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劉自力:45項創新成果産生經濟效益3200萬

2018-05-22 16:22:4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楊坤林|責編:孟慧

  原標題:致敬!湖北工匠丨爐前工劉自力:45項創新成果産生經濟效益3200萬

劉自力:45項創新成果産生經濟效益3200萬

圖為:劉自力在爐前操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煉鐵,是把礦石和焦炭投進高爐,用熾烈的火焰融化,煉製出一爐又一爐鐵水。

  33年的爐前工生涯,把汗水和智慧灑在爐旁,劉自力創造出45項創新成果,産生經濟效益3200萬元,成長為武鋼煉鐵高爐的爐前總技師。

  給高爐當保姆,確保它“腸胃通暢”

  初見劉自力,他站在120多米高的5號高爐旁,看著鐵水如岩漿般從爐底緩緩流出,如同欣賞一件藝術品,臉上寫滿喜悅和自豪。“1958年,毛主席親眼見證我們廠煉出了第一爐鐵水。”劉自力説,這種光榮的使命感,在每一代武鋼人的血液裏傳承、紮根。

  劉自力的工作是給高爐下方的出鐵口當“保姆”,讓它們定時、定量流出鐵水,確保龐大的高爐“腸胃通暢”。

  以5號高爐下方的出鐵口為例,6釐米直徑的小孔,每天要流出8500噸鐵水。一個高爐,有4個出鐵口,要按計劃,分別開啟和關閉。

  鐵水流出後,會經過一條10多米長的溝槽,匯入高爐下方的儲存罐中。每次開啟出鐵口前,爐前工要踩著上百攝氏度高溫的焦土,將這條通道整修好。鐵水流出後,還要用高壓氣槍清理出鐵口附近的殘渣,並將溝底沖刷得平緩圓滑。

  對劉自力來説,這種辛苦活兒只是基本操作,他更在行的是處理各種故障。關於高爐的工藝和技術,他瞭如指掌。“沒有老劉搞不定的故障!”這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

  30萬字教材,傳承爐前工技藝

  穿上阻燃服、戴上隔熱面罩,再將整張臉用毛巾裹住……劉自力全副武裝後,手持約3米長的高壓氣槍走向出鐵口。出鐵口10米外的溫度計顯示——81攝氏度。

  他一直走到離出鐵口只有兩米多遠的地方才停下,他將氣槍伸入鐵水中,瞬間火花四濺。

  大汗淋漓的劉自力説:“這樣操作,一次不能超過3分鐘。”

  33年來,劉自力幾乎每天都要到出鐵口附近經受這樣的高溫“考驗”。

  作為武鋼的第三代高爐技師,劉自力格外重視“傳承”二字。很多年輕的爐前工,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

  如今,由他參與編寫的30多萬字的《高爐爐前工》已出版,並成為高校煉鐵專業的教材。

  小“炮蓋”節約大成本,“金點子”不斷迸發

  “工匠”二字在劉自力看來,不僅是埋頭苦幹,更要有所創造。

  早年,高爐封堵出鐵口使用的“炮頭”損耗很大——由於爐內溫度異常高,金屬“炮頭”用不了幾天,就會被滾燙的鐵水融化,只能更換。

  一個“炮頭”幾百斤重,成本要7000多元錢不説,拆裝起來更是麻煩,需要好幾名爐前工合力才能完成。

  這個令爐前工最頭疼的活兒,在劉自力手上變了模樣。

  2000年,劉自力發明一種叫“炮蓋”的裝置,用來保護“炮頭”最易受損的部分。“炮蓋”是一個5公斤重的圓筒,套在“炮頭”前端。如此一來,鐵水融化的只是“炮蓋”,“炮頭”的壽命大大提高。一個“炮蓋”才100多元,成本大為降低。

  武鋼煉鐵廠統計,“炮蓋”在全廠推廣後,一年能為高爐節省300萬元的耗材費。之後,劉自力又將“炮蓋”改進為“球形炮蓋”,材質由鑄鋼改為鑄鐵。“炮蓋”的損耗量從每年5000個下降到300個,進一步節約了成本。

  多年來,像這樣的“金點子”,不斷在劉自力腦海中迸發。他帶領技師們依靠技術創新攻克了45個難關,讓武鋼的高爐成為名副其實的“精品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