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83歲再彈《黃河》—— 殷承宗:“只要還活著,能進一步就進一步”
2024-03-01 09:16:30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武若曦

  殷承宗昨晚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現場。記者 方非攝

  從上半場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到下半場的《黃河》鋼琴協奏曲,昨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舞臺上聲浪翻滾,如同排山倒海,“弄潮兒”是83歲的著名鋼琴家殷承宗。

  “我喜歡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彈了很多年,尤其喜歡曲子裏的一種鄉愁。”殷承宗在解析曲目時説。“鄉愁”這個詞語,由他道來格外耐人尋味。2021年,殷承宗80歲,移居美國已近40載,他帶著兩架鋼琴和50多箱行李重新回到出生地鼓浪嶼,住進小時候住過的那間屋子,那一次,是真正的回歸故土。

  “鼓浪嶼是音樂的搖籃,很早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殷承宗回憶,在他的童年裏,鼓浪嶼如同一座虛幻的“世外桃源”,“很難接觸到民族文化和人民大眾。”1950年,當時的總政歌舞團帶著《黃河大合唱》到鼓浪嶼的體育場演出,“我那時還是小學生,感到非常震撼,印象特別深刻。”而這曲《黃河大合唱》,自此便奔涌在他的血脈之中。

  1969年,殷承宗、儲望華、盛禮洪、劉莊、石叔誠、許斐星6人成立創作小組,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黃河》。1963年,殷承宗曾為毛主席表演,彈完一首《秧歌舞》後,毛主席告訴身邊的他,要多創作民族的音樂,創作人民大眾喜愛的作品。殷殷囑託,決定了殷承宗一生的藝術方向。

  年輕人滿腔熱血,接連改編創作了《農村新歌》、鋼琴伴唱《紅燈記》等多部作品,為“讓鋼琴説中國話”的民族化發展勇探前路,“但要讓鋼琴真正站出來,我們還是需要一部大型的協奏曲。”

  創作小組探討了好幾個內容方向,最終,大家一致選定《黃河大合唱》,而創作的第一步就是體驗生活。他們從太原開車到黃河邊上,又騎著毛驢去往延安。一路上,他們看過壺口瀑布的奔騰氣象,拉過船夫的縴繩,聽過無數關於黃河的故事……1970年,《黃河》鋼琴協奏曲首演,大獲成功。

  半個世紀過去,殷承宗彈過上千次《黃河》,從彈鋼琴被問“為什麼臺上擺架棺材”的曾經,到琴童動輒以百萬計的當下,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已如雲泥之別,但《黃河》屹立不倒,歷久彌新。“這首作品既寫了中國的過去,它飽含的精神也書寫了現在和未來。”殷承宗説。

  這次與殷承宗一起來到國家大劇院的,是尹炯傑執棒的廈門愛樂樂團。再演《黃河》,他們選擇加入一些民族樂器。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和末樂章復現《東方紅》旋律的部分,嗩吶高亢吹響,“因為船工號子喊出來的聲音很粗獷,完全是屬於民族的感覺,小號、圓號吹不出這種味道來,而用嗩吶吹《東方紅》,你會覺得太陽真的是從延安升起來的。”第三樂章“黃河憤”則加入了竹笛,“會讓觀眾覺得一下子到了延安、寶塔山,信天遊的風味,小提琴怎麼也拉不出來。”此外,在演奏技法上,殷承宗也做了很多民族化處理,“只要我還活著,能進一步就進一步,希望能把《黃河》打磨得更完美。”

  寄語

  熱愛最為重要

  已至耄耋之年,殷承宗現在每天還要練琴4到5個小時,如此常青的藝術生命力何來?殷承宗認為,熱愛最為重要。“現在來找我的琴童很多,大多數孩子都是被逼出來、打出來的,我很反對這種方法。”殷承宗從小在反對聲中彈琴,但一彈就是70多年,“因為我真的喜歡,喜歡會讓人有勇氣做更多事情。”( 記者 高倩)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