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國際在線、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福建船政文化管委會支持的“2025駐華外交官海絲福建行”活動在福州馬尾啟幕。當天下午,駐華外交官代表團走進福州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城,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海洋文明對話。
在船政天后宮大殿前拍照留念
穿過木質門樓,代表團一行來到船政天后宮大殿。高2.99米的媽祖神像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媽祖廟,曾是船政工匠與海軍將士祈福遠航的聖地。福建船政所造的船艦在下水之前都會舉行祭告天后的儀式,以祈求平安,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平安的祈願。駐華外交官們駐足於殿內,聆聽媽祖的故事,了解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樞紐的千年航海傳統。
在船政衙門,代表團一行沿著官廳池、前後學堂等歷史展區,回顧中國船政近代化進程的重要篇章。衙門大堂內,“一廉如水昭日月,格物致知鑒春秋”的廉政對聯與陳列的船政界碑、政務文書等珍貴文物共同構建起“船政之父”沈葆楨秉公執事、廉政愛民的立體形象。
參觀鐵脅廠
1866年創辦于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師夷長技”的實踐成為解碼福建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歷史地位的關鍵密碼。在繪事院舊址,駐華外交官們被泛黃的船政設計圖紙和比例規具所吸引,這裡曾誕生中國首艘千噸級輪船“萬年清”的藍圖,正是“師夷長技”務實精神的體現。在輪機車間和鐵脅廠,清晰可見的鋼梁、栩栩如生的雕塑,傳神地再現了船政工人們自製鐵脅和裝配機械的場景,引起代表團濃厚興趣的同時,也讓他們對於過往的船舶製造工藝有了更具象的感受。
參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籌建於1997年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弘揚船政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館內陳列面積達8000平方米,收藏文物2000余件,完整呈現了1866年福建船政局創辦以來的歷史進程。博物館內,代表團依次參觀了“千年變局”“船政誕生”“船政教育”“船政製造”“船政海軍”和“船政文化”六大板塊,了解福建船政歷史,觀賞百年前的造船機器設備、近代的艦船模型,對福建傳承與賡續船政文化的自信自強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船政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也讓駐華外交官們深受震撼。
“博物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尼泊爾駐華使館公使帕爾巴蒂·阿裏亞爾表示,通過參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我看到中國人民過去是如何奮鬥的,譬如如何造船,如何培養人才的。”
船政文化不僅是中國近代海洋意識崛起和工業文明萌芽的象徵,更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技術傳播、文化互鑒的重要體現。蘇丹駐華使館二等秘書哈桑·伊布拉希姆表示,除了學習造船的歷史外,他還了解了中國是如何自力更生、造船開辦學校、甚至建造第一架海軍飛機的。“我真的被這段豐富的歷史感動了。”他頗有感觸地説。(文/圖/視頻製作 鄭艷靈 吳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