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改變的消費體驗:買菜囤貨 花錢降溫 打車上班

2018-08-09 10:04:05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要聞-文字列表】【河南在線-文字列表】【移動端-文字列表】酷暑改變的消費體驗:買菜囤貨 花錢降溫 打車上班

     圖為居民在進口超市選購果蔬 本報資料圖片

  【要聞-文字列表】【河南在線-文字列表】【移動端-文字列表】酷暑改變的消費體驗:買菜囤貨 花錢降溫 打車上班

   圖為8月7日,遊客在河南五龍山景區避暑遊玩。趙雲 攝

  【要聞-文字列表】【河南在線-文字列表】【移動端-文字列表】酷暑改變的消費體驗:買菜囤貨 花錢降溫 打車上班

  圖為居民用手機軟體打車 本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訊:炎夏餘熱未消,“秋老虎”又發威,我省依舊維持著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讓人真切體會了一把“煎熬”的滋味。

  “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與之相關的各種重個性化和體驗感的新消費開始興起,悄然改變著我們的吃玩行。

  吃            

  ﹃多素少肉﹄,買菜也囤貨

  酷暑忌吃大量油膩食物,“多素少肉”成為不少居民的消暑飲食新選擇。鄭州市民劉女士的“菜籃子”就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雞、羊、豬等肉類的購買量減少了,黃瓜、土豆、海帶等素菜以及魚蝦增多了。

  而早上要送孩子,還要準備早飯,“夜間買菜”也成為不少居民的生活新方式。8月8日晚上8點,鄭州市丹尼斯六天地負一樓超市,茄子、青椒等耐儲存的蔬菜和西瓜、梨子等耐儲存的水果成為緊俏貨。“雖然晚上可選餘地小,但是消費者不用忍受酷熱以及排隊之苦,還可以順便散步消食。”生鮮櫃店員小趙説。

  “每次採購蔬菜瓜果,一般會購買三到五天的量。天氣太熱了,我要儘量減少外出買菜的次數。”鄭州市民林先生説。

  據省發改委價格調控處監測:便於存儲的根莖類蔬菜的價格漲幅要高於葉類蔬菜,主要是受市場供求影響。

  玩

  ﹃候鳥北飛﹄,花錢找涼快

  空調是普通人消暑納涼最重要的工具。於是,商場裏、地鐵站裏,所有開放的、有中央空調的地方,都會成為老少皆宜的消暑納涼場所。

  “從一個空調房到另一個空調房的道路是最難熬的旅程。”95後孫洋洋在微信上打趣説。不過,對於新生消費力量來説,“免費找涼快”已經是上一輩人的消費理念,電影院、自助唱吧、融合餐廳、滑冰場、健身房等“花錢找涼快”的場所,才是年輕人在酷暑中得到放鬆、享受涼爽的主要方式。下班後,不甘寂寞的他們紛紛奔向那個白天就計劃好了的涼爽的目的地。

  少數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中年消費群體,紛紛將年休假福利集中在七八月兌現,或到國內外的避暑勝地度假小住,或自駕北上尋找清涼。出行方式升級帶動高鐵和民航客運增勢強勁,據預測,高鐵、航空客運企業營業收入將同比增高20%以上。

  行

  ﹃早出晚歸﹄,打車上下班

  高溫天氣也悄然改變了市民的出行習慣。開封市直機關的新入職公務員田先生告訴記者,“早出晚歸”是他抗熱防暑的重要妙招。“早上提前1小時出門,20分鐘開車到單位既有停車位,還能趕上吃早飯;晚上延遲1小時下班,順便在附近吃完晚飯後再開車回家,路上一點兒也不堵。”

  相比“單身貴族”的瀟灑,“有家有口”的洛陽市民陳女士需要按點回家做飯,乾脆選擇打車出行。她告訴記者,她所居住的小區和工作的單位都沒有地下停車位,實在受不了一天兩次在車裏“燒烤+桑拿”。或打車、或拼車、或順風車,各種APP平臺還有不少優惠活動,相比油價上漲、停車難、違章停車被貼條等綜合交通成本,其實貴不了多少。

  打車上下班既方便了自己也拉動了共享經濟。我省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增長勢頭旺盛,僅今年上半年就增長35.5%,高於全省規模以上服務業增速22.4個百分點。③9

  記者手記

  填滿新消費的購物車

  當你逛超市看到生鮮稱重臺前排起長龍時,是否會犯嘀咕:白天干嗎不去菜市場?當你看到職場新人每月成為“月光族”時,是否會有些不解:沒有存款,不慌嗎?當你上下班時,發現鄰居的汽車卻一直停放在原地,是否會有些納悶:買車不就是開嗎?

  這些畫面是記者在街頭巷尾、購物中心、寫字樓、住宅區採訪中,察覺到的消費新場景。

  省發改委發佈的《上半年我省服務業發展報告》似乎給出了答案。該報告顯示,消費升級勢頭明顯,網絡零售、高鐵航空等蓬勃發展,消費者更注重生活品質。也就是説,被酷暑改變的吃玩行,只是廣大消費者對消費升級有迫切需求的一個棱角。

  消費新風尚,代表了未來整個社會消費趨勢。填滿新消費的購物車,實際上是在為河南經濟轉型升級尋找更多新動能。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做深做透做實供給側,無疑有利於讓消費者花錢更爽、讓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本報記者 欒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