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亮70年】西安新城文化館:一個基層群眾文化“陣地”的70年變遷

2019-07-20 16:40:2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柳洪華|責編:葛寧遠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裏,伴隨著經濟的騰飛,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髮生著深刻變革。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文化也在不斷發展。從提升國民識字率到提倡素質教育,從提高國民文化藝術素質到倡導文化自信,文化與人的關係一直在演變。

  在“文化走進群眾”的進程中,文化館體系在中國社會公共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7月18日,國際在線陜西頻道來到西安市新城區文化館,採訪了該館的老館長、新中國“同齡人”謝重九,聽他講述基層文化館背後的故事。

  

西安市新城區文化館老館長、新中國同齡人謝重九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攝影 柳洪華

  新中國成立之初 文化館讓老百姓“啟蒙”

  新城區文化館的前身是革命公園文化館,由1949年建立的原西安市第一人民文化館和1951年建立的原西安市第四人民文化館于1953年合併組成。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而文化知識的普及是百業興旺的根本。文化館作為那個年代重要的“文化輸出型單位”,承擔著拉近百姓與知識之間距離的時代任務。

  “20世紀50年代是新城文化館的初期,那個時候文化館條件艱苦,設備不足,我聽前輩們説當時有4台幻燈機,用於掃盲教育、時事政策宣傳、普及科學知識;除此之外,還會辦黑板報,提供報刊雜誌的借閱。”謝重九回憶道。幻燈機7台、幻燈片105套、收音機3台、圖書19023冊、報刊雜誌59種,1960年的新城區文化館用這些“家當”讓老百姓“啟蒙”。

  而包括新城區文化館在內的所有文化館的聯合,在為當時的整個社會“啟蒙”。

  

1978年新城區文化館排演話劇《于無聲處》時的老照片 攝影 柳洪華

  1973年,24歲的謝重九被分配到新城區文化館工作。此後,他見證了一個基層文化館如何為普通群眾服務的輝煌歲月。

  用謝重九的話來説,不同的時代,文化館有不同的任務。20世紀70年代,恢復建制後的新城區文化館不再以掃盲為主,也告別了黑板報。新城廣場東南角成了它的新址,原有的新城禮堂成為了它的中心和陣地,這個能容納800人的禮堂為新城區文化館提供了大展拳腳的基礎。

  “這個時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化館在每年的‘五一’勞動節和‘十一’國慶節都會舉辦遊園文藝演出,還有各種各樣的遊藝活動,比如釣魚、猜謎、‘大頭娃娃’等活動,調集新城區的廠礦企業、學校、街道的演出隊伍參與其中。”講起記憶中的往事,謝重九難掩激動。

  輔導廠礦企業、學校、街道文化站的文化活動,開辦戲劇、文藝等的調研,書法、繪畫、手工藝品等各類展覽……這些內容成為新城區文化館的主業。

  

新城區自強路文化站京劇班的老照片 攝影 柳洪華

  改革開放 在經濟大潮中堅守文化導向

  歷史的車輪轟隆向前,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成為社會主基調。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眾多新鮮事物隨之而來,社會公共文化的導向成為新的命題。

  “改革開放之後,民營經濟不斷涌現,社會上也出現了如卡拉OK等新事物,群眾選擇的多樣性也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社會公共文化的複雜性。文化館應該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因此文化館要有‘陣地意識’,要起到導向作用。”謝重九到現在仍舊認為,文化館要引導群眾文化向優秀文化的方向走。

  那又該如何引導?1978年,新城區文化館舉辦了陜西著名畫家康師堯、余鐘志、任國鈞、方濟眾等人的畫展,展出作品300余幅,在西安市引起強烈反響和帶動作用,讓老百姓看到了走進百姓生活的優秀文化。此外,彼時的年輕人對於知識的渴望空前強烈,新城區文化館預見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高潮即將到來,也看到了一代人的真實需求,順勢舉辦了英語、日語等6個學習班。

  “我們當時大概是開了在西安舉辦學習班的先河,英語、日語學習班共培訓了470余人。我們還有聲樂、作曲、曲藝、話劇學習班,甚至吸引了外省的人來學習。這説明文化工作,就是為了滿足群眾不斷變化和增長的文化需求。”謝重九説道。

  之後,人們除了學習,還希望有展示機會。1983年,在新城區文化館籌劃下,青年業餘書法比賽應運而生,共收到了陜西及其他省市1420件作品;1984年,新城區文化館首開“文化夜市”,為交誼舞會、藝術攝影、報刊閱覽、書法表演等遊藝活動提供平臺。一系列敢為人先的舉措,讓新城區文化館迎來輝煌時刻。

  

  西安市新城區文化館副館長易婧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趙浚喆

  新時代 文化館應有新作為

  走過70年曆史的新城區文化館,和所有基層文化館一樣,輝煌之後多了些落寞,似乎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被拉大了。

  “現在文化館的生存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現在社會上有各類的培訓機構,這對文化館的公益性培訓産生很大衝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化館要將目光聚焦到最普通工薪階層老百姓身上,他們經濟上不充裕,但也有著強烈的求學求知欲,文化館就應該是這些人的學習平臺,為他們服務。”謝重九繼續説,“文化館還要抓群眾性文化,通過調研了解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要利用國家政策,建好基層文化陣地,讓文化館再次走進群眾中間。”

  新時代文化館的生存需要新一代文化館人的思考,但“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文化素養”一直是文化館的使命。

  

2019年新城區文化館暑期少兒聲樂公益培訓班 攝影 趙浚喆

  “2010年我們開始籌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暑期培訓,一直延續至今;今年依託西安永興坊的超高人氣、非遺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我們與永興坊共同推出‘24節氣主題文化活動’‘非遺大講堂’,擴大文化館的受眾。我們必須改變簡單填補群眾閒暇時間的思維定勢,讓大家都能參與到文化館舉辦的公益性文化服務當中。”西安市新城區文化館副館長易婧介紹説。

  文化館的前行之路還在繼續,社會公共文化的發展之路也在繼續。70年翻開新篇章,文化館應有新作為。新作為或是謝重九口中的調研後了解群眾真需求,或是易婧提到的“數字文化館”,紮根基層、紮根群眾當是文化館的底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