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攻克機收再生稻低産難題 平均畝産達454.63公斤,比傳統栽培增産26.42%
16日,福建全程機械化再生稻再生季産量傳喜訊!由17位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驗收組,對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教授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再生稻優質豐産高效品種篩選及其配套的機械化簡栽培技術”在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的再生稻示範田進行測産驗收。測産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華安宣佈,示範片再生稻再生季平均畝産達454.63公斤,比傳統栽培增産26.42%。
據介紹,再生稻第一季收完之後,幾乎不用投入就還能再收穫一季稻穀,節省大量生産成本,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高産機收再生稻能夠有效改變種稻不賺錢,甚至虧錢的現狀。”林文雄教授説,機械化生産再生稻雖然節本增效優勢明顯,但受品種、機械碾壓等因素限制,産量一直難以突破,全國機收再生稻第二季平均畝産僅有200至250公斤左右,僅為人工收割再生稻的一半左右。
近年來,福建農林大學團隊持續開展機收再生稻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創建了“全程機械化再生稻豐産高效品種篩選及其三保兩促一攻豐産高效栽培技術體系”,通過良種良法相結合、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解決了機收再生稻低位芽萌發率低、機收碾壓減産嚴重等難題,使機收再生稻每畝增收稻穀200至250公斤,農民增加純收入500至600元。(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鄧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