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改革開放四十年漳州林業發展綜述:青山綠水映海西

2019-01-02 11:11:43|來源:漳州新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改革開放四十年,是漳州林業全面發展的四十年,是由傳統到現代、由植樹護林到“生態優先、産業並重”多元化變革的四十年。

  四十年來,漳州不斷深化林業改革,擴大林業對外開放,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在生態工程建設、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産業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並構築起一道道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躋身國家森林城市行列,讓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能盡享青山綠水的生態紅利。

  至2017年底,全市林地面積1338萬畝,佔國土面積的70%,林木蓄積量181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2.5%。其中有用材林392萬畝,竹林70萬畝,以果樹為主的經濟林405萬畝,花卉8.6萬畝。經濟林面積、産量和花卉種植面積、銷售額、出口額均居全省首位。

  讓城市“脈動”綠色能量

  四十年來,漳州林業第一、二、三産業齊頭並進、快速發展,成為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共贏的強大突破口,打造出數個“全省之最”:全省最大的熱帶亞熱帶名貴樹木基地、全省最大的短週期工業原料林基地、全省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産基地、全省最大的木材進口和重要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造紙及紙製品業……2017年,漳州林業總産值596億元,居全省第三位。林業,不僅創建出了生活的綠意盎然,更讓漳州的經濟實現迅猛發展。

  目前,漳州森林資源監測管理系統實現網絡化管理,資源數據可實時更新;布設的兩個省級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站,為核算我市乃至全省的森林生態效益提供科學依據。我市還積極組織科普宣傳、科技下鄉、選派農民林業技術員等,大力加強林業高值化利用技術的推廣和服務。

  從歷史人文關懷到花木知識普及,從土樓遺風到綠林暢遊,從紅色根據地保護到對臺林木論壇的興起……徜徉于漳州這片綠的海洋,人們可以真切地體驗到綠色文化的悠長,感受到綠色的“脈動”。借助各類主題活動,我市還將森林文化與生態宜居有機融合,編輯出版《森林文化叢書》,並先後多次開展古樹名木普查,建立管理檔案和標誌,更通過劃分保護區域,建立起物種基因多樣性保護地。備受市民關注的市樹評選,傳播了綠色文化與生態理念,再次讓綠韻深入人心。

  根據漳州委託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出具的《漳州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報告》,2017年漳州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約合人民幣948.31億元。生態保護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讓漳州收穫綠色“高顏值”的同時,亦收穫“高價值”。

  科技興林成果豐碩

  四十年來,我市林業企業先後與10多個林業院校、科研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通過強化科技攻關,漳州市構建以科技園區為龍頭,以國有林場為骨幹,以家庭(聯合)林場為基礎的科技示範網絡,在林木良種選育、優良樹種引進、森林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研究和推廣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特別是在全省率先引進和選育了校樹、相思樹等速生豐産樹種,目前校樹和相思樹品種為全省最多,種植規模最大。

  如今,我市已引進、培育新品種150多個,開展雜交校品係子代測定51個,實施6個省種苗科技攻關工程項目和8個種苗國債項目,建設相思樹良種基地230畝,營造試驗林540畝,建成全國種類最全的竹種園(330種),建成年産3000萬株校樹和2萬多株竹苗的良種繁育基地。先後有2名科技人員分獲全省“十佳林業科技標兵”稱號和“福建省林業科技突出貢獻獎”,5名科技人員獲國務院特殊津貼,30多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

  我市林業的發展,不僅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四十年來,累計向社會提供木材350多萬立方米和竹材2億多根,以及大量的經濟林産品、森林食品、森林藥材等林副産品。豐富的森林資源在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防治水土流失、減緩溫室效應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保障農業穩産高産,綠化美化人居環境,維護漳州1.2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生態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專家研究表明,森林每增長1立方米的蓄積量,平均每年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漳州市現有的森林資源平均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3328.77萬噸,釋放氧氣2946.78萬噸,為漳州市生態環境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蔡柳楠)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