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智慧環境雲助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

2021-11-16 15:57:39  來源:中國網  編輯:趙春曉

  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通過調整優化産業機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等方式,以加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環境凈化能力,同時也將發力環境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等基礎能力建設。

  在中國藍天保衛戰的版圖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可謂是一個重要的戰場。作為我國城市群、産業群分佈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過去京津冀聚集了大量高耗能産業,如鋼鐵、石化、水泥等,成為我國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突出,人與自然關係最緊張的區域,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更是成為制約京津冀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人民身體健康的重大問題。

  根據原環境保護部發佈的《2013年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報告,京津冀13個城市的空氣品質情況如下: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37.5%,比全國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低23個百分點,有10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低於50%。區域內PM2.5年平均濃度為106微克/立方米,PM10年平均濃度為181微克/立方米,13個城市均超標。這些數據説明京津冀當時已經成為我國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而隨後的5年,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主戰場,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空氣治理戰役。

  在組織領導層面,2013年10月,由六省區七部委協作聯動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旨在加強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聯動協作,形成治污合力。2018年7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又“升格”為領導小組,更有利於強化制度化決策機制,提高統籌協作力度,增強環境保護整體效能。

  在頂層設計層面,2013年,原環境保護部等部委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2016、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組織制定了《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2018年,生態環境部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等。這些頂層設計方案,在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並取得明顯效果。

  在協作機制層面,建立區域空氣品質監測、污染源監管和信息共享機制,為區域重大環境問題研究決策提供信息支撐;建立常態化聯合會商和預報預警聯合發佈機制,聯合發佈環境空氣品質等級預報預警服務産品;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聯動應急響應機制,共同啟動應急預案,採取應急措施,遏制重大污染的發生;建立機動車排放控制協作機制和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了有部署、有行動、有標準,相互支持、共同配合的環境監察執法局面。

  此外,還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來治理大氣污染,如淘汰落後産能、強化燃煤污染治理、防控機動車污染。2013-2017年,京津冀地區共淘汰煉鐵産能8153萬噸、煉鋼10032萬噸、焦炭3303萬噸;完成現役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230.68億千瓦,淘汰燃煤小鍋爐25.5萬台;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6.2萬餘家,據估算,對PM2.5濃度下降的貢獻率高達30%左右;淘汰黃標車、老舊車1010.7萬輛,推廣新能源車71.68萬輛。

  聚焦系統謀劃、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協作機制、採取有力措施,過去幾年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大氣污染聯合治理攻關方面不斷突破,治理成效非常明顯。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9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數持續減少,2019年比2013年下降67%,嚴重污染天數下降尤為明顯,降幅達90%。

  儘管大氣環境品質改善明顯,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根據生態環境部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全年PM2.5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O3濃度為180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二級標準,仍處在藍天保衛戰的前線,抗霾之路道阻且長。從整個區域來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難有其客觀因素。地形方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工業結構方面,高度聚集重化工産業,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轉型。此外,在監測方面,部分城市大氣監測基礎能力建設不足,缺少顆粒物組分數據、立體監測數據等,無法有效支撐跟蹤研究工作及有效落實應急減排措施管理。大氣環境品質監測系統、污染源監控能力、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等亟待進一步完善。

  針對大氣污染防治中的短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個城市確立了以持久戰與殲滅戰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在産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大氣污染源頭治理領域的區域協作,全面推進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同時,建立、健全規範化、統一化的立體監測網絡,提高大氣環境品質監測、預報、預警和決策能力,為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打開一條技術賦能之路。以“2+26”中晉城市所採取的措施為例,據山西省相關公開資料顯示,今年10月,晉城市生態環境局與名赫環保企業合作“環境污染防治綜合管控雲服務項目”,旨在以大氣環境品質目標管理為核心,全面兼顧水、土、固廢等要素,為晉城市環境管理智慧化、可視化、動態化、精準化決策提供支撐。

  治霾的下一站,強有力的治理力度、紮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嚴格的執法督查力量都將被置於輿論的顯微鏡下重新審視,環保企業也應以産品、技術和應用的持續創新為側重,協同推動環境管理從粗放模式逐步走向精細化。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