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LG新能源2023年實現穩健增長 以高品質邁向持續發展
2024-01-26 17:10:0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鄭思雯

  1月26日,LG新能源宣佈其2023年全年收益,公佈其年度綜合收益和營業利潤均實現穩步增長。

  2023年,LG新能源綜合收益達到33.7萬億韓元,營業利潤為2.2萬億韓元,分別同比增長了31.8%和78.2%。

  LG新能源首席財務官李昌實表示:“通過積極應對北美市場的強勁需求,我們連續兩年實現了超過30%的高年度收入增長。同時,我們還通過降低成本和提高産量/生産率,以及IRA稅收抵免的確認,成功實現了78%的年度營業利潤同比增長。”

  “隨著俄亥俄州GM合資(Ultium Cells)工廠的成功投産,以及我們在亞利桑那州圓柱電池和儲能系統(ESS)電池的投資,加快了我們在北美市場的運營步伐,”李昌實解釋道。“通過與現代汽車的第二家合資企業,並與豐田達成供應協議,我們實現了客戶組合的多樣化。”

  李昌實補充道:“去年,我們擴大了從美國自由貿易協定(FTA)國家採購符合IRA法規的關鍵礦物,加強與各地區合作夥伴在循環利用業務方面的戰略合作,建立了穩健的供應鏈。

  根據2023年第四季度的財務業績,LG新能源綜合收益約為8萬億韓元,環比下降2.7%,同比下降6.3%。季度營業利潤為3382億韓元,環比下降53.7%,同比增長42.5%。這一數字包括預計的IRA稅收抵免金額2501億韓元,由於公司在美國的生産設施穩定運營,這一數字較上一季度增長了16%。若不計算預計的IRA稅收抵免,營業利潤為881億韓元。

  在市場波動中尋求復蘇的動力

  隨著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EV)市場增長的暫時放緩,LG新能源預測今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將增長20%左右,這主要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北美市場預計將增長 30% 左右。

  雖然市場需求預期存在許多波動性和不確定性,LG新能源認為需求恢復的動力仍然存在。儘管預計消費者需求和電池價格將下降,但汽車製造商積極下調電動汽車價格和推出中低端電動汽車型號等方式,可對提升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産生積極影響。此外,金屬價格的長期下跌將降低汽車製造商在電池成本上的負擔,從而增加電池需求量以進行庫存補充。

  在未來,LG新能源計劃將其在北美的先發優勢發揮至最大,目前公司在北美擁有八個正在運營及建設中的生産基地,這將為公司基於技術領導力的進一步差異化創造機會。

  在政治不確定性和外部變數的背景下,LG新能源認為全球將持續向碳中和和電氣化的趨勢邁進。此外,諸如IRA和CRMA之類的地區政策支持供應鏈本地化,這對公司來説是有利的,因為這已經確保了國內電池生産和價值鏈。

  實施關鍵業務舉措 搶佔競爭先機

  為了抓住這些機遇並確保堅實的競爭優勢,LG新能源宣佈了其關鍵業務舉措,專注于通過強化其基本優勢如技術領導力、成本競爭力和未來準備,實現高品質增長。

  首先,公司的目標是在所有細分市場中確保無與倫比的技術領先地位。在高端電動汽車領域,將進一步提升高鎳(Hi-Ni)NCMA電池的品質;在主流電動汽車領域,將加快高壓中鎳NCM和LFP電池的技術開發。在移動性和IT電池領域,今年下半年,LG新能源將成功實現46系列的量産,爭取市場領導地位。在ESS領域,將擴展去年末開始生産的LFP電池業務以及ESS系統集成解決方案。

  其次,公司將擴大直接採購範圍,通過技術開發更換主要原材料以及增加價值鏈的直接投資,建立對外部波動有彈性的結構性成本競爭力。同時,公司將通過採用智慧工廠技術提高生産率和品質,降低固定成本,包括物流和公用事業費用在內的間接成本也將減少。

  最後,公司將努力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實現可持續增長。LG新能源將專注于下一代電池的開發,包括計劃到2027年生産鋰硫電池。公司還計劃加快開發能量密度和成本競爭力都較強的幹電極,並開始採用新的堆疊工藝生産産品。

  LG新能源還宣佈今年的指導預測,即全年綜合收入將同比增長中等個位數。

  雖然今年的資本支出將與去年相當,但公司計劃持續擴大其在北美的生産基地,包括田納西州的GM合資企業(Ultium Cells)工廠、Stellantis合資企業(NextStar Energy)和本田合資企業,這些被視為其未來增長引擎。同時,公司計劃以靈活高效的方式執行對新生産工廠的投資。此外,今年符合IRA稅收抵免資格的估計産能將達到約45~50GWh,是去年的兩倍多。

  LG新能源首席執行官金東明表示:“今年是‘LG新能源2.0時代’的開啟,我們將加強包括技術領導力在內的基本競爭力,實現差異化的客戶價值。”他還説:“通過專注于高品質增長,我們將打造一個堅實的業務結構和可持續增長的堅固基礎。”(消息來源:LG新能源)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