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鄭州造車 洛陽供芯 一場目標萬億的“雙向奔赴”

2025-09-25 08:55:13  來源:河南日報  編輯:韓嘉慧

鄭州造車 洛陽供芯 一場目標萬億的“雙向奔赴”

鄭州比亞迪總裝車間自動化生産線上,鄭州産轎跑用上洛陽産軸承。企業供圖

鄭州造車 洛陽供芯 一場目標萬億的“雙向奔赴”

洛陽LYC汽車軸承科技有限公司汽車轎跑智慧化輪轂軸承生産線。本報記者 范坤鵬 攝

鄭州造車 洛陽供芯 一場目標萬億的“雙向奔赴”

氫沄(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搶抓氫能汽車産業風口。企業供圖

鄭州造車 洛陽供芯 一場目標萬億的“雙向奔赴”

寧德時代洛陽基地項目一期已全面投産,累計産值已突破100億元。倪睿 攝

  新能源汽車産業“狂飆”的河南賽道上,一場關鍵的“雙城協同”正持續發力。

  2024年全省新能源汽車整車産量達68.1萬輛,同比增幅超117%;今年上半年,河南以33.31萬輛的産量躋身全國前十——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鄭州與洛陽憑藉各自優勢握指成拳、“手拉手”協同發展的戰略成果。目前,鄭洛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早已站上千億級臺階,正向著萬億級産業高地闊步前進。

  鄭州整裝、洛陽供“芯”,河南這兩大核心城市如何從各自為戰走向雙向奔赴?産業鏈互補如何真正轉化為創新合力?雙城協同的模式,能否為河南奮力建設全國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基地提供核心動能?近日,記者走訪鄭州、洛陽兩地相關企業和部門,探尋“雙城記”背後的合作密碼與發展挑戰。

  都市圈裏天作之合

  9月22日,在洛陽LYC汽車軸承科技有限公司汽車轎跑智慧化輪轂軸承生産線上,機械臂化身“靈巧工匠”,手臂輕揮間,每15秒就有一套嶄新軸承順利下線。車間外的倉庫門口同樣熱鬧,叉車師傅精準操控,將匹配6個車型近萬套的産品裝上貨車,滿滿一車産品即將被運往鄭州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這條從洛陽車間到鄭州工廠的“軸承快車道”,為鄭州都市圈的發展注入了“潤滑劑”。

  2023年金秋,鄭州都市圈成功拿下“國字號”招牌,成為全國第10個都市圈,這一突破為區域協同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在都市圈版圖中,相距約120公里的鄭州與洛陽,地緣相近、文化同源,産業結構更是“天作之合”——鄭州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現代物流領域“手握王牌”,匯聚了大批龍頭企業與創新平臺;洛陽則聚焦“四新一裝備”,全力搶佔“風口”産業高地。

  隨著《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將洛陽市偃師區劃入,這座洛陽“東大門”成為産業協同的重要紐帶,進一步拉近了鄭洛的合作距離。

  當鄭州的汽車生産線每分鐘下線一輛新車,洛陽的動力電池正同步為廣汽、長安等車企注入“能量芯”——河南新能源汽車産業正上演“雙城記”,向萬億級産業集群全速衝刺。

  在鄭州,上汽、宇通、比亞迪等7家整車巨頭齊聚,年産能突破260萬輛,産業規模站上2000億元臺階。從街頭穿梭的宇通新能源客車,到比亞迪鄭州基地量産的熱門車型,這座“整車之城”正借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的東風,在航空港區、經開區打造“4+N”零部件産業園,讓“鄭州造”汽車加速駛向全國。

  而洛陽則憑藉“電池之都”的硬核實力,成為産業鏈上的關鍵一環。寧德時代在此佈局基地,中航鋰電更憑藉強勁技術,將動力電池輸送給廣汽、長安、吉利等車企;洛軸的精密軸承、優箔金屬的高端材料,40余家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組成“配套天團”,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從“心臟”到“關節”的全方位支持,千億級新能源産業集群雛形已現。

  “鄭州總成、洛陽配套,這是我省基於城市優勢的天然分工。”中共河南省委諮詢組研究員張佔倉一語道破雙城協同密碼。鄭州聚焦整車製造“築巢引鳳”,洛陽深耕電池及材料強鏈補鏈,産業鏈功能互補愈發清晰。

  張佔倉説,但亮眼成績背後,挑戰仍不容忽視:不足60%的整車配套率,意味著“家門口”的商機尚未完全挖掘,行政壁壘、利益協調機制缺失可能阻礙要素流動,創新資源分散也亟待整合——破解這些難題,將成為河南新能源汽車産業從“雙鏈起舞”邁向“鄭洛協同”的關鍵一躍。

  産業鏈中技術共享

  “發車!”

  去年11月,洛陽市澗西區氫沄(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廠區內,隨著一聲響亮指令,50台氫燃料電池系統整裝啟程運往鄭州。

  這批“洛陽造”核心部件可不一般——它們將登上宇通量産的最大動力氫燃料重卡,更創下宇通重卡除鄭州外的單次最大採購紀錄,堪稱河南氫能與汽車産業協同的“高光時刻”。

  宇通商用車豫西市場部經理李明的話道出關鍵:“這不是簡單的零件買賣,而是産業鏈的深度綁定。”氫燃料電池的“快加氫、長續航、零污染”優勢,正讓洛陽與鄭州的産業互補效應持續發酵。

  如今,搭載氫沄燃料電池系統的宇通車輛已近200輛,從城市公交到工程建設現場,這些“零碳座駕”的身影,正是洛陽氫能技術落地的生動注腳。作為省、市重點項目,氫沄手握數十項燃料電池專利,從關鍵零部件到系統集成,為宇通氫能源汽車築牢了“技術底座”。

  其實,鄭洛新能源産業的“情緣”早已不止于氫沄與宇通。

  在孟津區,華久氫能源早已與宇通在産能建設、技術共享上“手拉手”;澗西區的凱邁機電更憑“小而精”的緩速器産品破局——體積小、重量輕,價格還比進口貨更親民,成功打入宇通客車供應鏈。

  這些“洛陽配套”的崛起,不僅讓宇通整車生産成本更優,更讓河南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有了“自主可控”的底氣。

  洛陽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的分析切中要害:“這種跨區域合作是雙贏棋局。”一方面,氫燃料電池系統、車輛緩速器等技術在實戰中快速迭代,産品性能持續升級;另一方面,上下游企業擰成“一股繩”,讓河南氫能産業鏈從“零散佈局”走向“集聚發展”。

  過去五年,宇通在洛陽累計採購額達15億元,未來五年更有望翻倍至30億元——這組數據背後,是河南在全國氫能賽道上加速衝刺的最直觀實證。

  令人期待的是,合作還在向“産學研”深度延伸。宇通與河南科技大學聯手攻關燃料電池動力控制技術,讓學界智慧直接對接産業需求;與中國船舶集團725所旗下雙瑞精鑄鈦業合作的省重大科技專項獲批,聚焦雙極板等“卡脖子”領域突破。

  從企業間的零件配套,到跨領域的技術攻關,鄭洛新能源産業正從“協同生産”邁向“協同創新”,為河南搶佔全國氫能産業制高點注入強勁動力。

  “鄭州雖然已初具完整的産業鏈圖景,但對核心零部件等需求依然很大,洛陽的此項優勢恰好有了‘用武之地’。”洛陽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説,洛陽在機械加工、零部件製造領域的成熟技術,能為鄭州整車企業提供高品質的發動機關鍵零部件、汽車底盤部件等。這種産業鏈協作不僅降低了企業的採購和物流成本,還提升了産品品質與生産效率,讓區域産業競爭力“更上一層樓”。

  發展路上創新出彩

  如今,“鄭洛協同”已成為鄭州都市圈建設的核心戰略。近日,鄭州市發佈的《鄭州都市圈深度協同發展攻堅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重點推動鄭汴洛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建設,引導新能源乘用車在鄭州集中佈局,同時強化洛陽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全國新能源整車生産基地。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上,鄭洛協同仍存在瓶頸:跨區域利益協調機制不完善,難以實現高效協同;本地化配套率需要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需加強;細分領域陷入同質化競爭,造成資源浪費,不利於形成合力等。

  深耕比亞迪供應鏈的洛陽古城機械有限公司,與鄭州車企配套率不高;面對國內市場的“內卷”壓力,洛陽嘉盛電源科技有限公司“出海”尋路,汽車充電設備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業務佔企業整體營收的六成以上……當前鄭洛兩地的産業鏈協同仍存在“供需錯位”或“通路不暢”的挑戰,部分洛陽企業的優勢産能尚未充分對接到鄭州的整車需求上。

  業內專家宋向清認為,“鄭洛協同”戰略旨在推動鄭州從“單核驅動”轉向“鄭洛雙核聯動”,鄭州可發揮金融、物流、科技創新優勢,洛陽依託裝備製造、新材料産業基礎,形成“研發在鄭、製造在洛、應用在圈”的互補鏈條。

  在優勢互補的發展之道上,鄭洛兩地産業鏈還正在持續深度綁定中——鄭州整車廠將洛陽優質零部件納入採購清單,洛陽電池企業按需定制産品。開展人才互育互派,讓兩地員工互學技能,高校聯合培養複合型人才;完善省級協同政策,統一稅收優惠、土地供應、補貼標準,為産業協同掃清障礙。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王一喬建議,鄭洛可進一步搭建政企校協同創新平臺,由政府牽頭串聯車企、高校與科研機構,設立鄭洛新能源汽車産業協同發展專項基金,集中攻克電池續航、智慧駕駛等“卡脖子”技術,建立知識産權與收益共享機制,點燃創新熱情。此外,兩地可通過構建“洛陽研發與材料—鄭州總成與市場”的核心分工模式,建立跨區域供應鏈協同平臺和利益共享機制,並依託“鄭洛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打造“一小時産業圈”,疊加供應鏈平臺與利益共享機制,才能真正釋放“1+1>2”的協同效應,補齊河南産業短板,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助力其在全球産業鏈中實現躍升。

  國內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正上演“群雄逐鹿”,多個萬億級産業高地已強勢崛起。長三角地區劍指“世界級”,合肥都市圈則圍繞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穿珠成鏈”,集聚上下游項目打造發展閉環。這些先行區域憑藉共建合作園區、打通信息共享通道等“組合拳”,持續刷新産業競爭力天花板。

  然而,熱鬧背後有隱憂。

  相較之下,鄭洛兩地在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完整性上亟鬚髮力,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也難與長三角等強手抗衡,正面臨被産業版圖“邊緣化”的風險。

  如何破局?

  張佔倉建議:對鄭洛而言,眼下最緊迫的就是搭建高效多式聯運體系,降低物流體系運營成本、資源配置成本等,提高物流效率,從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推動産業錯位發展和分工協作,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在這場産業競速賽中跟上節奏。

  一條鏈,兩座城。

  如今,隨著鄭洛協同不斷深化,兩地將實現從“各自精彩”到“雙雙出彩”的轉變,為河南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記者 陳學樺 范坤鵬)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