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定位工具打造成時空智慧底座 武漢北斗産業規模將突破800億元
7月24日召開的武漢市突破性發展北斗産業推進會透露,今年上半年,武漢北斗産業規模約339億元,全年有望突破800億元。
會上通報,武漢圍繞國家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建設目標,聚焦大眾消費、工業製造、融合創新等領域,統籌推進産業集聚、創新驅動、場景應用等,取得積極成效。
成功引進華為鴻蒙、中科海訊、航天宏圖等百餘家行業領軍企業,有效帶動地理信息服務、“北斗+”應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依託航天科工集團資源優勢,重點推進運載火箭研發、衛星製造及發射服務等核心業務,同步引進新材料研發、高端裝備製造等配套産業項目。以吉奧時空、依迅北斗、夢芯科技等龍頭企業為核心,持續強化晶片設計、板卡製造、終端設備等全産業鏈研發能力,在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城市建設等重點領域實現創新應用突破。
通過構建“産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機制,企業在高精度定位晶片研發、北斗與5G融合通信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目前,多個重點産業項目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為産業發展提供持續動能。6月26日,夢芯科技最新發佈新一代北斗晶片——逐夢2740A(全系統全頻點)、啟夢Ⅳ 2730A(全系統多頻點),相比同類産品尺寸縮小50%,功耗降低40%,定位精度達毫米級,具有顯著優勢。
借助跨部門協作平臺,北斗技術應用普及工作成效顯著。目前,武漢“兩客一危”營運車輛(客運班車、旅遊包車、危險品運輸車)北斗終端已實現全覆蓋,52萬輛共享單車配備北斗定位系統,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大幅提升。
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武漢有北斗關聯企業超300家,覆蓋“晶片研發—終端製造—應用服務”全鏈條,産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産業規模2024年超過6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底,有望突破800億元。
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郭遲提出,推動北斗産業發展,關鍵在於從“補貼依賴”轉向“場景造血”,搶抓低空經濟、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産業風口,將作為“定位工具”的北斗,打造成時空智慧底座,搶佔新興硬體和載體入口,不斷擴大産業“朋友圈”。“從單一的地理信息産業,邁向時空智慧加持,將是萬億級大市場。”郭遲説。(記者汪洋、通訊員劉海東、戴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