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師走上教育科研的“幸福之路”
2022-01-24 09:05:30來源: 中國教育報責編: 陳晨

  當下的學校,幾乎都崇尚這樣的辦學追求:品質立校、特色顯校、科研興校。毋庸置疑,教育科研,已逐步走下神壇,走出象牙塔,成為學校和教師的一種追求,成為不少學校發展的生長點。

  那麼,怎樣讓一線教師認識到教育科研的實質、體會到教育科研的魅力,走上這一條教育幸福之路呢?

  從“無”到“有”,意識先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科研喻為“幸福之路”,但要讓一線教師體會到這種“幸福”,何其艱難!不少教師認為:我是一線教師,只要上好課教好學生就行了;只要學生喜歡家長支持就可以了,不需要搞什麼教育科研。若要引導這些教師的慣性思維,切忌“大躍進”式的“硬來”,而要“溫水泡茶”式慢慢地啟動教育科研的“安裝程式”。

  一要注重制度設計。全校集體約定職稱評比、評優晉陞的評選細則,設置一定的教育科研權重,讓教師們意識到,教育科研是職業的需要使然,雖然沒有硬性指標、具體任務,但也得做。

  二要注重理想驅動。精選通過教育科研實現理想目標的教師成功案例,讓教師們意識到教育科研無疑是開啟教育創造的“按鈕”。

  從“薄”到“厚”,行動跟進

  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關鍵是要親近實踐,進行“田野研究”“行動研究”和“適度的理論研究”。問道行動,原則有兩個:

  一是倡導多元。行動研究運用的方法往往是綜合性的,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研究;可以是觀察法、反思法,亦可以是嘗試法、實驗法;呈現的方式也是多層次、多樣性的,可以是課題、論文、報告,也可以是案例、隨筆、教學後記等。

  二是親近敘事。教育原野每天都在給我們提供帶著露水的“綠色素材”,這些素材就存在於我們的校園中、課堂教學中,是最為真切的。案例分析為教育敘事的常態,要引導教師把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把發生在一線的故事講述出來,把生成的問題與思考展示出來,用激情書寫成長,用理性探究規律。

  課題研究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理論性,教師們對此的態度常常是:畏懼、隔膜、擔憂。事實上,課題也可以這樣生成:由困惑凝聚成問題,由問題昇華為課題。只有這樣,課題才是“親生的”、“親切的”,課題研究才能與一線教師的實踐融為一體,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自覺地走近並積極地擁抱課題。在多年的教海弄潮中,我切身體會到“不要在雲端舞蹈,而要貼地行走”(維特根斯坦語)。我非常鍾愛那種“貼地式”“貼身式”的微型課題的研究,因為這種研究基於實踐,關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價值的困惑;不需要囿于科研機構所提供的選題指南,不需要固守三或五年的研究週期,什麼時候眼明瞭、心亮了,就可以給自己結題了。“十二五”“十三五”以來,儘管我肩負好幾項國家、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了二十多項“微型課題”的研究——“小學高年級學生研究性學習是怎樣發生的”“教材中可以提煉哪些小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如何利用作業本中的評語與學生、家長進行對話”……正是這些小課題的研究使我真正達到了“收穫先進的教育理念,蘊積靈動的教育智慧”的較高境界。

  從“軟”到“實”,發展保障

  教育科研的發生,除了意識到位,行動得力外,更需要一定的保障機制。

  備課是教師教學的“研究”方式。“課堂”是教師的立身之所、立教之本。平凡緣於此,創造也緣於此。特級教師于漪先生倡導的“三次備課出名師”的總結絕非煽情之辭,更不是美麗的傳説,先“無他”備課(不用任何參考資料),再“有他”備課(大量參閱資料),最後反思性備課。“無他”的備課,可以讓個性理解、創造想像充分彰顯,使自己的教學充盈著“我”的風采;“有他”的備課,則可以檢視自己的觀點,借鑒他人的優點,使他人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經驗在自己的課堂裏煥發出新的生機;而“反思性備課”則是方法的總結、思想的凝練和境界的昇華,可以使自己的教學不斷精進,育人品質持續攀升。

  反思是教師科研的“自覺”方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讀書與書籍》中曾告誡我們:不要讓我們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運動場。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起著關鍵性作用。當下的教育改革呈現出如火如荼、一片繁榮的景象,但也誕生了許多新的理念、新的主張,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面對這些,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與價值認同,做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和獨特眼光的智者。日本東京大學著名學者佐藤學提出“反思性實踐家”的命題。他説,稱得上“反思性實踐家”的資深教師的思維方式有五個特點:一是應對時時刻刻變化著的即興思維,二是對於問題情境的主體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參與,三是問題表像中的多元觀點的統整,四是問題表像與解決中的背景化思考,五是實踐過程中問題的不斷建構與再建構。“反思性實踐家”是對“技術性熟練者”的轉型與超越。教師的反思正是因為成功地完成這一轉型,才會有新的提升。(作者 周衛東 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校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