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這是製造業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産業鏈之一——新能源汽車。從金屬材料、感測器到車身架構,産業鏈長、帶動性強;由傳統製造到智慧網聯,涉及領域多,融合趨勢明顯。
首屆鏈博會上,業界人士帶來了不少供應鏈的新故事:車企開放供應鏈共研共創、零部件商整合上下游協同創新、産業集群加速發展……一個個“鏈”上新突破推動著産業“跑”出加速度。
用戶定義 力圖實現“一車千面”
“要深度聆聽用戶聲音”“讓每一台車都不一樣”……在鏈博會智慧汽車鏈展區逛下來,“用戶”是展商談及最多的詞之一。
汽車産業加快向智慧化轉型,挖掘用戶需求、讓市場端與生産端更好聯動,是産業鏈變革的方向。
鏈博會智慧汽車鏈展區特斯拉展臺,展出Model Y車身懸吊裝置。新華社記者王悅陽 攝。
“從‘猛士917’預售開始,我們就關注用戶在社群討論的話題,並基於此推出個性化服務。”猛士汽車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王炯在會上説,讓每一輛車成為“私人定制”,是智慧時代車企的追求。
汽車生産環節眾多,要實現“一車千面”並不容易。個性化的需求,一定會帶來供應鏈的變化。
尋求更柔性的製造。數字工廠、“雲”上供應鏈……極氪汽車等展臺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車企對智慧化生産的探索。
構建更協同的供應鏈。王炯説,猛士汽車通過數字化技術將用戶、排産、零部件、發貨交付、倉儲庫存五大環節打通,僅在供應鏈物流效率上就提升30%。
面向工業場景推出“知業”大模型,向企業提供生産智慧化服務,讓個性化定制等生産模式不再是“難題”……鏈博會浪潮展臺,展示了浪潮雲洲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産業鏈供應鏈協同的方案。
在思愛普(SAP)展臺,觀眾可以遠程“參觀”SAP與合作夥伴打造的未來智慧工廠,體驗根據現場個性化需求定制的産品在8000公里外“誕生”的全流程。SAP全球高級副總裁柯曼表示,SAP將賦能行業數字化升級,推動構建敏捷、智慧的供應鏈。
會上專家認為,從研發、生産到供應鏈管理、流程再造,全産業鏈將在個性化需求的帶動下迎來深刻變革。
“鏈主”帶動 跨界融合共研共創
在沃爾沃汽車展臺正中央,智慧供應鏈控制系統引人注目。這套系統可以調動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讓流程高效運轉。
“過去,我們只要了解一級供應商的情況就夠了。但這幾年發現,恰恰是大量的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供應商,決定了企業的成本、韌性和競爭力。”沃爾沃汽車亞太區採購與物流副總裁李海坦言,實現全鏈條的協同對企業至關重要,沃爾沃要向深連接,實現效率提升。
不僅對應一個環節的供應商,而是在整個體系中協同創新,這是當前産業鏈發展的鮮明特徵。
寧德時代麒麟電池亮相展臺;大連科天新材料展示了用於汽車輕量化的陶瓷鋁晶種材料……從性能更強的硬體到更“聰明”的軟體,覆蓋新能源汽車生産流程的産品和服務在會上“相聚”。
“我們既和博世等供應商合作,也和車企一起溝通技術方向。”車規級晶片研發企業,黑芝麻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場行銷官楊宇欣認為,智慧網聯對晶片設計提出更高要求,緊跟新動向,才能讓創新得到市場認可。
鏈博會智慧汽車鏈展區,展示新能源智慧汽車産業鏈。新華社記者王悅陽 攝。
隨著智慧化發展,汽車正成為移動的數據處理和數字娛樂終端,跨界融合大勢所趨。
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分享了企業收購手機廠商魅族的案例。“和手機品牌一起打造車機作業系統,為的是實現更好的連接,造更智慧的車。”
在清潔能源鏈展區,霍尼韋爾展出了專為電動汽車應用設計的電流、溫度及熱失控感測器等産品,吸引了汽車從業人士的駐足。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表示,將和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從鏈到網、從産業到生態,共研共創成為汽車産業鏈發展的新趨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聚鏈成群 與供應鏈共成長
展區內,這樣一些展臺備受關注:他們以“集群”名義,聯合區域內大中小企業“抱團”參展。
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展臺,重點企業攜供應鏈上游和中游40余件展品集體亮相;北京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先行示範區展臺,展示了順義區新能源汽車集群的發展模式……展臺負責人告訴記者,集中參展、集體推介,可以更好發揮集群效應,帶動各環節企業獲訂單、謀發展。
産業鏈是條線,産業集群是個面。當前,全國多地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特別是零部件産業集群。鏈式佈局、集群發展,聚鏈成群、集群成勢,既提升了區域內聯動效率,也增強了産業韌性。
記者從工業和信息化部了解到,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推動打造更多高品質的産業集群,構建“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緊密配套的分工體系,形成高效銜接、深度融合的産業生態,提升整體競爭力。 (張辛欣、成欣、吉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