村嘉庚文化特色,如誠毅大街、明盛路、立德路、立功路、立言路。穿越集美新城的地鐵1號線,列車組命名為“嘉庚號”。

  集美塔作為人文展覽館正式開館,熒光夜跑、“雲上”馬拉松等具有集美特色的高規格品牌人文活動豐富居民生活;吉尼斯世界紀錄全球最大室內馬戲場館靈玲國際馬戲城、保利院線廈門嘉庚劇院、全國首個“中國航天科普體驗基地”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當代攝影藝術機構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國內首個音樂産業綜合體星巢越中心等文化演藝項目相繼落成營業,集美新城正在成為“廈門城市演藝中心”。

  “學在城中,城在學中。”新城不斷弘揚嘉庚精神,興師重教,建立起從幼、小、中、職到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匯聚起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科院稀土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地質研究所等眾多公共科研機構。文教區15萬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為集美新城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這片嘉庚故土,精神的力量被不斷昇華,這裡延續的不單單是嘉庚風貌建築,“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和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的寶貴財富和時代價值被不斷發掘、弘揚。開展嘉庚精神宣傳月、嘉庚文化周等一系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弘揚嘉庚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創作電影、電視動畫片、廣播劇、歌曲、交響合唱、音樂劇、有聲繪本等嘉庚主題文藝作品,出版闡述嘉庚精神、講述嘉庚故事的書籍,在這裡,嘉庚精神匯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內化於心,外化于行。這種精神,反哺了奮鬥的力量,推動著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

  新的征途

  集美新城建設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跨島發展”的囑託,以新思想、新理念指引新城建設,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新擔當、新作為推進高品質新型城鎮化,朝著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目標加速奔跑。

  于萬米高空,再俯瞰廈門。

  夜間,衛星圖上,星星點點的燈光環繞海灣遍佈島內外,萬家燈火璀璨。

  跨島發展,對廈門這座先鋒之城而言,是“總抓手”,是“金鑰匙”,環繞海灣的絢爛燈火是這一戰略實施成效的最直觀例證。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廈門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原則縱深推進跨島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島外新城組團式規劃建設,城市承載功能、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從握緊的拳頭,舒展為伸開的手掌。島外各個新城快速崛起、蓄勢待發,讓廈門城市格局從過去跼踀的本島沿著“掌心”海灣延展而開。身為排頭兵的集美新城,作為其中典型範本,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廈門的具體實踐和鮮活案例。

  “海島型城市”格局正在迅速改變,以大廈門灣區聯通世界的新格局已然到來,但廈門人跨島的腳步並未停止。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于歷史縱深處,不斷為廈門謀求爭先進位的發展新思路。他多次帶隊深入集美新城考察調研,解決具體問題。他諄諄提醒新城的建設者,跨島發展戰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個動態演進、發展完善的過程。必須始終為了人也依靠人,堅定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加快集聚新城的人氣商氣;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以“一刻等不得、一刻慢不得、一刻耽誤不得”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大的合力,推動新城建設取得更大突破,奮力續寫跨島發展新篇章。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説:“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今天的集美新城,已經進入深化産城學人融合、提升城市品質的新階段,以城興業、以産促城、産城融合,既立足當前又適度超前,既高標準建成又要高水準管理,既關注城市建設又要聚焦人的全面發展。集美新城片區指揮部聚焦抓建設、強招商、促徵拆、聚人氣等重點任務,拓展發展空間,帶動杏林老工業區改造提升,加快推進新城高品質發展。

  今天的集美新城,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愈加完善的商業、學校、醫療等公共配套佈局和愈加美好的宜居宜業環境正加快聚攏人氣商氣;率先在廈門發展夜遊經濟,正系列推出水舞秀、“新城之眼”、“科探奇妙夜”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夜間文化旅遊項目,滿足群眾更高層次的夜間消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在這裡,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營商環境。

  今天的集美新城,正在成為高新高端産業、“三高”企業騰飛的寶地。機械裝備産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與旅遊業、商貿物流業等産業鏈群,正推動構建以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産業體系,描繪出高品質發展的“集美篇章”。

  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核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集美新城建設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新時代新城建設,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新擔當、新作為推進高品質新型城鎮化,朝著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目標加速奔跑。

  向海而生的集美新城,正以直視無前氣吐虹的探索實踐,向世界講述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崛起之路……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