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考古遺産如何“活”起來? 中外專家共話價值闡釋與可持續發展

2025-09-23 10:43:58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韓嘉慧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論壇“保護傳承: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平行論壇“考古遺産價值闡釋與可持續發展”專業沙龍在首都博物館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市文物局承辦,房山區、首都博物館協辦。來自國內外的知名考古學者、相關領域專家、世界遺産地代表等2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考古遺産保護、利用與傳承的未來之路。

考古遺産如何“活”起來? 中外專家共話價值闡釋與可持續發展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23102121_527_288

  活動伊始,與會嘉賓共同參觀了首都博物館“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遺址專題展”。該展覽是琉璃河遺址發現80年來,不同時期考古成果匯集最全、展出文物數量最多、規格最高的一次,也是“2024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首個展覽。展覽通過豐富的出土文物與現代化展陳手段,生動揭示了北京琉璃河遺址作為燕國早期都城的深厚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

  在沙龍對話環節,6位國內外專家圍繞考古遺産的價值挖掘、闡釋方式、公眾參與以及可持續活化利用等議題,結合齋浦爾、良渚、琉璃河等國內外典型案例,分享精彩見解,進行了跨文化的思想碰撞,為考古遺産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國際視角與前瞻性思路。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研究館員、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長田偉,從地緣政治和資源控制的獨特視角,揭示了召公封燕背後更深層的歷史動因,將考古發現與其背後宏大歷史背景緊密結合,展現了考古學在構建歷史方面的獨特魅力。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印度全國委員會主席莉瑪·胡賈(Rima Hooja)帶來的齋浦爾和拜拉特的案例,深刻闡述了考古遺産價值闡釋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繫,闡明遺産保護是推動區域發展、安居樂業和環境可持續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學術院長孫華,結合近年周原與琉璃河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精彩論證了“宗周”與“燕都”的等級、佈局、結構差異,讓觀眾對中國西周早期的都邑體系有了更為立體和清晰的認識。

  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訪問助理教授、考古學博士高山(Goran Durdevic)帶領觀眾進行了一場穿越虛擬與現實的哲學思辨,拓展了“遺産”與“考古”的邊界,為思考數字遺産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問題,打開了全新思路。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執行院長馬東峰系統性地介紹了良渚遺址的價值體系以及“一院三園”的創新闡釋與活化利用實踐,提供了考古遺産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的“中國樣板”和“良渚經驗”,令人受益匪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從世界遺産的評估標準出發,剖析了琉璃河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厘清了下一步琉璃河遺址申遺工作的國際視野與核心關鍵。從“本體價值”與“傳承價值”兩個維度,為觀眾理解琉璃河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歷史節點”意義提供了理論框架。

  沙龍上還舉辦了合作簽約儀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故宮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共同簽署協議,成立了“琉璃河遺址考古研究聯盟”;北京市文物局與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共建“文物考古博物館學術期刊矩陣”。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