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家圖書館—— 收藏影像 記錄時代
2024-05-09 08:59:4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導演與《幼兒園》中主人公代表及觀眾互動交流現場。 國家圖書館供圖

  紀實影音文獻是記錄和保存人類集體記憶和社會發展細節的重要載體,是後人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信息來源。作為國家文獻信息資源總庫,國家圖書館重視紀實影音文獻的收藏與服務,近年來廣泛徵集、收藏優秀紀錄片,並通過舉辦豐富社教活動,推動優質資源普惠共享。

  徵集方式新嘗試

  隨著片尾滾動字幕播放完畢,國家圖書館綜合樓演播廳內的燈光次第亮起。在熱烈掌聲中,導演張以慶、片中主人公代表和專家學者走上臺,和現場觀眾開展座談交流。這是不久前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張以慶紀錄片代表作品展映活動現場。當天,觀眾和主創一起重溫了張以慶的代表作《幼兒園》,並見證了他的三部代表作正式入藏國家圖書館。這也是國家圖書館首次面向紀錄片創作者,系統性收藏其代表作品。

  影片《幼兒園》拍攝于2004年。導演將鏡頭對準湖北武漢的一家全托制幼兒園,記錄了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孩子們14個月的生活。這部兼具童趣和社會意義的紀錄片,曾獲第十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人文類紀錄片創意獎、第二屆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紀錄片大獎、2004年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等獎項。

  在20年後的今天,這部作品讓觀眾回望一代人的成長印記。影片中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當年拍攝過程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聽説《幼兒園》正在籌劃續集?在映後的座談環節,有的觀眾結合自己的生活,分享人生感悟;有的觀眾基於片中故事,思考社會發展;有的觀眾與應邀到現場的片中主人公代表對話,感受時代變遷……

  紀錄片承載著時代記錄者的角色,每一部紀錄片都是時代的切片。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霍瑞娟表示,國家圖書館積極踐行“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宗旨和職能,十分重視紀實影音文獻的收藏與服務。本次紀錄片作品的入藏,標誌著國家圖書館積極探索徵集紀實影音文獻的新嘗試。

  收藏豐富影音作品

  近年來國家圖書館積極與紀錄片創作傳播相關機構、節展合作,廣泛徵集優秀紀錄片。據介紹,國家圖書館先後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中國民族博物館、廣州圖書館等機構協作,聯合主辦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影像展、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新時代小康紀實主題影像活動等多個活動,將數百部優秀紀錄片入藏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的中國記憶項目以現當代重大事件、各領域代表人物和傳統文化遺産為主題,收集以口述文獻、影音文獻和民間文獻為代表的新類型文獻,形成記憶資源並永久保存。

  去年底,以“四海一家”為徵集主題的第五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共收到全國各地667部投稿作品,最終56部影片入圍,由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紀錄片是對我國龐大文化資源系統的資料性記錄,同時使廣大讀者和觀眾有機會看到各個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

  這些紀錄片作品豐富了國家圖書館的影音館藏資源,同時國家圖書館也為這些優秀的紀錄片提供了永久保存與服務的專門場所,為它們打造一個更為廣闊的傳播平臺。

  而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更有著“搶救性”意義。

  在去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系列展示中,展映的68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影片,全部來自非遺記錄工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中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包括2022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以及較少進入公眾視野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

  據介紹,由於很多非遺傳承人已步入暮年,該項目中的許多影片留下了傳承人最後的影像。通過對這些記錄成果的展映,這些珍貴影像作品得以與公眾見面,這些作品也已作為國家文獻資源永久保存。

  為了更好記錄非遺,這些影片有著嚴謹的記錄流程:

  首先是形成口述史,學術專員對傳承人進行採訪並記錄其人生經歷與從業經驗;其次是拍攝實踐紀錄片,根據傳承人的不同類型,拍攝其進行非遺實踐的過程畫面;第三是錄製教學紀錄片,重點在於非遺傳承中老師帶徒的過程;最後形成綜述片,製作出可以向公眾進行傳播的影片。

  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影像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可以最大程度保存傳承人所承載的記憶和技藝,也能幫助非遺項目實現最大限度還原。

  面向公眾共享資源

  打開國家圖書館官網上的展示專區,眾多非遺傳承人記錄成果資源向觀眾免費開放。其中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蘇繡、剪紙、崑曲,也有相對“冷門”的眾多地方性民俗項目。一部部影片配合專業的項目編號和傳承人編號,兼顧學術價值和科普性。打開網頁,公眾不僅能通過影像直觀了解非遺項目,更能通過文字記載了解該項目的歷史和流變。

  此外,更有多部由專家和非遺傳承人帶來的“非遺公開課”,通過實時解讀紀錄片,從學術角度對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遺知識和傳承故事進行點評講解,讓觀眾看得到更看得懂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

  與此同時,國家圖書館還通過舉辦線下公開課和展映活動、將活動錄影上傳、聯動各地各級圖書館等方式,讓更多社會公眾得以享受這些優質文化資源。

  據介紹,國家圖書館將不斷推進紀實影音文獻收藏工作,並通過邀請更多紀錄片創作者與讀者觀眾一起解析紀錄片文化價值等形式,為公眾提供更優質、全面的視聽文獻資源服務工作。(記者 黃敬惟)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