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文化遺産保護專家:數字工具是“金鑰匙”,但更需要“發現美的眼睛”

2025-09-18 07:01:17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石麗敏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馮薇薇):“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數字化工具,但掌握數字化工具的人才還是不足。”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博士、清源文化遺産保護髮展中心研究館員張榮,在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主題研修班開班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

  9月16日,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主題研修班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期間正式開班,這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研修院首次以文化交流互鑒為主題的研修活動。此次研修班匯聚了26個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參加,張榮作為主講嘉賓之一,分享了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産保護的推動作用。

文化遺産保護專家:數字工具是“金鑰匙”,但更需要“發現美的眼睛”_fororder_3

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博士、清源文化遺産保護髮展中心研究館員張榮接受國際在線採訪

  清源文化遺産團隊以清華大學為背景,在呂舟教授帶領下已從事文化遺産保護實踐超過20年。“我們關注的是文化遺産的全産業鏈保護。”張榮介紹,團隊從價值認知、保護規劃、修繕設計、勘察諮詢到價值傳播全鏈條開展工作。團隊近年來參與的重點項目包括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在呂舟教授作為項目總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參與了從價值認知闡釋、保護管理規劃,到與騰訊合作開發‘雲上中軸’小程式及相關展覽等全方位工作。”

  數字技術解決行業痛點

  張榮此次研修班演講主題為“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産的推動作用”,通過六個世界文化遺産案例,向國際學員闡述中國現階段數字技術如何解決文化遺産保護問題。“學員們很關心國際合作問題。”張榮注意到,許多發展中國家學員面臨的挑戰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相似——如何運用適宜技術保護本國文化遺産。他建議國際學員:“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引入先進保護理念和技術,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保護學科和人才梯隊,不能簡單移植別人的成功經驗。”

  談及數字化過程中的挑戰,張榮認為技術成本、人才缺口、標準缺失和倫理問題都存在,但最核心的是人才問題。“目前大部分工作還停留在表面。”張榮指出,數字採集技術已比較成熟,但對採集成果背後的研究卻大量不足。“我們用最先進的設備採集信息,但採集後往往就擱置在那裏,或僅進行簡單展示,內容産出上還是不夠,感覺比較空洞。”他認為行業最大痛點是:“拿到了海量數據,但沒有研究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提取和研究。文化遺産背後的概念、故事、工藝做法如何保護,存在大量空白。”

  培養跨學科人才是關鍵

  展望未來5-10年,張榮理想中的文化遺産數字化圖景依賴於跨學科合作。“需要文化遺産從業者與研究人工智能、計算機、材料、設備的專家合作,共同認知文化遺産保存現狀,解決保護問題,並將正確的保護概念傳播給公眾。”他用攝影比喻:“最美的照片不在乎你手裏拿的是什麼相機,而是背後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數字化工具,但關鍵還是人才隊伍。”張榮提出了解決方案:一是加強通識教育,讓所有公眾了解、認知、懂得欣賞文化遺産;二是將計算機教育作為通識教育而非學科教育。“在這個時代,不管將來做什麼職業,都必須懂得計算機語言,才能與計算機專家合作,將行業需求轉化為計算機語言實現目的。”

  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

  張榮同時指出,文化遺産保護行業人才非常缺乏,“這個行業很小眾,文化遺産數量有限,從業人員很少,但文化遺産又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産需要不同專業研究人員。在他看來,培養一個文化遺産專業的人才非常困難,“需要漫長的學科教育,加上工作崗位上的長期實踐,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學術體系。”

  儘管道路曲折,張榮對未來充滿信心:“現在有很多年輕學子願意投入進來學習。加強社會通識教育,培養好專業人才後,如何運用數字工具保護文化遺産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