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車馬:震古爍今的“青銅之冠”

2019-06-25 09:30:18|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一號銅車馬(立車)。

  二號銅車馬(安車)。

  工作人員正在修復銅車馬。

  銅車馬出土現場。

  工作人員正在修復銅車馬。

  銅車馬連同周圍土層“整體搬遷”現場。   

  它,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一齣土就獲得了世界的關注。

  它,曾親歷了大秦帝國統一六國的恢宏,陪伴秦始皇在地下沉睡千年。

  它,就是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之重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

  號角齊鳴,戰馬奔騰,秦有銳士,誰與爭雄。2000多年前,秦國以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之勢橫掃六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車轔轔,馬蕭蕭,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征戰中,車馬之功居其半,已出土的秦兵馬俑和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可為一證。秦兵馬俑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而兩乘精美絕倫的秦始皇帝陵銅車馬,更將秦國高超的青銅製造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

  姓名:秦始皇帝陵銅車馬

  年齡:2200多歲

  職稱:國寶級

  戶籍登記時間:1980年

  籍貫: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出生日期:秦朝

  現住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聯繫電話:(029)81399001

  1

  沉睡千年的“皇家專車”

  歲月更迭,流光飛舞。時間回到1974年,當年秦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誰也沒想到,在4年之後,秦始皇帝陵園的又一個新的發現再次讓世界轟動。1978年,為了更加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園的佈局和地下文物埋藏情況,陜西省秦俑考古隊開始對陵園周邊進行大規模的普查與勘探。就在這次考古勘探中,考古隊發現了讓世人再次驚嘆的文物——銅車馬。

  1978年6月的一天,考古隊員們正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地方週密細緻地進行著日常的勘探工作。突然,一位隊員在探鏟所帶出的泥土中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物體,小心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一個小小的金飾出現在他的眼前。就是這個不起眼的金飾,拉開了秦始皇帝陵銅車馬陪葬坑的發掘序幕。

  這非同尋常的發現,立刻引起了考古隊鑽探領隊程學華的注意。他再次拿起探鏟對發現金飾的區域進行了探查,又在探鏟帶出的泥土中發現了一個銀泡和一塊黃金碎片。程學華激動地雙手開始顫抖,憑著多年的考古經驗,他判斷地下一定埋有用金銀裝飾過的馬車。他知道有可能發現了一直在尋覓的秦始皇陪葬車馬坑。

  這一發現讓所有人都興奮了,大家奔相走告,希望儘快開始挖掘工作。1980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同意,陪葬車馬坑發掘清理工作正式開始。

  前期的勘探表明,陪葬車馬坑由並肩排列的5條東西向的耳室組成。1980年11月至12月底,考古隊員們在銅車馬陪葬坑最北邊的一個耳室裏,發現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銅車馬十分精美,但剛剛發現時它們卻是支離破碎。經歷兩千多年的封藏,因地層的坍塌、擠壓,兩乘銅車馬破碎成3000多塊。但值得慶倖的是,該陪葬坑未遭盜掘,破碎的銅車馬部件齊全,並且沒有大的移位,從而為銅車馬的修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清晰、可信的證據。

  小心清理掉層層泥土後,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出現在考古隊員面前。整套車馬鞍轡齊全,銀質飾品仍然色澤鮮亮,金質器物閃閃發光,所呈現出的高超的製作工藝讓人驚嘆。

  如何把它們從泥土中清理出來,這件事讓考古人員頗費心思。破碎的銅車馬處於深達8米的坑下,清理工作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考古現場根本不具備進行清理工作的基本條件。加上正值冬天,考古現場暴露在露天環境中,如果遇到大雪和冰凍消融,極有可能造成坑壁垮塌,那樣就會對文物和考古人員造成重大傷害。經過討論,考古人員想出了一個將銅車馬連同周圍土層“整體搬遷”的好辦法。

  考古隊員們根據銅車馬被壓碎時的斷裂情況,將兩乘銅車馬分作4塊,先用木板對其四週進行加固,然後沿著四週向下挖成槽溝,再把邊緣打磨成刀刃狀的厚鋼板用手動的千斤頂從槽溝底部水準插進銅車馬底部的土層。鋼板完全切入後,在鋼板四週預先加工的鑽孔上安裝鋼柱,沿著鋼柱裝上木板,構成一個方形的木箱。最後在箱內填充上一米多高的木屑,對裝入的銅車馬進行加固,再用木板封箱。

  最讓考古隊員們緊張的就是將4個木箱從坑裏吊出的過程,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對文物造成重大破壞。當吊車將木箱一點一點從坑裏吊出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大家屏住呼吸,緊緊盯著緩緩移動的木箱,生怕有任何差池。在4個木箱都安全平穩地放在卡車上運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後,所有人都長出了一口氣。

  2

  歷時8年的精心修復

  結構極其複雜、破碎極為嚴重而且表面遍佈彩繪紋飾的青銅器,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現。如何成功修復,當時對於陜西乃至全國文物界來説都是個棘手的難題。

  銅車馬的結構非常複雜,破碎的情況也非常嚴重。出土時,一號銅車馬破碎為1360多塊,二號銅車馬破碎為1650多塊,其中大部分殘件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形,所有連接的關節和銷鎖的部分都已經銹死不能活動,一些細小部件銹蝕嚴重。

  修復之前必須做好萬全準備,絕不可以倉促開始,以免對文物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為此,從1981年起,陜西省文物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俑考古隊的相關人員與專家組成技術小組,圍繞修復方案與修復方法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研論證。

  專家們從修復技術的策劃、彩繪的保護、黏結劑的選擇、焊接材料的確定、焊接工具的選取、矯形方法的制訂、矯形工具的設計等關鍵問題出發,開展了充分的研究以及近千次的測試、實驗與論證。直至1982年4月,銅車馬的修復方案和實施細則終於通過專家論證,並獲得國家文物局的認可。修復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修復專家們根據兩乘銅車馬的結構和破損情況的不同,決定先修復二號銅車馬。隨之,一支由考古專家、技術工人、科研專家組成的文物修復“夢之隊”開始了漫長而又細緻的修復工作。

  他們按照零件大小、所處位置、殘破程度、有無彩繪等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修復技法進行修復。修復方法以黏結為主、中低溫焊為輔,不能焊接的地方,採用銷釘加膠接或打孔用螺絲連接加膠固化的辦法進行修復。

  在修復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就是青銅殘片的矯形問題。因為長年受土層擠壓,很多零部件發生了形變,所以先要對其進行矯形“正骨”手術,使其恢復原樣,才能進行修復。青銅本來就易碎,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長年掩埋在地下的青銅殘片更加脆弱。為此,修復人員專門設計、製作了矯形用的專用機床,先製作出模具,再將青銅殘片放在兩層模具之間,用機床一點一點地進行矯形,一片殘片往往需要四五個小時才能矯形完成。有人感嘆地説:“這種修復比造一輛新車還難。”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年6月,二號銅車馬修復完成。1988年4月,一號銅車馬修復完成。最終,經過8年的艱辛努力,兩乘銅車馬以美輪美奐、光彩照人的形象重現於世,其複雜的製作工藝讓世人嘆為觀止,被學界譽為“青銅之冠”。

  3

  青銅製造的巔峰之作

  銅車馬模擬秦始皇法駕車隊中的副車製作而成。兩乘銅車馬均為單轅、雙輪、四馬係駕,主體是青銅鑄造,通體彩繪,配有大量金銀飾件。

  一號銅車馬為立車,用於視察、狩獵或觀景;二號銅車馬是安車,用於旅途坐臥休息。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駿馬整裝就位,馭手執轡待命,仿佛只要一聲令下,馬車就會立即飛馳而去。其結構、係駕方法、天子乘輿制度和金屬製造工藝等,是秦代技術發展、禮儀制度的具體表現,可謂是青銅製造的巔峰之作。

  銅車馬的製作工藝極其複雜。為了表現車馬與鞍轡之間的關係及其靈活性,整輛馬車被分解成上百個大小不同的組件,其中多數組件又由眾多的零部件連接組裝而成。每套車馬根據各個部位的性能,採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和多種鑄造工藝,分鑄了大大小小3000多個零部件;按照各個零部件的功能、形狀和大小,運用了焊接、鑲嵌、銷釘連接、活鉸連接、轉軸連接、子母扣連接等十幾種工藝技術,將其組合成完美的整體。歷經2000多年,車輪還能轉動,馬的絡頭、韁繩仍柔軟靈活、彎曲自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黨士學告訴記者:“銅車馬作為陪葬的明器,秦代工匠運用高超的鑄造技術,忠實模擬秦代真實馬車的製造,逼真再現了秦始皇御用馬車的全貌。銅車馬中包含的信息資料和物質證據,對中國古代車馬文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正是基於此,它們被考古學家稱為‘人類古代文明史上一大奇跡’。”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春秋時期,對於一個諸侯國來説,祭祀和戰事是國家最重要的大事。在中國古代,馬車既是用於祭祀的重要祭品,也是戰事中的重要工具。秦人善於養馬禦車,在秦立國之後,這種善牧、善禦的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到了戰國末年,秦國成為“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的軍事大國,為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銅車馬的出土,為研究古代車馬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于狩”詩句中所描寫的“六轡在手”的駕馭方式,曾經讓許多史學家困惑。四匹駿馬,每匹兩條韁繩,應該共有八轡才對呀,怎麼會是六轡在手?對於四馬六轡的馬車連接方式,學者們一直無法統一認識。在銅車馬出土之前,學者們在探討轡的連接問題時,對於“六轡”具體為哪六條轡、餘下的是哪兩條轡以及這兩條轡是如何與車輛連接的、如何駕馭等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銅車馬以青銅材質將轡的連接和持握關係清楚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銅車馬每乘車均由四馬駕曳,每匹馬各有二轡:兩側的兩匹驂馬共四轡,均執于禦者手中;中間兩匹服馬的兩條內轡繫於車軾前的“觼環”上,兩條外轡執于禦者手中。所以,禦者是每只手各執三轡、兩手共執六轡來操縱馬車的。銅車馬清晰明瞭地展示了“六轡在手”的駕馭方式,為研究古代車馬的駕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而為“六轡”的爭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記者 郭妍)

   本版照片均由通訊員 夏居憲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