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示範工程“智慧稻田”全方位監測氮磷遷移
全國示範工程“智慧稻田”全方位監測氮磷遷移 專家預測:水稻長勢良好,秋收産量不減外排氮磷減少50%以上
湖北日報訊(記者包東喜、通訊員程榮東)“稻田曬得差不多了,蟲害情況還好,該灌水了。”7月19日,省植保總站專家來到安陸市洑水鎮車站村5組一塊稻田,實地勘查“智慧稻田”病蟲害發病情況和莊稼長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智慧稻田50畝,被分成7小塊,是由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劉宏斌率先提出概念並建成的示範田。經安陸市涢興農機專業合作社從農戶手中按照年畝450元價格流轉,稻田田埂沿線布設了帶太陽能光板的智慧儀器設備,這些設備由北京科佰宏業公司根據課題組提出稻田智慧化功能需求而設計,包括進出水位智慧控制,稻田水位通過超聲波液位計每小時自動記錄監測數據,工作人員只需打開手機APP,即可遙控指揮田間灌水。現場,課題組成員倪承凡用手機APP給一田塊發出灌水指令後20秒,相應稻田水管出水。
課題組成員在討論稻田水位監測。記者包東喜攝
智慧稻田與傳統稻田有何不同?課題組成員黃鑫告訴記者,這塊稻田被24小時智慧監控和管理,但不是純粹為了種植水稻而誕生。智慧稻田為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而建設,他們全程參與田間管理,全面監測氮磷對空氣、水體、土壤、植株的影響和遷移。今年5月中旬插秧至今,課題組取樣25批次,包括土壤、水、植株等的樣本。監測數據顯示,5月11日下午總氮值為1.6毫克/升,次日為1毫克/升,一週後為0.1毫克/升。研究認為,空氣中的氨揮發對形成PM2.5有著一定的影響,為此他們監測施肥後的氨揮發的空氣含量,以尋找農業施肥對大氣污染的影響。
課題組成員在查看稻田水量累計排放數據。記者包東喜攝
為了掌握化肥施用量,課題組走訪調查當地20戶農戶,對當地農戶的水稻種植方式、施肥量和習慣、排水管理、産量等進行摸底,最後他們確定同樣的畝産施肥量,改變一次施肥習慣,分成插秧施底肥和分蘗追肥,以利於農作物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
這些田塊還建有微型氣象站,監測田間的小型氣候變化。稻田每畝設有30個粘蟲板,6個生物導彈,極大減少了農藥施用量,全程實現了水稻綠色生産。示範田裏還有20畝稻蟹種養示範。
智慧稻田裏黃色粘蟲貼成為一道風景。記者包東喜攝
田間周邊的溝渠被改造成為生態溝,與周邊生態塘、濕地相連,其中3號塘是低位塘,直接外排府河,在出水口設有在線監測系統,出水口下面的府河為安陸市水源地源頭。
智慧稻田外排入府河的水道和在線監測室。記者包東喜攝
安陸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郭棟林介紹,插秧前10天泡田期,氮磷濃度高,為控制氮磷外排流失關鍵期,通過循環利用,低位塘收集上游外排水,然後用泵站抽向高位塘,再向田間灌溉,用生態溝、生態塘、生態濕地互連實現水循環,用植物固定稻田外排氮磷,實現稻田氮磷排放減少50%以上。根據監測,從示範田裏經循環利用後排出的水,達到地表3類水標準。
安陸市2015年即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首批試點縣(市)之一,通過先行先試,探索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為我省漢江流域乃至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打造樣板工程。在包括智慧稻田在內300畝的田間核心示範區內,同時有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湖北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相關的6個課題項目。站在田邊,郭棟林介紹了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通過菌-藻-草共生系統將對受污染水體治理的研究。
據介紹,智慧稻田有關農業面源污染中的氮磷遷移結構初步分析要到稻子成熟後才有初步結果,全國6家科研院所相關課題研究將持續到2022年。
專家預測,智慧稻田水稻長勢良好,秋收産量不減但稻田外排氮磷減少50%以上