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多措並舉 推動學生資助工作成為教育精準脫貧的重要推手
福建省多措並舉,推動學生資助工作成為教育精準脫貧的重要推手
搭建從“資助”到“育人”的彩虹橋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224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勤工助學崗位,每月可獲得400元至600元的補貼。這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都是協和學院通過“福建助學”APP精準家訪進行確定的。這也標誌著福建省學生資助工作向數字化、智慧化、精準化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來,福建省將學生資助工作作為教育精準脫貧的重要內容,多措並舉,積極創新資助模式,通過科技創新、宣傳創新和協同創新,有效提高效率。
信息多跑路,學生少跑腿
“截至2018年11月21日,‘福建助學’APP 註冊人數達305658人。”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全省有86所高校使用該系統進行國家助學金的在線申請、審核與評定,目 前已完成2018—2019學年度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
由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和興業消費金融股份公司共同合作研發的“福建助學”APP,將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量化測評指標體系植入該平臺,建立了一套可覆蓋福建省所有高校,集信息採集、審核、評定等功能于一體的精準認定信息化工作平臺,實現資助對象認定精準、資助名額分配精準、資助資金髮放精準。
“只要動動手指,在手機上就完成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真是太方便了!”福鼎市的吳同學今秋剛收到福建中醫藥大學錄取通知書不久,便通過手機APP申請到了國家助學貸款。
“信息多跑路,學生少跑腿”,今年在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統籌下,中國郵儲銀行和福建省農信社作為生源地助學貸款的經辦銀行,在國內率先啟動手機APP和客戶端小程式,在線受理學生助學貸款申請。國家開發銀行實行了電子合同簽署制度,讓貸款更加便捷。
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張春生表示:“以往學生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後,要按照要求準備相應資料到區縣一級的學生資助中心,提交助學貸款申請。如今依託科技創新,精準又便捷。”
宣傳高站位,育人見成效
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和福建日報社下屬的海峽教育報社于2016年共同創辦《海峽教育報·助學專刊》,這是國內首份助學類的專業性報紙。
2018年6月,《助學專刊》推出“黨委書記談資助”專欄,邀請各級教育部門、學校黨委負責人暢談學生資助工作。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蔭親自撰寫開欄寄語,稱其“是提高政治站位、在學生資助領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開欄以來,已連續刊登福州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閩南師範大學、三明市教育局、南平市教育局等多家單位黨委(組)書記訪談,取得良好反響。
為推進福建省資助宣傳和育人工作,經過多年建設,福建省建立起較為完備的集助學專刊、微信公眾號、資助網站、資助雲客戶端等為一體的全媒體宣傳平臺。宣傳教育工作的創新,營造了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的良好氛圍。全省第三屆“勵志校園·感動福建”優秀學生典型宣傳活動自今年6月份啟動以來,吸引了全省167萬人次參與投票推選,有效提高了資助工作的成效。
協同抓精準,資助促脫貧
近年來,省教育廳將所有建檔立卡及低保家庭的學生作為資助工作的重點,通過與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的密切協作,建立信息共享與核查機制。
福建省搭建了建檔立卡學生識別比對信息系統,省教育廳將省扶貧、民政及殘聯等部門提供的全省建檔立卡、低保、殘疾等人口信息導入該系統,各地各校只要將每學期在校學生信息導入該平臺進行比對,就可以獲取本地本校需要重點資助學生的信息,為實施精準資助提供了信息保證。
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省教育廳大力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將建檔立卡和低保家庭等扶貧重點對象學生作為資助工作的重點,建立主動服務機制。兩年多來,資助建檔立卡等學生20多萬人次,資助資金逾3.1億元。(福建日報記者 謝婷 海峽教育報記者 姚興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