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不少師生家長都不陌生。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教育部緊急開發建設了“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提供專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大類優質資源,為支撐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和學生平時自主學習、教師改進課堂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累計瀏覽次數達64億。
3月1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在總結“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運行服務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與應用方案》,並將原雲平臺改版升級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今日進入試運行,3月底將正式上線運行。
那麼,改版升級後的平臺新在哪兒?新平臺如何讓中小學學習插上信息化、智慧化的翅膀?
資源擴容、服務“雙減”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升級後的平臺現有資源達21334條,其中新上線10335條,比原平臺增加接近一倍,另外還外部連結了60個專業網站共享有關資源,資源總量得到大幅增長,未來還將通過多種方式不斷豐富擴充。
“以課程教學資源為例,平臺在原有的國家統編教材和人教版教材教學資源基礎上,新增加了北京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教科版、外研版等7個版本116冊教材的課程教學資源,同時上線了66家出版單位的1834冊電子版教材。下一步將全面上線各教材版本的教學資源。”呂玉剛説。
除了各版本教材課程資源,師生們平時利用這個平臺,還可以找到包括黨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內的專題教育資源,還可以使用科普、體育、文藝、經典閱讀、影視教育等課後服務資源,以及通識研修、學科研修、作業命題等教師研修資源。而學生家長還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找到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指導等家庭教育資源。
“新平臺凸顯了服務‘雙減’工作的需要,進一步加強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匯聚。”呂玉剛舉例解釋,“平臺在教師研修的板塊聚焦新課程、新教材和教學方法、方式創新,還提供了教師通識研修、學科研修的優質資源。為提高教師作業設計水準,在‘教師研修’板塊專門開設了‘作業設計’專欄,這裡不但提供了分學科的作業設計指南,還囊括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關於作業設計的專題輔導報告。下一步,平臺將進一步匯總各地的優質作業,供學習借鑒使用。”
記者注意到,平臺在設計時兼顧了教育水準的城鄉、地區差異,拓展了普適性。如在課後服務板塊,平臺廣泛匯聚遴選了各方面優質課後服務資源,目前已經上線1166條,還連結了國家博物館、數字科技館、“數字敦煌”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的線上博物館。
“對一些課後服務資源尚不足的學校,平臺提供的這些資源將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我們特別希望廣大師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課後服務水準,開展更多的課後服務項目。”呂玉剛説。
開放融匯、多元場景
這個“海納百川”的雲平臺,會不會好用?
即使是“坐不住”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可能也會被平臺內容吸引。呂玉剛表示,平臺通過充分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場景,豐富資源呈現形式,助力提高資源使用的實效性。
中央電化教育館副館長楊非介紹,平臺“好用”首先體現在用戶服務更加精準。平臺將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用戶提供資源的個性化訂閱、智慧推送推薦、精準檢索等功能,還設有用戶應用積分激勵機制。
“此外,相比原平臺,升級後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匯聚功能更加完善、場景支撐更加豐富。”楊非解釋道,平臺升級資源匯聚管理功能,拓展可支持的資源格式,豐富資源展示形式;引入更多優質資源的提供方,突出資源來源的貢獻度,支持資源貢獻積分和激勵機制,提升資源知識産權確權能力。同時平臺部分場景應用可適配電腦、移動終端、電視大屏等多種設備。
好資源下一步更要“用好”。平臺並非封閉的“一潭死水”,而是一個開放、融匯的空間。呂玉剛表示,教育部鼓勵有關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平台資源建設工作,對於入選平臺的優質資源,將頒發相應證書;對於觀看次數多、評價反映好、使用效益高的資源,對提供者給予一定的獎勵;資源提供和使用情況也將作為教學成果評定、職稱評聘和評優評先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資源的有效使用將納入各級教師培訓,作為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重要內容,強化依託平台資源開展應用培訓;同時還將加強學生使用平台資源的指導。
對於平臺的未來,呂玉剛提出要重點實現“四化目標”:經過2至3年的努力,實現平臺體系協同化,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國家基礎教育平臺體系;網絡運維順暢化,基本具備支撐平臺穩定運行、性能可靠、信息安全的基礎設施條件;精品資源體系化,基本建成導向正確、科學專業、覆蓋廣泛的高品質基礎教育資源體系;融合應用常態化,基本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利用平台資源教與學成為新常態。(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周世祥)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