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癱瘓病人能走多遠?郭松林臥床19載書寫"站立"人生
搭建親情之橋,圓夢失孤家庭
郭松林臥床19載書寫“站立”人生
湖北日報訊(記者胡蔓、崔逾瑜)4月11日清晨,明媚的陽光灑進武漢協和腫瘤醫院骨科病房。忍著術後的陣陣疼痛,31歲的郭松林如往常一樣,登錄“寶貝回家”瀏覽最新尋親帖。19年來,臥病在床、出門靠抬的他,不可思議地幫助7個失孤家庭圓了團聚夢,為200多個不幸家庭點燃希望之火,用愛心與堅韌書寫“站立”的人生。
郭松林為仙桃市郭河鎮蘇楊村人,是一名尋親志願者。1999年,郭松林患上一種叫“骨纖維異常增殖綜合徵”的罕見病。在一次次骨折癒合無望後,郭松林徹底不能坐立,只能與床為伴。
命運如此殘酷,郭松林卻一直尋思著“該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哥哥患有同樣病症,早年離世,郭松林曾強烈感受到母親的喪子之痛,決定幫助那些丟失孩子的父母找尋親生骨肉,用愛修補一個個殘缺的家。2011年,郭松林加入“寶貝回家”,成為這個尋找被拐兒童公益團隊中的一員,取名“遙歌”。
由於不能下床,郭松林每天就在胸前支一張小桌板,將筆記本電腦斜靠在桌板上,手握滑鼠,眼盯螢幕,比對、擴散尋親信息。一旦網站上登記的“家尋子”與“子尋家”信息相似,郭松林便一條條仔細核查,並立刻通知當事人進行採血、DNA檢測。在他的幫助下,有7個家庭終獲團圓。
頭疼、吐血,病痛的折磨未能改變一顆心的善良;天南海北的口音、每月數百元話費,也未能讓這個貧窮的農家子弟心生退意。見證著一個個家庭相擁而泣的團聚瞬間,郭松林體味到生命的另一番意義:即使寸步難行,也能搭建血脈之橋,連接骨肉親情。2013年,郭松林還通過網絡登記,與湖北省紅十字會簽下遺體捐獻志願書。
然而,郭松林一直隱瞞著自己的病情。2016年,有志願者無意發現,網絡那頭那個熱情幽默、有求必應、成天對著電腦螢幕一工作就是十幾個小時的“遙歌”,竟是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志願者感慨:“躺著的遙歌,卻將生命站立!”
真愛交換真愛。2018年初,緣夢基金髮起為郭松林募捐,短短40天就籌足了96萬元手術費。4月10日,郭松林被推進手術室接受手術。記者從院方獲悉,郭松林後期還需多次手術,才有望重新站立。
>>連結
一位癱瘓病人能走多遠
——展開尋親志願者郭松林的內心世界
圖為:躺在病床上的郭松林,只能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尋親信息的收集和比對。
躺下與站立:病痛讓我臥床,但信念支撐我站起
12歲那年,一個不經意的“踉蹌”改寫了郭松林的人生。
右側大腿骨折,這個對普通人不過幾個月就可痊癒的疾病,郭松林卻在床上靜靜地等待了19年。由於患有骨纖維異常增殖綜合症,患部骨頭遲遲沒有出現生長的跡象,骨間一個約10毫米的缺口,一直難以癒合。起初還能坐著,漸漸的,郭松林只能臥床平躺,甚至翻身都有骨折的危險。
在患病的頭兩年裏,郭松林先後經歷“植骨”等3次手術,在一次次希望到失望的起落裏,郭松林體味到一種無以名狀的悲涼。躺在病床上,他滿腦子都是哥哥彌留之際的不捨和母親撕心裂肺的慟哭。
因同樣的病,哥哥匆匆走完短暫的17年人生。母親的失子之痛,讓郭松林刻骨銘心。
電視上,媽媽丟失孩子失聲痛哭和苦苦找尋的畫面一次次撞擊著郭松林的心,這份感覺如此切近。
“不能讓天下的媽媽們重復這種傷痛,那些丟了孩子的母親,是可以重新團圓的。”這個突然萌生的念想,讓郭松林激動不已。
“我是不是也可以成為志願者?”2011年,一句忐忑的詢問,讓郭松林叩開了尋親公益團隊“寶貝回家”的大門。在對方同意的剎那,郭松林忍不住哭了。“我也可以幫助別人”,這個信念如同一支無形的拐杖,支撐著郭松林在痛苦絕望之後以另一種方式重新站立。郭松林特意給自己起名“遙歌”,就是“遙遠的歌聲”,寓意著媽媽在遠方呼喚自己的孩子回家。
貧窮和富有:經濟的困窘不能阻擋精神的追求
由於病痛的折磨,郭松林的頭骨有些變形,每隔兩三天,劇烈的頭痛就會如期而至。即便這樣,郭松林也給自己定了一道“鐵律”,每天完成志願工作才能入睡。
2013年,病情急速惡化,郭松林開始大口大口地吐血。“當時預感到自己可能真的要離開這個世界,尋思著留下些什麼,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郭松林趕緊通過網絡登記,與湖北省紅十字會簽下遺體捐獻志願書。與病魔的抗爭,意外地洞開了生命中的一抹光亮,病情好轉,郭松林又投入到尋親志願者的工作中。
天南地北的口音,家長們焦急波動的情緒,讓雙方溝通困難重重。長時間的長途通話,考驗的不僅是郭松林的身體,更給這個貧寒的家庭帶來不小的負擔。
69歲的父親靠著耕種10余畝薄田,一年僅兩萬多元的收入。2016年,媽媽查出結腸癌,更讓這個脆弱的家庭雪上加霜。
經濟上的困窘,並未泯滅郭松林內心“尋親”的熾烈火焰。100元、300元、500元,尋親的電話費越來越高。“但這些和親人團圓相比,算不上什麼!”2015年,一對失散10年的父子團聚時的畫面,定格在郭松林腦海裏。那是他成功搭建的第一座血脈之橋,來自心底的慰藉,一直溫暖、激勵著他。父母十分支持兒子的公益事業,賣了穀子給他買電腦;打零工給他交電話費。郭松林也自學了平面設計,靠網絡接活賺取微薄的收入。
尋親之路是漫長、無助、煎熬的,而志願者恰好能在這段時間陪伴他們,給他們力量。郭松林體味到生命的另一番意義。
痛苦與快樂:生活的磨礪無礙幸福的感知
“淚水再多,用愛擦拭。”成為尋親志願者後,郭松林篤信這句話。
2015年,被拐孩子徐嘯的線索轉到郭松林手上。在4萬多條尋找孩子的信息中,篩選出徐嘯的疑似親屬,談何容易。郭松林苦熬了幾個夜晚卻無所獲。“除了父子倆的輪廓有依稀可辨的影子,其他關鍵信息根本對不上。”郭松林回憶,這條幾乎可排除的線索,他卻不想放棄。
郭松林撥通家屬的電話,對方很不耐煩。原來,迫切尋子的他們曾被騙子騙過,不願再相信任何人。
經過郭松林一個月磨破嘴皮的勸説,對方終於同意最後試一次。寄收採血卡的過程同樣費盡週折,父親漂泊打工,經常變換場址;母親回寄時又弄錯地址,一個多月,夫妻倆的血樣總算採集成功。“幸虧沒有放棄,雙親比中!”當DNA的結果驅散籠罩多年的陰雲,當痛苦的思念變成相擁的淚水,郭松林被這種幸福感包圍著。
即便在淩晨,遇到一樁樁突發的尋親事件,郭松林也從不遲疑,總在第一時間發佈、擴散。“如果晚了幾分鐘,親人或許就相隔千里,後面的尋找會更難。”郭松林説。
在郭松林的內心,也有一個小遺憾:自己只能通過螢幕,見證跟進的線索凝結成幸福的畫面,卻無法陪伴左右。
2017年底,在郭松林幫助下找到兒子的鄒細發夫婦,在廈門認親後,一路趕到仙桃,當面向他致謝。當看到臥病在床的郭松林時,鄒細發震撼了,俯身給了郭松林一個深情的擁抱。
這暖心的一幕被記錄下來,傳播開去。志願者們震撼了,無數的尋親家庭震撼了,素不相識的人都被震撼了。3月底,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感動中國”人物、“寶貝回家”創始人張寶艷特意趕到武漢,看著眼前這個滿滿正能量的小夥,她豎起了大拇指:“躺著的遙歌,卻將生命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