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看到有人拍照,進城遊玩的農婦爽朗地大笑。
福州日報記者 朱榕 實習生 楊真/文 記者 葉義斌/攝
上世紀80年代,擁有一輛摩托車有多拉風?五一廣場今天的模樣是怎麼來的?“船上人家”上岸前,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這些答案都藏在攝影家陳德錕的鏡頭裏。巧的是,他出生於1949年,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攝影創造,作。在藝術創作之餘,他還拍攝了不少反映福州社會狀況和人文變遷的作品,這些作品在紀實性之外充滿了藝術趣味。伴隨他的講古道今述,如煙的往事恍如近在眼前,今昔對比盡在其中。
從買自行車都難到家裏有多輛汽車
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最普遍的代步工具。1988年陳德錕在原臺江郵電局門口拍了一張照片,當時郵電局門口滿是自行車,遠處一輛無軌電車正在經過。
但在陳德錕剛工作的上世紀60年代末,要買一輛自行車並不是易事。那時流行“36隻腳”的説法,一名男青年要結婚,家裏得備齊大衣櫃、大床、床頭櫃、五斗櫥、一張方桌和4張椅子這樣一套共“36隻腳”的傢具。此外還得有“三響一轉”——手錶、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
和別的年輕人一樣,陳德琨工作沒多久,就想著買一輛自行車代步。“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20多元,要省吃儉用一年才能買輛自行車。”陳德錕説,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他和幾個剛入職的同事還成立了“互濟會”,每個月工資湊在一起,分批支領來減輕負擔。
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遍地走,摩托車還是稀罕物,只有“闊人”買得起。在陳德錕拍攝的南後街照片中,一個爸爸騎在摩托上,載著孩子到南後街挑花燈,旁人投來羨慕的眼光。陳德錕説,當時八一七路文廟附近還設有雅馬哈摩托的展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街景照片中,已經出現了第一代紅色夏利計程車的身影。當時坐計程車屬於高檔消費,沒有重大事情人們一般不會坐。
“剛工作時,一個月工資才能買得起一盒膠捲,更別説梅花表、摩托車這種高檔貨了。”陳德錕説,時代在進步,如今他一家8口人就擁有4輛小汽車,攝影器材也越來越先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