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根據全國國有林場改革最新情況通報,我省改革方案印發率、改革完成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等四項指標均為100%,改革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國有林場改革:“綠色兵團”再出發
5月19日,雨後初霽。29歲的林月華踏上泥濘山路,沿途查看幼林撫育現狀。移動護林巡護終端顯示,這個下午,他行經歐坑、石梅山、五指山,徒步近8公里。
三年前,國有林場改革啟動後,林月華從上杭白砂國有林場場部,來到40公里外的豐面橋工區,負責萬畝松林管護。不久後,工區易名為管護站,從以木材生産為主轉為保護生態優先。“2500畝馬尾松純林套種上紅椎、木荷、閩楠等闊葉樹種,林分結構得以優化,生態功能不斷強化。”
少砍樹、多種樹、種好樹,在這個年輕的務林人眼裏,國有林場理應走在前頭。
福建國有林場改革伊始,便認準目標:推動林業發展由木材生産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
走過一個甲子,能徵善戰的國有林場“綠色兵團”,滿懷豪情又出發。
回歸生態本位——
多種樹,少砍樹
國有林場,建於曾經的荒山禿嶺之上。
1957年,福建掀起大辦林場熱潮,一支萬餘人的林業大軍,挺進江河兩岸、水庫周邊、風沙前線等生態脆弱區,綠化荒山。
“大家住破廟、睡牛欄、擠通鋪、戰荒山、吃地瓜、煮野菜,劈山造林播種萬頃綠。”86歲的將樂國有林場退休老場長張影還記得,1958年4月8日,部隊轉業幹部、林業院校畢業生、鷹廈鐵路工人、福州知青等數百人組成的“綠色軍團”,奔赴金溪兩岸,歷經兩次造林大會戰,“幾代林場人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綠了荒山,白了頭髮”。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國有林場在綠化八閩、改善生態、木材産生、科技示範等領域立下汗馬功勞,卻始終無法擺脫“不城不鄉、不工不農、不事不企”的尷尬局面。
“雖為事業單位,卻實行企業化管理,缺乏明確的支持政策。”省國有林場管理局綜合科科長陳良昌説,國有林場主要承擔保護培育森林資源任務,但長期依賴木材經濟,面臨資源管理弱化、基礎設施落後、債務負擔沉重、職工生活困難等問題。
改革,直面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
2016年,我省印發《福建省屬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福建省縣屬國有林場改革指導意見》;次年,《福建省國有林場管理辦法》出臺,成為全國最早完成國有林場立法的省份。
這輪改革的首個關鍵詞,便是明確身份、確定屬性。
“全省省屬國有林場主要功能定位為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提供生態公益服務。”省國有林場管理局局長林萍説。
經過整合優化,全省國有林場數量從235個整合為129個;其中省屬國有林場從106個整合為84個,且全部確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編制總數則從8740名核減為6044名。
目前,全省省屬國有林場事業經費由2016年的每年5717萬元增加到每年16428萬元,其中省財政從原來每年給950萬元增加到每年1億元。
財政輸血,讓國有林場不再苦於“找飯吃”。
當前,全部省屬國有林場職工都納入了“五險一金”範疇;場部道路均已實現硬化,工區涉村的林區道路全部納入當地規劃;住房、飲水、用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將樂林場,職工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7.78萬元提高至2018年的9.3萬元。
少了後顧之憂,便能心無旁騖地培育森林資源。
“首先挖掘綠化潛能。”白砂林場場長鄒秉章説,白砂林場80%林地位於汀江流域上游、國(省)道和高速公路、鄉村兩旁,被譽為紅土地上的綠色明珠。為放大生態效應,林場利用種苗、技術等優勢,通過合作造林、租賃林地造林、受讓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擴大綠化面積。
上杭縣蛟洋鎮華家村林業大戶華彩鋒,從中都鎮田背村流轉3370畝林地,但苦於營林技術滯後,效益有限。去年6月,他與白砂林場簽訂合作造林協議。按照協議,林場負責清山、整地、苗木、定植、撫育、病蟲害防治等環節,華彩鋒則負責支付村集體和林農林地使用費。生産木材所得利潤由林場與華彩鋒按7:3的比例分成。去年,通過合作經營,白砂林場增加了1萬多畝林地經營面積。
數量提升,品質也要跟上。
“我們採用良種育苗,一級苗上山造林達95%以上,不斷提高單位産量。”白砂林場副場長吳家新説,為優化林分結構,白砂林場加大闊葉林營造力度,通過營造針闊混交林、林下套種闊葉樹,形成復層林、異齡林等多元生態格局,提高森林生態功能。同時,林場還建立完善森林火災防控和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治體系,強化森林資源保護。
數據顯示,改革以來,全省省屬國有林場增加森林面積37萬畝,增加森林蓄積量804萬立方米,年度商業性採伐均減少20%以上,其中2018年同比減少30.3%。
創新體制機制——
齊聚力,種好樹
身份明確了,經費有著落了,國有林場沒了後顧之憂,但是否會因此陷入吃“大鍋飯”的怪圈?積極性如何調動?
創新活化管理與經營機制,是國有林場改革的又一關鍵詞。
“我們致力於建立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讓更多機關幹部下沉到一線,避免‘林場機關化,工人幹部化’現象。”龍岩市林業局局長張田華説,為促進林場職工想幹事、幹成事,林場不斷完善人事工資制度,通過調整內部考核分配機制,實現多勞多得,同時將職稱評聘政策向林場傾斜。
去年,林月華被提拔為白砂林場豐面橋管護站副站長。一線管護工作艱苦,他卻從中找到了務林人的價值。下站伊始,林場啟動林分修復項目,選擇馬尾松純林套種紅椎、楨楠、木荷、米老排、閩楠等闊葉樹種,以優化林分結構,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幾年過去了,豐面橋的2500多畝混交林鬱鬱蔥蔥,作為參與者的林月華倍感自豪。現在,他還主動參與林業科研項目攻關。
導入社會化服務,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斷提高國有林場生産經營效率。
2016年,三明市泰樂物業公司進駐將樂林場。由此,將樂林場成為全省首家引入第三方物業公司的國有林場。
“改革前,場區衛生保潔及水電維護等,實行編制內崗位聘用,設立崗位6人,工資支出達48萬元。但管理效率低下,場部私搭亂建、雞鴨亂飛現象不絕。”將樂林場場長林華忠説,引進物業公司後,林場每年繳納物業費22.8萬元,場部小區居民按每平方米每月0.7元的標準繳納物業費,林場每年節本25.2萬元。更重要的是,後勤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通過新一輪改革,全省國有林場已實現一般用工社會化。“我們採取合同、委託、承包或招標等形式,面向社會購買服務,為營林生産、森林撫育、木材生産等林業生産性活動全面引入市場機制。”陳良昌説。
激活林場活力,林業科技先行。國有林場選擇高位嫁接資源,推進場校聯動,搭建林業科技創新平臺。
將樂林場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建設的“北京林業大學南方林區(福建三明)綜合實踐基地”,是首批50個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之一。
“我們聯合開展林下種植模式、杉木誘變育種等研究,至今,林下種植草珊瑚、毛竹生態安全高效培育技術多項科研成果已在基地轉化。”林華忠説,將樂林場已成為高校教學科研實踐的重要基地,吸引近2000人次前來開展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
2017年,將樂林場參與完成的“杉木速生優質高産新品種定向選育研究與應用”成果,榮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杉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高世代良種供應不足以及優良無性係規模化繁殖技術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杉木種業及資源培育業的發展。”項目參與者方祿明表示,該成果選擇、收集保存杉木基因3251份,建立了國家級杉木種子資源異地保存庫和第三代良種生産群體,為杉木良種生産和長期育種提供了遺傳基礎,“運用該成果,杉木可實現20%的遺傳增益,由此實現杉木高産,目前成果已在林場規模化運用”。
“國有林場未來的發展,主要靠高端人才。”林華忠説,林場要建立起更好的招人用人留人機制,通過建立合理的培養、晉陞渠道,讓高端人才真正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轉變發展方式——
不砍樹,也致富
根據福建改革方案,到2020年,全省省屬國有林場商業性採伐應減少20%左右。木材收入銳減,財政又未完全實現兜底,資金缺口如何補齊?
在改革過程中,福建國有林場探索“不砍樹,也致富”的新發展路徑,大力培育新森林經濟。
將樂國有林場將森林旅遊作為突破口。
“三明大力推進森林康養産業,致力於打造‘最氧三明·康養福地’品牌,發展全域森林康養産業。”林華忠説,目前將樂林場旗下的金溪森林公園康養基地,已成為當地森林康養體系的重要節點。該基地位於金溪河畔,分佈著不同類型的森林生態景觀,擁有森林康養漫道、閩臺樹種觀賞園、月季園等生態産品,每年帶動遊客15000人次。
發展森林旅遊,光靠林場的力量遠遠不夠。長泰亭下國有林場選擇引入社會資本,目前已累計3.22億元。
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亭下林場,這裡擁有1127公頃天然次生林、3000多種珍稀植物,還有30多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去年12月30日,由長泰天柱山飛龍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的天柱山旅遊度假區開園。
“景區內的歡樂海洋大世界,將海的元素延伸進國家森林公園,演繹著一部現實版的《山海經》傳奇。”亭下林場場長王振元説。
上杭白砂林場探索更多森林資源的非木質利用方式,林下經濟被寄予厚望。
“我們利用馬尾松林下種植金花茶、黃花遠志等藥用植物500畝,林下種植紅豆杉、竹柏等綠化樹種2100畝。”林場副場長吳家新説,林場還探索發展種苗産業,目前林場已建設苗圃地106畝,可年産珍貴樹種、優良鄉土樹種、用材樹種等造林綠化工程各類苗木105萬株,可供造林1萬餘畝。
林業碳匯交易也在國有林場實現突破。2016年12月22日,福建林業碳匯在碳市場首發上線。當天,順昌國有林場共售出15.6萬噸林業碳匯減排量,進賬約288萬元。目前,順昌洋口等7個省屬國有林場陸續開展了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按20年集中支付的辦法,每萬畝可一次性獲得72萬元的碳匯交易補償收入。通過碳匯交易,有效促進了森林資源數量和品質的雙提升,有助於國有林場生態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
閩山蒼蒼,綠色無邊。福建國有林場改革,未有窮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