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冬奧時代 教育如何作為
2022-02-22 10:25:23來源: 中國教育報

  2月20日,冬奧主火炬“大雪花”緩緩落下,燃燒了16天的奧運之火漸漸熄滅,為期16天的北京冬奧會落下帷幕。中國兌現承諾,為全世界獻上了一場真正無與倫比的體育盛會。奧運之火熄滅了,但是運動場內外,那些挑戰極限、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精彩故事,將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啟迪。為此,我們推出冬奧啟迪教育專刊評論,敬請關注。——編者

  從“別人家的孩子”谷愛淩身上學什麼

  兩金一銀,18歲的“天才少女”谷愛淩為自己的冬奧首秀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實際上,在摘金奪銀之前,谷愛淩就因為各方面的出色表現成為北京冬奧會的頂流。

  世界冠軍、學霸、時尚達人……這些標簽或許都難以完整描述谷愛淩。谷愛淩的光環早就溢出了運動場,人們熱議谷愛淩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很多家長坦言,谷愛淩的出現讓自己的育兒焦慮翻倍了。一些家長或是自嘲或者自勉:“雞娃”不如“雞自己”。而在一些人看來,谷愛淩的成功複製不過來,她的成功屬於精英階層,是育兒天花板的存在,跟普通人沒有什麼關係。

  毫無疑問,谷愛淩的成長,建立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之上,而且是充分利用中美兩國的優質教育資源,使其天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再加上對機遇的選擇和把握,成就了今天的谷愛淩。這些優越條件,顯然是大多數人所難以企及的,從這個意義來講,製造下一個“完美小孩”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谷愛淩的成長之路,也揭示出一些普遍的教育常識、成長規律,普通人並非只能羨慕,以至於徒增育兒焦慮。從谷愛淩的身上,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很多可供借鑒的東西。

  比如,尊重興趣。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谷愛淩從三歲開始就走上滑雪場,固然因為她的媽媽就是滑雪教練,帶給了她接觸冰雪運動的機會,但一路走來,歸根結底還是熱愛。“我不是為了拿奧運獎牌而滑雪,也不是為了考上斯坦福而學習,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喜歡,順便贏幾場,而贏又讓我更喜歡去做。”從滑雪中了解到自己的興趣,並願意承受風險和傷痛而選擇堅持,從滑雪中享受更大的快樂。她發現了自己的興趣,而母親尊重她的興趣,支持她的選擇,而不是為她選擇,更不是強迫她做什麼,“尊重孩子的興趣”無疑是這一教育模式的基礎。

  不僅是谷愛淩,蘇翊鳴也曾在做演員和職業滑雪運動員之間動搖過,父母給他的建議是:“做你喜歡的。”正是因為熱愛,不斷激發他們的天賦,使他們獲得了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持續動力。為人父母,需要反思的是,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有多少是孩子自己在選擇,又有多少是父母為他們選擇,把自己未實現的夙願寄託在孩子身上?

  也正是因為熱愛,所以專注。睡夠十小時,是谷愛淩的另一個成長秘訣。一天只有24小時,對誰來説都是如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實現全面成長,這背後是強大的時間管理能力。比其他運動員睡覺時間長,但不睡覺的時候就更加專注。比全職滑雪的人付出的時間少,那麼就奮力追趕,不斷提高效率。“做作業的時候用百分百的精力去做,然後用百分百的時間去滑雪,這樣才能滑到最好的成績,也能得到學校最好的成績。”

  也正是因為專注産生的效率,讓她有機會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嘗試一切有趣的東西,並在熱愛的賽道上不斷超越自我。讓孩子犧牲睡眠時間去追求學業目標是不少家長的選擇。但從谷愛淩的案例上,我們應該認識到,保障睡眠時間是健康成長的需要,而且可以與實現學業目標、成長目標等並行不悖。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專注度,所能産生的效率遠超過對睡眠時間的壓榨。

  “製造”下一個谷愛淩不可為,“別人家的孩子”終究是別人家的,不必為此而神傷、焦慮,也不必為此而不平。富裕還是貧窮,當然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成長道路。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暫待爆發的“小宇宙”。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尊重教育常識和成長規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天賦,發展自己的天賦,“小宇宙”就能迎來爆發的時刻,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 楊三喜 係本報記者)

  敢於突破自我 不唯金牌論英雄

  “哪怕就是爬,我也要站在冬奧會的賽場上。”在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中,帶傷出戰的中國小將高弘博因腳踝骨折只能做一些基礎動作,最終拿到15分。雖然分數全場最低,但他笑得異常燦爛,因為上場了就沒有遺憾,這樣的樂觀與堅韌也打動了無數網友。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北京冬奧會上,運動員們全力以赴地踐行著這樣的奧運精神。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獲得金牌是每個運動員的夢想,但他們所追求的又不僅限于金牌。放手一搏、站上自己熱愛的賽場突破自我,同樣是值得驕傲的成功,同樣能夠收穫掌聲和認可。

  這種勇於突破自我、挑戰極限,不唯金牌論的體育精神,對於引導學校破除唯分數、樹立科學的教育品質觀,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成長觀,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身的成長,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

  取得優異成績的人固然歡喜,但作為最後一名也不應妄自菲薄。教育是一場人生長跑,每個人真正挑戰的敵人始終都是自己,拼盡全力、沒有輕言放棄的人都應該被尊重。就像本屆奧運會的“微火”火炬一樣,每一個奮力“燃燒”自己、堅持拼搏的人都是一束“微光”,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照亮世界。

  敢於突破自我,本身就是一種成功。起初,很多人都不理解羽生結弦,為什麼要在冬奧會這麼重要的場合挑戰未被任何選手在比賽場合攻克的阿克塞爾四週跳(4A)。他在自由滑比賽前一天練習中,腳踝已經受傷,卻剛一上場就毫不遲疑地挑戰起了4A,第一次摔倒後他又立即調整狀態,開啟第二次挑戰,那份勇氣和堅定讓人深受鼓舞。這樣的冒險會讓他錯失金牌,但是不這麼做他也許會迷失自己。他在接受採訪時坦然表示:“一定意義上,我已經挑戰成功了。”因為在他心裏,最重要的並不是獲得金牌,而是挑戰極限。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沉醉在已獲得的成功和掌聲中,格局不再局限于獲得一枚獎牌,而是收穫更高的人生價值追求。通過羽生結弦,我們可以認識到,重要的不僅僅是成績,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和進步,在努力奮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維度。也許孩子並沒有達到預期,但是只要有進步有成長,都值得被鼓勵和讚揚。

  戰嗎?戰啊!以最孤高的夢,致那冰雪上的嗚咽與怒吼。敢於突破自我,能縮短與夢想的距離。中國小將蘇翊鳴在摘取單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銀牌後,有很多網友鳴不平。而他並沒有將目光停留在過去,沒有去糾結金牌還是銀牌,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下一場比賽中,最終在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項目中斬獲金牌。在蘇翊鳴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注重的不僅僅是初速度,更是加速度,是突破自我的勇氣。奧運會上的競爭,打敗的不只是對手,更是內心的恐懼與壓力,是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就是贏家。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到,努力的重點不僅僅是為了攀登到頂峰,而是在攀登的磨礪中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只有這樣才能抵禦生命中的不確定性。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實現的,我們無法篤定成功,卻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獲得獎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奔向頂峰的過程。(本報評論員)

  挫折與失敗也是一堂必修課

  北京冬奧會上,徐夢桃摘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項目金牌,齊廣璞則摘得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項目金牌,這均是二人參加四屆冬奧會以來的首枚金牌。

  對於“遲來”的冬奧會金牌,圓夢的徐夢桃喜極而泣,齊廣璞也難掩激動的淚水。冠軍的榮光、輿論的讚美,都會隨著這枚個人冬奧首金如潮水般湧來,可在榮耀背後,他們面對挑戰、失敗,不後退、不放棄,愈挫愈勇的精神或更難能可貴。

  徐夢桃、齊廣璞的努力與堅持最終在北京冬奧賽場收穫了圓滿結果,可在競爭極其激烈的職業體育賽場,還有很多優秀的運動員終其職業生涯或許都不能站上領獎臺,更別説收穫金牌。這就是體育的殘酷,當然也是體育的魅力所在。有競爭就有成功和失敗,即便最優秀的運動員,也不能保證沒有失敗的時刻。在失敗中重新站起來,即便依然無法戰勝對手,誰又能説這樣的堅持與努力沒有回報?

  體育賽場競爭激烈,而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同樣也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競爭,學業競爭、就業競爭、職場競爭……競爭無處不在,無疑是人生的常態。而且,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的還是一個愈發激烈的競爭環境。然而,在我們的教育傳統中,傳遞的更多是關於如何成功的理念,而對於挫折教育往往重視不夠。這導致一些人難以承受競爭的壓力,或者難以坦然面對挫折和失敗。

  有競爭就會有成功或失敗,沒有誰能一帆風順,我們的教育在引導青少年勇敢直面挑戰、參與競爭的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因為這是競爭之下必然要面對的問題。那些最終成功的,往往都是能直面失敗、不懼挫折,將一次次失敗轉化成搭建成功堡壘基石的人。這樣的能力有人可能與生俱來,但更多是通過後天培養習得。

  在這方面,家長、教師不妨借助冬奧中的故事積極引導青少年學會競爭,學習冬奧運動員們敢於挑戰對手、超越自我的不服輸精神。這對於他們提升學業水準、個人能力抑或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後應對各種挑戰,都大有益處。須知,恰恰只有知道如何面對失敗,才有可能更好收穫成功。眼裏只有成功,或在接受的教育中只有成功學,那遭遇一場失敗就可能一蹶不振,而即便收穫成功也可能因為一次挫折而無法守住勝利的果實。只有做到正視失敗,才能做到身處低谷不氣餒、站在高處不驕傲,也才有可能厚積薄發取得成功,並從一場勝利走向另一場勝利。

  包括冬奧會在內的體育賽場,有太多既領略過頂峰無限風光,又在低谷苦苦掙扎過的優秀運動員。家長、教師在引導青少年學習優秀冰雪運動員敢打敢拼、勇爭上游、不斷追求成功的精氣神外,不妨也充分運用“典型人物”開展好挫折教育,讓青少年告別百般呵護的“溫室”,使孩子們在與失敗、挫折的“交鋒”之中韌性得到提升、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引導青少年成長為積極向上、無懼競爭敢於成功,又能坦然面對失利、直面挫折的身心健康的一代。(作者 夏熊飛 係媒體評論員)

  傳承冬奧精神 上好“開學第一課”

  2月20日,北京冬奧會圓滿落幕。這是我國首次舉辦冬奧會,北京也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北京冬奧會成為展現新時代國家形象、發揮大國之治、提振發展信心的重要窗口和契機。通過這段無與倫比的“北京時間”,全世界再次驚嘆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如詩如畫的中國式浪漫,沉浸于美輪美奐的開幕式和閉幕式,感動於臺前幕後無私奉獻的工作和服務人員。這就是北京詮釋出來的奧林匹克精神給全世界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我們看到賽場上實力與顏值並存的谷愛淩憑藉出色的比賽表現斬獲2金1銀,我們看到蘇翊鳴成為冬奧會歷史上最年輕的單板大跳臺冠軍和首位贏得冬奧會單板滑雪金牌的中國運動員,用1金1銀的優異成績送給自己一份特殊的成人禮;我們看到三屆冬奧會老將武大靖獲得中國首金時的幾度哽咽、情難自已;我們還看到患有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36歲創造生命奇跡的肖恩·懷特,參加8屆奧運會的50歲德國速滑選手佩希施泰因……每一位運動員拼搏的身姿和頑強意志都令人動容,他們所詮釋的冬奧精神遠不是一塊獎牌所能表現的。

  北京冬奧會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超乎預期。百度熱搜大數據顯示,北京冬奧會是史上最“熱”冬奧會,比上屆冬奧會高出5倍,80後是關注的主力,而00後的興趣高於90後。誠如世界青年大會秘書長伊迪歐拉·帕肖拉瑞所言,冬奧會是青年得以了解不同文化、傳統和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國際活動和平臺。尤其是廣大青少年,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用什麼樣的精神食糧哺育成長,用什麼樣的理想價值引領成長,不僅關乎青少年個體發展,也關乎國家民族的未來。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辦過之後就成了“寂靜山林”。冬奧會如此,冬奧精神就更不應該成為“寂靜山林”,而應成為中國人新的“精神營養劑”和“精神沃土”。如何深層、深度、深刻挖掘冬奧精神,提煉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為青少年恰逢其時地上好春季“開學第一課”,是契機,更是責任。

  如何有效激活冬奧精神的育人元素,深度挖掘冬奧精神中寶貴的育人價值,把“拼搏精神”“中國自信”“開放包容”等冬奧精神印記牢牢鐫刻在廣大青少年的心中,不能簡單化、機械式、口號式,更不能搞形式、走過場,必須注重內容、講究方法,準確把握青少年的成長特徵,正確處理專業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關係,善於運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與方法,讓冬奧精神走進青少年,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具體起來,引領正確的方向,根植文化的自信,鼓舞奮進的青春,讓青少年在新時代感悟到並真正實踐北京冬奧精神的奮進力量。

  冬奧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內容。北京冬奧會的精彩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冬奧精神是中國人的奮進營養劑,也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如何把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轉化成青少年健康成長、奮力前進助推器的邏輯起點是“融入什麼”,也就是冬奧精神的主要內容、核心要義的問題。

  雖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對冬奧精神有不同的解讀和認識,但以下三個方面一定要和青少年講深講好:一是要把新時代奧林匹克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體育精神講深講好,引導廣大青少年勇爭一流、不言放棄、奮勇拼搏。這是冬奧精神“看山是山”的第一層內涵,是奧林匹克體育精神的“官方話”。二是要把冬奧會閃耀的中國元素、中國自信、中國精彩講深講好,切實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這是冬奧精神“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層內涵,是“北京話”的時代體現。三是要把冬奧會“更團結,向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講深講好,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撒和平的種子,用更開放、更包容、更自信的姿態放眼世界、開創未來。這是冬奧精神“看山還是山”的第三層內涵,是放眼世界格局的磅薄大愛,是冬奧精神的“世界話”。冬奧精神三個方面的內涵,是認識冬奧精神、實踐冬奧的基礎,由淺入深、由小及大、由點到面,必須要和青少年講清楚。

  冬奧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是方法。冬奧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不能簡單做加法,而應注重“嫁接”“嵌入”與“融合”,實現潤物無聲。一是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想的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通過集體備課、專題講授、數字化教學等多種形式和手段,將冬奧精神融入到思政課、專業課、基礎課、實踐課的教學活動中來,開展冬奧精神的宣傳、講解和科普,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推動協同育人。二是要切實發揮“第二課堂”的補充渠道作用。利用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陣地優勢,通過集中宣講、學習研討、團體輔導等多種形式,以學生樂於接受、活潑生動、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三是要切實發揮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渠道作用。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在他們高度活躍的微平臺和手機端等建設教育陣地,以優秀網絡文化作品等形式切入廣大青少年的業餘生活,引導廣大青少年通過互聯網關注冬奧賽事、讀懂冬奧精神、汲取奮進力量。(作者 雷園園 係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

  體教融合賦能競技人才培養

  冬奧期間,七台河,這座總人口不足70萬的“冬奧冠軍之鄉”再次受到關注。這裡先後走出了張傑、楊揚、王濛、孫琳琳、范可新等10位冬奧和世界冠軍,中國在歷屆冬奧會獲得的金牌中,7枚和七台河有關。

  七台河的成功無疑為我們培養各類競技體育人才提供了諸多啟示。我國傳統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主要培養機制是“地方業餘體校、省市體工隊和國家隊”的三級網絡,整體上來看,還存在體教系統缺乏深層結合、輸送渠道單一且成才率偏低等問題。

  而七台河的經驗就在於,通過深化體教融合,形成了從學校到專業隊,從業餘到職業的培養、輸送和層層選拔短道速滑人才的機制,腳踏實地走出來一條體育競技人才培養之路。比如,七台河連續23年舉辦青少年上冰雪活動,開展了23屆中小學生速滑賽,創辦專業冰雪運動體育學校,讓運動員從起步開始就得到正規化專業化指導和培訓,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建立了由特色文化學校、初級班、青少年滑冰業餘體校基礎班、重點班組成的特色培訓機制,不僅進一步夯實了後備人才基礎,還解除了家長怕耽誤孩子學習這一後顧之憂。另外,創新培養模式,開通了地市級隊伍直接向國家隊推送優秀運動員的通道,叩開了直通國際賽場的大門。

  培養競技體育人才,要建立起體育競技人才培養的完整生態。堅持和完善政府主導的舉國體制,優化、整合後備人才培養、培訓的途徑,將體育類學校、培訓基地融入教育系統,真正實現體教融合,形成行政主導、學校為主、市場化為輔的體育競技後備人才培養生態體系。從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出發,激發全體學生的體育興趣,自下而上地將常規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選拔結合。培養競技體育人才,還需要整合資源,充分挖掘社會力量參與,形成良性循環的競技人才培養生態系統。已有經驗證明,社會力量投資創辦的各級體育俱樂部是培養青少年運動員、高水準運動員的搖籃,經濟發展是競技體育的基礎支撐和動力源泉,支持和鼓勵更多的專業性社會機構與市場仲介組織參與後備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培養競技體育人才,要尊重人才培養規律,走體教融合的科學化培養道路。傳統的體育系統須與中小學、大學共同搭建體教融合人才培養平臺,形成多方協同人才培養模式。

  政府應搭臺精準定位區域發展戰略,鼓勵體教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掘群眾體育傳統、體育資源、青少年體育潛能,落實國家層面的“五育”並舉教育方針,從管理體制上將傳統體校和基礎教育系統融合起來。

  要充分重視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初期培養,深化優秀運動員招生體制改革,形成自下而上、由寬渠道到專業化的培養路徑。在中等教育階段科學規劃佈局、設立特色學校,廣泛性選擇有培養潛力的體育競技後備人才,拓展體育競技人才的學業發展縱深度、職業發展寬廣度。

  為解除家長的後顧之憂,從學校教育主陣地開始就要兼顧體育技能訓練和文化學習之間的平衡,在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上注重學訓平衡,從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上避免運動員的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之間的矛盾,避免體育人才發展的道路狹窄和異化。

  要搭建起體育競技人才後備力量的高品質發展體系,開足開齊學校體育課程,為全體學生提供高品質的體育課程,從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出發,堅持健康第一的原則,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體育興趣。弘揚體育強國精神、夯實健康中國的文化根基,築好梯形人才培養框架,形成良性發展的體育競技後備人才梯隊。 (作者 楊玉春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