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福建全民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為了鼓勵全民參與,今年省運會新增10個群眾項目,讓省運會成果惠及人民,讓群眾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圖為選手在省運會群眾項目龍舟比賽中奮勇爭先。
近年來,省體育局積極創新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模式,持續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力度,完善“15分鐘健身圈”。圖為作為福建省全民健身的一個坐標,省奧體中心每到全民健身日就免費向市民開放。
省體育局在賽事活動供給中力爭實現量質齊飛,創新開展“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動,為全國農村體育探索了一條新路,在實現城鄉活動供給普惠均等的同時,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省體育局積極推進體育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探索體育社會組織發展途徑,進一步激發體育社會組織的活力。圖為省體育局把黨建工作融入日常的健身活動,加強體育社會組織的凝聚力。
名詞解釋
全民健身日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為了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經國務院批准,從2009年起,每年8月 8日為“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日是指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條例》第十二條中規定的,應當在當日加強全民健身宣傳,積極組織和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組織開展免費健身指導服務,向公眾免費開放公共體育設施的活動日。具體時間為每年的8月8日,即是為了紀念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也是為 了倡導人民群眾更廣泛地參加體育健身運動。
出實招、辦實事、促實效——
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大群體”工作格局,打開發展新局面
全民健身,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早已不是單純的體育概念,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民生話題。全民健身不僅關係到個人健康、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
從惠及萬家的群眾喜好到影響深遠的國家戰略,“運動使生活更美好”的全民健身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福建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出實招、辦實事、促實效,這是新時期全方位推進全民健身工作的鮮明特色,當然,也只有實實在在的工作思路和開拓精神,才是人民群眾收穫更多健身便利的依託與保障
對於福建省的全民健身事業來説,為了實現全面健身的高品質發展,創新協同聯動機制,建設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如果以一棵參天大樹來比喻“大群體”的工作格局,那麼政府主導是根基和主幹,部門協同是枝杈和藤蔓,全社會共同參與是繁茂的樹葉和鮮花。
近年來,福建省不斷夯實“大群體”的根基和主幹,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事業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工作報告,先後將全民健身運動會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形成了強有力的組織和政策保障。
同時,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日益密切,也讓“大群體”格局的枝杈和藤蔓生機勃勃。近年來,福建省成立了以省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34家省直單位和10地市(區)為成員單位的省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9個設區市也成立了市級全民健身領導小組,把全民健身工作進行分解,使各個政府部門明確分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不同角度投入全民健身事業。
有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機制
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從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再到全面小康,這樣的邏輯鏈條支撐起了全民健身作為國家戰略的坐標體系,也讓全民健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
如今,放眼八閩大地,健身熱潮涌動——跑步陣營日益壯大,廣場舞方興未艾,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攀岩等運動備受青睞……不斷擴大的參與人群印證著全民健身的強大吸引力,如火如荼的健身行動記錄著健身融入生活的時代風貌。
保障,全社會參與也變得枝繁葉茂。今年,省體育局將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改革,從直接委託改為公開招投標,安排資金400萬元,從省全民健身運動會中選取群眾參與度高、社會普及面廣、受眾人群多的10個項目,引入公開招投標機制,鼓勵社會參與,促進協會發展。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實踐,福建省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已經逐步從直接委託向公開招標,從幫社會組織發展向促社會組織發展轉變。
健身,就個體而言就是一種漸成潮流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則無疑帶有在宏觀層面倡導、推動之意。倡導全社會健身意識的覺醒,推動為個體健身搭建寬廣平臺、提供多元服務,實際上就是開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責任所繫,使命所在。
省體育局負責人説:“新的歷史時期對於各級政府轉變職能和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成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都迫切需要‘大群體’格局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作為支撐。”
在未來的工作中,省體育局將持續加強構建“大群體”工作格局,強化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組織,不斷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以此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